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某朝政治制度结构图反映了( )
A.三公九卿制度长期存在
B.三省六部制度的初步创设
C.政事堂是中央集权中心
D.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
2、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除英国外,都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形成法律,而且指出,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参照了罗马法的诸原则。这表明 ( )
A.彰显了人生而平等的精神
B.复制了罗马法的私法内容
C.复兴了罗马法的立法原则
D.否定了宗教法庭的合法性
3、和亲、会盟、互市、通贡、册封、设置机构、因俗而治等做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封建王朝( )
A.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B.社会治理的广泛性
C.专治集权的制度性
D.对外交往的主导性
4、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5、1804年海地宣布独立,1881年苏丹爆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大起义,1908年印度孟买爆发大规模的政治总罢工,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应该是( )
A.反帝反封建运动兴起
B.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开展
C.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
D.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6、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原有的地方政府体制无法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由此引发了19世纪英国的基层治理改革。19世纪30年代英国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成果是( )
A.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B.率先构建英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C.社区发展为英国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D.乡镇成为英国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7、下图为1950年《晋察冀日报》出版的漫画《人驴》,描述了一个没有土地的长工是怎样变成“人驴”的:他活了五十八,就给地主拉了四十年的磨,走路总是团团转,头颈向地背高驼,地主们叫他是“人驴”。该漫画旨在( )
A.说明全国农民仍受地主剥削
B.营造一种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
C.强调农村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D.动员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8、下表列举的是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部分)。
时间 | 内容 |
1832-1885年 | 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
1865年 | 美国内战结束,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 |
1870年以后 | 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
这表明,此时的西方( )
A.社会变革呈现出激进性
B.政治制度逐步稳定成熟
C.代议制民主存在局限性
D.国民实现了平等选举权
9、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这些史实反映了( )
A.西方近代公共卫生体系已建立
B.疫病的防治取代医院占据主导地位
C.中西医的结合有助于医学发展
D.医学进步对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性
10、下图为某同学整理的知识要点,由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97年 清军打败噶尔丹叛军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85年 清军打败大小和卓叛军 |
A.明清时期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B.清朝西部边疆得到恢复与开拓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清政府打击欧洲殖民主义势力
11、“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12、据《尚书》记载,周公担心后继的统治者忘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知天命不易”,要求成王“无淫(沉溺)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以万民惟正之供”,还告诫群臣子弟,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这反映出当时( )
A.国人议政的氏族遗风
B.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C.敬天保民的治国方针
D.儒家仁政的民本思想
13、“起义门”为今武昌古城幸存的唯一座城门,清朝时称为“中门”,武昌起义后改为现名。1913年,段祺瑞任湖北都督时直接改回原名,翌年接任的段芝贵更是拆毁城楼。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A.武昌成为政治争夺重点
B.民主共和之路任重道远
C.政党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D.革命遗址保护意识缺乏
14、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两处秦简可以用来( )
A.体现文书制度效率
B.反映户籍制度严密
C.研究启陵乡里结构
D.印证秦律严刑峻法
15、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 )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
C.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16、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地籍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这一措施( )
A.加重了百姓的财税负担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加剧了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
17、17世纪中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近代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B.谈判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C.近代自然地理科学技术的进步
D.界碑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18、《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远古部落名)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歌曲):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C.原始农业获得一定发展
D.神权政治色彩明显
19、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美国拥有总投票权的27%,在世界银行中,由于美国认缴了最多的资本,由此掌握了总投票权的23.81%。从中可以体现出( )
A.各国在“二战”结束后决定服从美国的领导
B.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C.苏联对美国经济霸权的不满与回击
D.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20、唐初,规定“民有见业农者,不得转为工贾。”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的情形。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政策的废除
B.赋税制度的演变
C.法律制度的约束
D.多种经营的出现
21、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
A.维护公民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
C.遵循民主程序
D.保护私有财产
22、从晚清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
A.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B.晚清民国宪政道路之艰难
C.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
D.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
23、下表所示为1870—1910年德国主要城市人口的增长情况(单位:人)。据此可知,该时期德国( )
城市 | 1870年 | 1910年 |
柏林 | 774 498 | 2 071 907 |
布勒斯劳 | 207 997 | 517 367 |
科隆 | 200 997 | 600 304 |
埃森 | 99 887 | 410 392 |
法兰克福 | 126 095 | 414 576 |
汉堡 | 308 446 | 953 103 |
莱比锡 | 177 818 | 644 644 |
慕尼黑 | 440 886 | 665 266 |
A.城市化进程深受工业化的影响
B.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C.科技进步改善了社会阶级结构
D.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功能扩展
24、苏联政府曾以援助中国建立现代海军为条件,提出使用中国军港并建立中苏共管的舰队,中国领导人则予以坚决拒绝,并指出“不会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反映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
A.另起炉灶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不结盟
25、________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6、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发表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27、电视的产生
1926年,英国人________发明了电视。
28、特点及其地位
(1)通过____________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
(2)用人道主义道德感化去改变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但却给人以巨大鼓舞。
29、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会议请算了陈独秀的_____________,确定了开展_____________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0、中共二大确立的民主革命纲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反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31、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即“(___________)”;民权主义即“(_________)”;民生主义即“(____________)”。1924年,孙中山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的三大原则,并将(___________)发展为(___________),后者成为国共合作的(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_)的展开。
32、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________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_______独裁。
33、背景
世纪之交,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_______、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34、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_________,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3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指出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36、过去的上海,曾被称为“十里洋场”,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用连线方式把下列侵华战争和相应的不平等条约联系起来,并概述其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影响。
列强侵华战争 |
| 不平等条约 |
鸦片战争 | 《北京条约》 |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南京条约》 | |
甲午战争 | 《辛丑条约》 |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马关条约》 | |
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影响 |
|
37、公元前5—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政治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试扼要指出双方在改革的背景、核心内容和结果上的不同之处?
(2)分别说出中国和希腊雅典所进行改革的性质。
(3)希腊改革家们因政绩显赫而流芳百世,但中国改革家商鞅等人却惨遭不幸,导致中国改革家不幸命运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对改革家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9、试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