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中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礼记》中也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这些内容都体现了
A.炎黄结盟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古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
A. 道教盛行 B. 佛教盛行
C. 寺庙建筑艺术的精湛 D. 当时南朝共有480座寺庙
3、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我国云南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纵目面具”(下图)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它和传说(神话)《山海经》记载的蚕丛形象存在相似之处。这说明(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5、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下图所示文物可以主要用于研究( )
江西新干大墓出土的商代青铜 | 河南辉县商代遗址出土的铜耜 |
A.古代农业古代畜牧业
B.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
C.古代商业古代手工业
D.古代渔业古代畜牧业
6、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就是唐朝时印刷的? ( )
A.《甘石星经》
B.《金刚经》
C.《唐律疏议》
D.《丹经》
7、明朝人文徵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8、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 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 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 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
9、下列事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不可能被记载的是( )
A.孔子创立私学
B.巨鹿之战
C.卫青北击匈奴
D.赤壁之战
10、据考古发现,河姆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 )
A.建造干栏式房屋
B.种植粟
C.铸造司母戊鼎
D.使用甲骨文
11、“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是指东汉( )
A.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B.封建帝制土崩瓦解
C.皇权和相权矛盾激化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2、小说《西游记》中涉及到一些神仙,下列中属于佛教神仙的有( )
①如来佛祖
②观音菩萨
③太上老君
④弥勒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下列能体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的措施有( )
①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
②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④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秦王(苻坚)与阳平公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这是对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描述。和材料描述相关的成语是( )
A.草木皆兵
B.闻鸡起舞
C.中流击楫
D.纸上谈兵
15、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事件是( )
A.设置象郡
B.开凿灵渠
C.漠北战役取胜
D.设置西域都护
16、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所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 )
A.洛邑一带
B.阳城一带
C.镐京一带
D.亳一带
17、有学者认为:“秦以后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自由发挥见解
18、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列词语中源自齐桓公争霸的是
A.问鼎中原 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 D.尊王攘夷
19、499年,皇帝从前方回来,他坐在车中,留意街上行人的服饰,见有不少妇女仍穿着鲜卑服,就责备尚书没有尽到职责。上述材料中的“皇帝”是
A.汉武帝
B.魏武帝
C.晋惠帝
D.北魏孝文帝
20、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元,衰落于明清。“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语),以至于有人称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隋文帝——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B.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C.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D.武则天——殿试的开始
21、读《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指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A和终点国家B。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22、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商王___________迁都到___________。
23、隋唐时期,为我国对外交往做出贡献两位使者是 、 。
24、
(1)( )女真族 A.辽
(2)( )党项族 B.元
(3)( )蒙古族 C.西夏
(4)( )契丹族 D.金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高峰。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所产生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春秋晚期是铁器时代的初期,但是铁器时代的到来并没有立即导致青铜工业的衰退,相反,由于战国时代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使得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亦有新的发展。大约到了战国晚期,高水平的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但在某些特殊产品的领域中,仍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摘自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填写“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填写“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填写“不涉及”。
(1)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经历了1500年左右,历史悠久。( )
(2)商朝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礼器居多。( )
(3)铁器时代的到来导致了青铜业的立即衰退。( )
(4)商周时期青铜艺术精美,在亚洲大陆熠熠生辉。( )
(5)青铜铸造技术因战国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有新的发展。( )
26、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 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北宋兴起的 ,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27、________年,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8、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唐朝时国际性的大都会——
(2)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3)宋元时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4)元朝形成的新的民族——
(5)明代丝织业中心——
29、古书上称夏、商、周为“三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巨大飞跃,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和礼法制度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明。请结合所学知识,在下面夏、商、西周大事年表中的空格内填上相应的内容:
夏、商、西周大事年表 | |
时间 | 重大事件 |
约公元前2070年 |
|
| 成汤灭夏,建立商朝 |
公元前1046年 |
|
| 西周灭亡 |
30、________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开始增强。_______时期,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1、将作品的代号填入相应作者后的括号内。
A《农书》 王祯( )
B《窦娥冤》 司马光( )
C《资治通鉴》 关汉卿( )
32、列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的成就。(至少写5项成绩)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示话分立】
材料一:见下面图示
(1)图示中A和B处分别是什么政权?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南京,写出两个都城当时的名称。
(2)写出图示所示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政权。(两个即可)
(3)图示中哪一政权曾经统一了全国?导致该政权从此衰落的内乱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迁徙话开发】
材料二:《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4)材料中①②③④⑤所示分别是哪一内迁的少数民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迁都话融合】
材料三: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拓跋澄传》
(5)以上是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问题时所说的一番话。其中提到,之所以迁都洛阳,是因为洛阳有千年帝都的优势,适合做北魏的都城。请列举出北魏迁都以前两个曾以洛阳为都的政权名称,以支持孝文帝的观点。
材料四:见下图
(6)上述文物均出土于洛阳,属于北魏时期。其中元桢是北魏宗室,在他的墓志中还出现了“德”“孝”“仁”等字。请结合所学,说明文物一、二见证的孝文帝改革措施。(两点即可)
材料五: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7)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分析帝都洛阳形成“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风采的原因。
(8)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9)统一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综上所述,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