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五条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次宪法修正(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B.反映了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
C.旨在提升私营经济的地位
D.助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2、美国某投资专家指出:“联邦政府给每人600美元的退税。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去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这一现象表明
A.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B.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
C.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D.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3、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居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 )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反映当时思想走向融合的趋势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4、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这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主要包括( )
①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②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创立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新中国成立之初关税税率统计表
类别 | 税率% | 主要商品 |
必需品 | 免税 | 农作物种子、书籍、科学仪器等 |
5 | 农药、飞机、机车等 | |
7.5 | 原油、发电机等 | |
需用品 | 25 | 小麦、缝纫机、马口铁等 |
35 | 燃料、麻、木材等 | |
非必需品 | 50 | 豆类、咖啡、收音机 |
70 | 糖、蚕茧、风灯等 | |
| 100 | 茶、饮料、海产品等 |
| 150 | 燕窝、巧克力、衣饰等 |
据表推知,以上商品关税税率的制定意在( )
A.限制居民基本消费
B.维护经济基本秩序
C.捍卫中国关税主权
D.接轨世界关税标准
6、罗马法被称为“世界共同的法律”,是世界性的模范法,后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按照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从而构成了所谓的“罗马法系”或“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
A.是近代民权理论的起源
B.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
C.具有世界性法律的特点
D.与欧洲大陆法系互为表里
7、下表为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该现象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年份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物价指数 | 11.9% | 7% | 8.8% | 20.7% | 16.3% |
A.促使政府进行物价改革
B.导致经济秩序出现混乱
C.避免全国性的抢购风潮
D.推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8、“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置文书半印勘合。”其制:“以簿册空纸之半,而编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半纸册付天下布政使、都指挥使司及提刑按察司。所司以册合其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凡诸司印信,铸印局专管铸造,如有别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在军队和边远地区有行移勘合、军事勘合、调军勘合、出关勘合、宗藩勘合、通贡勘合、外国勘合等等。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 )
A.防止吏治腐败
B.防伪制度严密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提高政府公信力
9、如表所示为郑州商城铸铜作坊遗址中陶范的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遗址名称 | 期别 | 范类、数量与百分比 | 小计 | ||||
工具范 | 兵器范 | 容器范 | 其他范 | 不明器形范 | |||
南关外铸铜遗址 | 二里岗下层二期 | 50 | 7 | 8 | 60 | 125 | 250 |
占20% | 占2.8% | 占3.2% | 占24% | 占50% | 计100% | ||
二里岗下层一期 | 81 | 26 | 51 | 8 | 62 | 228 | |
占35.5% | 占11.4% | 占22.4% | 占3.5% | 占27.2% | 计100% | ||
紫荆山北铸铜遗址 | 二里岗上层一期 | 19 | 13 | 12 | 10 | 20 | 74 |
占25.7% | 占17.6% | 占16.2% | 占13.5% | 占27% | 计100% | ||
总计 | 150 | 46 | 71 | 78 | 207 | 552 | |
27.2% | 8.3% | 12.9% | 14.1% | 37.5% | 计100% |
A.手工业出现了明确分工
B.青铜主要用于铸造兵器
C.手工业促进了阶级分化
D.手工业作坊已初具规模
10、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给晋察冀中央局的指示》,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首先从各旗开始,争取时间,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党中央这一指示( )
A.践行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明确了民族革命任务
C.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11、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推名 | 1860年 | 1870年 | 1890年 | 1900年 |
1 | 英国 | 英国 | 美国 | 美国 |
2 | 法国 | 美国 | 英国 | 德国 |
3 | 美国 | 法国 | 德国 | 英国 |
4 | 德国 | 德国 | 法国 | 法国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落
B.开展工业革命的先后决定了其排名
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受益国
D.工业革命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12、1981年,美国里根政府开始实施降低个人和企业税率、削减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企业所设置的各种规章制度等经济复兴计划。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经济政策由高税收、多规章、大开支,向低税收、少规章、小开支转变。这些变化( )
A.克服了自由放任政策的不足
B.有利于美国走出大萧条阴影
C.是应对“滞胀”危机的举措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3、11、12世纪,随着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城市所从事的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东方商品进入了西欧,大大刺激了领主的消费欲。领主需要大量货币,于是将劳役地租改变为货币地租的做法逐渐流行起来。这主要反映了( )
A.商品货币关系加速庄园制度解体
B.国际贸易发展冲击传统等级观念
C.商业革命致使传统社会秩序嬗变
D.资本主义兴起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14、20世纪初,人们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过程中,兴起了一场旨在通过“塑造新国民”的救亡运动。该运动为
A.护国运动
B.护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5、元人陈栎《吴端翁诗跋》指出:“迨科举停,而诗复兴”;元人陆文圭在其《跋陈元复诗稿》中云:“科场废三十年,程文阁不用,后生秀才,气无所发泄,溢而为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学以致用观念的摒弃
B.选官制度停废的影响
C.文学艺术形式的创新
D.市民文化需求的旺盛
16、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现代中国通过下列哪些举措实现了“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结合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一国两制”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17、西晋时,任职高官者须中正二品及以上,县令以三、四品充任。中正品第每三年调整一次,降品则贬官。为了区分资质优异获品者与单凭家世获品者,晋宋之际,大臣范泰提议将二品分为“门地二品”与“二品才堪”。据此推知,晋宋之际( )
A.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B.门阀士族呈现没落迹象
C.儒生政治地位上升
D.朝廷加强对官员的考察
18、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19、近年来,日本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农户注重专业化生产,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如苹果农场着力发展苹果汁、苹果酱生产;韩国以京畿道为例,在政府农村创业支持下,大量农村居民引进设备,开展生产桔梗粉、桔梗饮料、桔梗糖稀等产品及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
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B.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20、下图是1906年《时事画报》登载的题为《何不讲求卫生》的舞狮图。该画的创作寓意是( )
A.破除迷信提倡文明新风
B.提高群众疫病防治意识
C.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D.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意识
21、清朝后期的郑观应认为,清政府实行的进口税畸轻、出口税畸重的关税政策,实为“困商之虐政”。他建议对于出口货物,“税宜从轻”,“以广去路”;对于进口货物,“一律加征”以“重税以遏来源”,尤其是对那些“非日用所必需”之物,“虽加数倍亦不为过”。他的主张( )
A.受到西方重商主义思想影响
B.是政府闭关锁国思想的体现
C.蕴含了发展本国生产自力更生的精神
D.反映了盲目排外仇视工业文明的局限
22、如表呈现某一重要文件关于土地政策的内容。该文件是( )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3、随着对外扩张,拿破仑曾在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强制推行《法国民法典》。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这些欧洲国家发现消除《法国民法典》的影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只好沿用。这说明( )
①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②欧洲各国对拿破仑战争的危害缺乏认识
③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民法典》的理念
④拿破仑战争引发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在铁农具出现之前,中欧和西欧等地茂密的森林几乎难以逾越,这些区域农业出现较晚;由于粟和高粱在雨林不能很好生长,非洲农业也长期局限在大草原。这表明( )
A.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
B.文明交流有助于农业产生
C.各区域农业发展类型各异
D.自然环境阻断了农业传播
25、早期维新派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反思者,他们中的佼佼者提出改良政治、实行_____政体的思想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______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26、代表人物及作品
(1)拜伦
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②他创作了大量具有________思想和反叛精神的诗篇,其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些人物被称为“__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其中《唐璜》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百科全书。
(2)雪莱
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②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____________精神,其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是《________》。
27、电的应用的重大意义
(1)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2)有力地推动了____________和文明进步,资本主义从此确立全球优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3)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____,人们的生活从此更加方便舒适、丰富多彩。
28、对财富的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29、背景
(1)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2)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____________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3)西方____________进一步传入中国。
(4)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30、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⑥_________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2)特点:注重表现人的⑦_____;特别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3)代表:法国德拉克洛瓦的⑧_____________。
31、1945年,___________成立,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__________和国际收支平衡。
32、影响
(1)开辟了欧美________与音乐语言的新天地。
(2)孕育了20世纪初对____________的全面突破。
3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
(1)表现:1917年,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_》,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2)意义: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推动了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34、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35、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并对商鞅变法给予评价。
36、 进入20世纪,我国有几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各举一例来说明该特点。
(3)到了世纪之交的中国,指导思想、理论方面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它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问题?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项理论创新各是在党的哪次代表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4)从我国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创新,有什么启示。他们所选择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1)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
(2)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8、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采取了什么办法来摆脱危机?各自结果如何?从这次危机的解决道路及结果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39、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汉代选官用官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依据有哪些?主要特点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