1、考古学家通过发掘一个原始聚落遗址,发现其居民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居住半地穴式房屋。该遗址最有可能是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千年风云第一人》摘录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名人有关成吉思汗的精辟论述以及各国媒体的报道,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展示了“千年风云第一人”的传奇一生。下列各项中,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A.开凿运河
B.建立元朝
C.设置行省
D.统一蒙古
3、对于商朝以后,青铜器的使用和发展状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B.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
C. 功能由食器发展到武器
D. 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的代表性器物
4、元朝设置的中央和地方边疆管理机构,是我国汉、唐王朝边疆管理机构的继承和发展。元朝在西域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A.北庭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6、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面临着激烈动荡的大变革,下列史实不能够反映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是
A.百家争鸣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C.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D.三公九卿制的确立
7、科举制创立于( )
A.三国
B.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8、余秋雨曾说:“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远不如长城的宏大,但是它却坚韧的,稳稳当当的造福着中国人民千年的生活……它也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文中的“它”指的是( )
A.灵渠
B.长城
C.都江堰
D.骊山墓
9、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校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丰富,作者众多。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在众多“作者”中被称为“诗仙”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欧阳询
10、在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中,商鞅有下列几句台词。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农户,免除徭役
C.旧贵族的特权继续保留,还可以世袭
D.新的县令由国君任命
11、唐朝灭亡的时间( )
A.875年
B.884年
C.906年
D.907年
12、近年来“光盘行动”成为了校园新风尚。在春秋战国的诸 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13、1939年春天,毛泽东在延安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的主要原因是()
A.日军节节败退
B.根据地遭到日伪军封锁
C.日本开始侵华
D.国民党发动内战
14、发出豪言壮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是
A.项羽 B.陈胜 C.秦始皇 D.刘邦
15、《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罚款200帕那。要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 人他的口中和耳中。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A.种姓制度
B.世袭制
C.君主专制
D.分封制
16、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说,原来种植在北方的粟、豆等农作物和梨、枣等果树,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在南方地区的兴起和发展
B.五胡内迁,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物种传入中原
C.北民南迁,带去了新的农作物品种
D.国家政策支持
17、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
A. 尧 B. 舜 C. 大禹 D. 黄帝和炎帝
18、“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材料称赞的是
A.文景之治
B.卫青打败匈奴
C.光武中兴
D.汉武帝大一统
19、将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国君是( )
A.汤
B.盘庚
C.纣
D.武王
20、王安石变法时:核实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这种措施叫(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21、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是________。这一文字是清朝人________于1899年首次发现的。
22、贞观时期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___________,增加___________考试科目,___________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3、________年,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4、“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评价的是宋代词人____。
25、(1)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改北平为______,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到1956年底,______基本完成,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上来,开始实行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3)______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26、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两万楚军,同三十万秦军主力进行了一场决战性战役。这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__________。
27、
上图是新型播种工具 是在 时期发明。
28、明长城修建的目的是防御北方_____南扰。
29、分封制的(1)目的: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30、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______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在农业发展的同时,______的规模扩大,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具体表现在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方面。
31、请将下列人物与他们的成就进行搭配。
李冰 | 发明麻沸散 |
张骞 | 修筑都江堰 |
华佗 | 通西域加强汉朝与西域的沟通 |
祖冲之 | 改进造纸术 |
蔡伦 |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
32、清朝设立的________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末以来“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2)针对“普”的建议,宋太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各举一例)?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二中“辽”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