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8—1937年,苏联形成完整发达的教育体系。中高等学校培养147万专门人才,熟练工人增加近9倍,工程师增加近3倍。1929年研究机构总数为438所,1932年增加到1028所,科学工作人员由2.26万人增加到4.26万人。这有利于( )
A.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
B.打破西方国家科技封锁
C.推进工业强国的建立
D.改革科技教育管理体制
2、钞关为明清两代内地征税的关卡,下表所示反映了其数量与分布情况。这折射出明清时期( )
明代 | 7处(九江1处、大运河6处) |
清乾隆时期 | 34处(京师3处、直隶5处、辽宁2处、山西l处、山东1处、江南7处、浙江2处、江西2处、湖北1处、四川2处、福建2处、广东2处、广西2处、内蒙古2处) |
A.政府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江南市镇逐渐衰落
C.区域间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3、如表呈现某一重要文件关于土地政策的内容。该文件是( )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4、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由此可知新政( )
A.标志着革命时机成熟
B.客观上阻挡革命的潮流
C.走向主观意识的反面
D.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5、16、17世纪,英国成立了许多股份贸易公司:莫斯科、商人冒险、东印度等。最初这些由商人出资组成的公司,装备长途航行船只进行海外贸易,后发展为持有政府特许状、获得特权和专卖权的公司。这些公司( )
A.表明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B.改变了欧洲和世界贸易中心
C.拉开了西方殖民扩张序幕
D.促进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6、英国《至尊法案》颁布仅仅两年后,又以国王名义出台了“十条信纲”,作为国教会的基本信条,其中吸收了路德教的部分观点。1543年,英国国王对信条进行了修订,并将其正式更名为《国王之书》。英王的这些举动( )
A.削弱了国内的割据势力
B.复制了德意志宗教改革
C.巩固了国王的专制权威
D.确立了“王在法下”原则
7、下表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分封制的两则记录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 《荀子·儒效篇》 |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 《左传·桓公二年》 |
由此可以推断的历史事实是( )
A.分封制度突出血缘关系
B.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C.已对分封制形成完整认识
D.分封诸侯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
8、下图为《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变化图》,这一变化表明( )
A.政治中心的东移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长途贩运的兴盛
D.商品经济的繁荣
9、德尼茨·加亚尔《欧洲史》:“在‘社会战争’中,同盟者为要求成为罗马公民与罗马开战……如果罗马帝国不改变这种政策,20世纪的欧洲大概不会感到,罗马曾为形成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欧洲文明作出过贡献。”“这种政策”受益对象的改变是由
A.贵族到平民
B.平民到公民
C.平民到自由民
D.公民到自由民
10、如图是唐代入仕、致仕的流程图。由此可见,唐代( )
A.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结构变动
B.官僚政治走上了瓦解的道路
C.拥有众多政治素养高的治才
D.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
11、原始社会历史久远,如果要研究早期原始人类的生活生产状态,目前最客观、最科学的方法应该是( )
A.依靠口述史料
B.依靠民间传说
C.研究出土文物
D.凭借神话故事
12、1919年,针对林琴南对北大的质疑,蔡元培回答:“尊孔者多矣,宁曰覆孔?”并认为五常“则伦理学中之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而一切科学皆为增进知识之需,宁有铲之之理欤?”据此可知蔡元培( )
A.强调自由民主推动科学进步
B.肯定了中华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C.兼容并包思想曾发生过动摇
D.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13、马丁·路德认为,学校的学科设置要与儿童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能够进行书写、阅读,还要授以职业的实习教导。他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要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并大力兴办职业教育。这一主张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
B.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
C.儿童教育受到社会关注
D.宗教伦理影响力削弱
14、北纬30°线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不同文明区域的民居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对图中标识区域的民居叙述正确的是( )
①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②建筑特征为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③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砖块建造房屋
④房屋多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了适合本地区的植物物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列诗词所描述的物种不属于美洲培育的是( )
A.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葡萄满目秋离离。——明·张宁
B.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清·王季珠
C.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明·罗青山
D.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清·胡健
16、1919年,中国派出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是北洋政府的陆征祥、顾维钩、施肇基、魏组宸以及广州军政府代表王正廷等;1945年,中国派出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代表是国民政府的宋子文、顾维钩、王宠惠以及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人民代表董必武等。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道路赢得西方尊重
B.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
C.中国人民对统一的高度认同
D.团结合作是各党派的共识
17、下图为法国宪政之路进程示意图。据此可知,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A.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B.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18、如表所示为部分学者对“商代是否存在牛耕”这一命题的探讨。在这四段讨论中( )
论述 | 出处 |
商代青铜犁的出土,表明商代不仅有了畜力拉的犁,而且有了青铜犁铧 | 许顺湛《商代社会经济基础初探》(1958年) |
卜辞中常见“犁”字,像牛引犁头启土之形,“犁”又引申为黎黑的“黎”,也可能指黑色的牛。但即使有了牛耕,也不可能推广 |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1976年) |
古代苏美尔、埃及是在畜力车出现前就有牛耕的;希腊、罗马也差不多……商代已使用车子,这不仅有史书记载,而且已为考古发掘所一再证实 | 彭邦炯《商代农业新探》(1988年) |
殷商时代,已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农业和手工业已甚发达,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牛耕是很自然的 | 王星光《中国传统耕犁的发生、发展及演变》(1989年) |
A.不同类型的史料可用于相互证实
B.出现较晚的论述推翻了前人观点
C.均没有商代出现牛耕的确切证据
D.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最有说服力
19、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起有关“恶少年”的案件,案件中少年犯罪,但由于他是年幼无知,经过教育后悔过自新,最终得到了宽大处理。这反映出( )
A.国家治理呈现礼法并重
B.法律执行缺乏严格监管
C.以法治国具有人治色彩
D.商品经济影响道德教化
20、考古人员在内蒙兴隆洼遗址清理出距今8000多年前的170余座半地穴式房址,这些房址排布均匀,遗址外围以围壕环绕。考古人员在遗址内筛选出1500多粒碳化粟和黍的种子,还发现了许多石铲、石磨盘、石磨棒、陶器等器物。据此可知当时( )
A.原始人群采集狩猎迁徙不定
B.聚落之间军事冲突频繁
C.居民已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
D.阶级分化贫富差别明显
21、万历年间刻本《五杂俎》载:(当时)福建海外贸易,“东则朝鲜,东南则琉球、吕宋,南则安南、占城,西南则满剌加、暹罗,彼此互市,若比邻然。又久之,遂至日本矣,夏去秋来,率以为常,所得不赀(计算)”。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朝贡体系的逐步确立
C.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22、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巴西客人时说,“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一论断( )
A.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B.主张全力支持第三世界发展
C.确立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
D.强调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3、1962年,陈云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将1963—1972年的十年规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恢复,第二个阶段是发展,当前主要是恢复。”陈云提出上述主张的背景是( )
A.“八字方针”未得到落实
B.国际政治局势比较稳定
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国民经济陷入较大困境
24、如图某一时段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a和b年的时间间隔为50年)。判断a—b时段处于( )
城镇类型 | a年平均人口数 | b年平均人口数 | 年增长率(%) |
伦敦 | 959000 | 1362000 | 1.82 |
郡城 | 6000 | 14000 | 1.61 |
滨水城镇(港口与海滨胜地) | 5000 | 19000 | 2.56 |
海港 | 16000 | 49000 | 2.19 |
制造业城镇 | 14000 | 46000 | 2.38 |
矿业与五金城镇 | 13000 | 42000 | 2.34 |
A.17世纪下半期
B.18世纪上半期
C.19世纪上半期
D.20世纪上半期
25、在小块土地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做法,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
26、牛顿创建了_________________和力学三定律,建立了____________,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7、发展和成熟——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1)1940年1月,《_____________》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2)1945年中共“_______”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8、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________的失败。
29、康德:近视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代表作___________;认为_____________,而是自身的目的,即应当以人为本,认识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
30、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公元前6世纪末,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2)发展和完善:公元前5世纪,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
31、内容
(1)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____________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是推翻____________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______________问题,平均地权。
3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________。
33、________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破坏。
34、意义
(1)宗教改革运动在________拉开了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会与____________、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35、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36、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姿。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今天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历史学习是我们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异常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请列举儒家、道家、法家代表人物各一位。
(2)宋代文化繁盛,请举列举出科技、文学艺术成就各一例。
(3)明清时期小说兴盛,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出现,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请列举两部古典名著。
37、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实现现代化是1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问题:联系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有关史实叙述中国现代化的变革历程。
38、简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39、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
(2)为了巩固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颁布了《临时约法》。指出《临时约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3)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4)“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