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及军民府、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正式建立土司制度。土司制度( )
A.一定程度巩固边疆
B.确立了羁縻政策
C.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D.阻碍了社会进步
2、唐宋时期,六部长官一般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到明代,六部直属皇帝,其长官可直接上书皇帝。这一变化,表明明代(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3、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4、19世纪八九十年代,康有为提出:“凡论古今人辟新知之功及恶言之过,先当考明其时,次当区别其地”“于其义理一项,则以今日所发明之实理为准而算之……其制度一项,则从现在比例最末之制度起算……进则记功,退则计过”“是非随时而易义”。在此,康有为旨在( )
A.探寻自然界的进化法则
B.肯定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C.揭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D.否定“中体西用”思想
5、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由《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等十个曲目组成的大型音乐作品是( )
A.《梁祝》
B.《黄河大合唱》
C.《长征组歌》
D.《红旗颂》
6、据史载,日本遣派留学生上千名来唐学习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就是仿照唐朝,其都城建筑也仿唐长安。至唐朝,佛道传入日本,丰富了日本的文化,科技等。其中交流主要为鉴真东渡以及吉备真备来唐。日本的文字也是由于受汉字影响。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
A.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B.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
C.造就了大东亚文化圈
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7、下表是1952年对23个省15432个农户的生产工具情况调查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B.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
C.农村经济得到恢复
D.农业合作化的现实要求
8、据史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国市场除洋布大宗之外,“(洋货)一切日用皆能体华人之心,仿华人之制,如药材、颜料、瓶盎、针纽、肥皂、灯烛、钟表、玩器,悉心讲求,贩运来华,虽僻陋市集,靡所不至”。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A.工业生产体系较为完整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传统手工业受到了冲击
D.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9、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认为当时周成王仍未迁洛邑,但何尊的铭文开篇便有‘唯王初迁宅于成周’的记载。下面认识正确的是( )
A.这表明《史记》的记载明显错误
B.这说明何尊的记载是杜撰的史实
C.历史的事实是周武王营建了洛阳
D.考古成果对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10、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创办了大量军用和民用工业,引入西式教育,开办各类新式学堂,编练新式海陆军。据此,对洋务运动评价最恰当的是( )
A.它的失败有其历史必然性
B.它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它是资产阶级的自救运动
D.它加剧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11、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也被杀死。但“商鞅虽死,秦法犹存”,“秦妇婴皆言商君之法”,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 )
A.受到了广大人民拥护
B.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12、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这首歌曲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所涉及的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祖冲之
D.柳公权
13、南宋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明朝王阳明认为:“理,一而已矣;心,一而已矣。故圣人无二教,而学者无二学。”由此可知,二者都( )
A.推崇格物致知
B.提倡慎思明辨
C.认为心即是理
D.主张经世致用
14、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图“?”处应填入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武昌起义
D.秋收起义
15、2023年12月9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研究发现,对辽宁建平牛河梁、山东章丘焦家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川广汉三星堆在内的29处核心遗址的探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与收获。这些遍布中国南北的古代遗址,反映的特征是( )
A.生产规模巨大,人地关系和谐
B.精耕细作农业,社会贫富分化
C.多元一体发展,以中原为核心
D.集中聚族而居,人民安居乐业
16、1940年上半年开始,日军在华北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铁路、公路保安措施和惩治群众破路的办法。敌人修筑的公路密如蛛网,据点星罗棋布。当地群众形容:出门走公路,抬头见岗楼。这反映出( )
A.日本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B.华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严峻
C.日本面对百团大战的疯狂回击
D.民众对于日本侵华的本质认识不清
17、“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
A.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B.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C.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边疆地区
D.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18、商朝时期,周边的方国与王国“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西周诸侯国经由天子“授民授疆土”而建立,实行与西周王朝统一的社会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度( )
A.带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
B.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C.承认诸侯有一定的自治权
D.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
19、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涉,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比较自由。这反映了宋代( )
A.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法律规范十分完备
D.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20、下图为建国初期不同年份全国高校院系结构比例图。1953年的调整旨在适应
A.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B.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D.“双百方针”的要求
21、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其背景是中国( )
A.社会生活新气象出现
B.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
D.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22、《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A.形成完整理论
B.取得成就众多
C.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D.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3、下表是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籍记载,孝文帝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文献 | 出处 |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语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 《魏书·高帝纪下》 |
九月庚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 《魏书·高帝纪下》 |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 | 《资治通鉴》 |
A.削弱鲜卑旧贵族的势力
B.效仿中原衣冠制度
C.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4、下列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出现时间最早的是( )
A.
B.
C.
D.
25、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________、________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26、以________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________,________”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27、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1)八国联军出兵镇压。
(2)慈禧太后发布________义和团的谕旨。
28、辽朝
(1)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________。
(2)辽与北宋关系: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3)辽朝南、北面官设置:南面官负责________,北面官负责________。
29、(1)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和宗法制,宗法制继承原则是________。
(2)秦朝在中央实行________,三公是指________、太尉和________;汉武帝将左右亲信近臣组成________;宋代设________分宰相的行政权、设________分宰相的军权、设________分宰相财权。
(3)元代在地方实行________,同时设立________,管辖________和________、青海部分地区。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清朝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________,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________,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_______,开启了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新时期。
31、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_______得以幸免外,全部被废止
32、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9月21日,________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33、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建立________
34、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但中国人民的抗敌意志高昂,除_______抵抗之外,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_______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_______、_______大后方。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_______和_______基础。
35、经济重心南移何时开始?何时完成?造成哪些影响?
36、“岁币”出现的背景和影响是什么?
37、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8、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9、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