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后,只有具备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才可以当面向皇帝反馈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皇命,即使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也只能通过规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这一措施
A.受到先秦官僚制的影响
B.旨在维护皇帝至上权威
C.规范了地方官员的行为
D.限定了呈递文书的内容
2、宋代以“三帅”分别管理禁军;设立“二府”和“三司”,让枢密使和宰相“对掌大政”;又规定财政收入由各路的转运使主管。由此可见,宋朝政府运作推崇( )
A.强干弱枝
B.崇文抑武
C.内重外轻
D.事权分立
3、1901年,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称:“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法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此处慈禧所说的西政之本源是指( )
A.器物
B.制度
C.军事
D.文化
4、1950年,新中国政府先后开展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其主要目的是
A.消灭私有制
B.稳定全国物价
C.建立公有制
D.克服财政困难
5、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C.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6、明朝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户与机工间形成( )
A.奴隶社会等级关系
B.依附与被依附关系
C.人与人的平等关系
D.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7、抗战期间,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具体指: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中国共产党制定这一制度是基于( )
A.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B.加快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C.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1947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罗荣渠在日记中写道,当月下发公费生活补贴五万元,而膳食费即需四万元,交完饭费已近乎无钱生活;同月,全国各地学生陆续掀起“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其直接原因是( )
A.国共关系破裂引发学生不满
B.全面内战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C.长期战乱导致经济严重衰退
D.美国经济掠夺导致物资匮乏
9、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据此可知黄宗羲提倡( )
A.经世致用
B.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C.立法限制君权
D.工商皆本
10、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祖国统一大业向前推进,其主要表现有( )
①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③香港、澳门回归 ④颁布《反分裂国家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它们的问世反映出( )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2、1928年,国民政府通过《海关进口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七类,其税率为7.5%—27.5%不等;1931年1月,又把进口货物分为十二类,最高税率提高到50%;1933年更是把最高税率提高到80%。关税也由1913年占财政总收入的21%,上升到1931年的51%。这表明当时( )
A.列强扩大商品输出以抢占国内市场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C.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D.关税自主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13、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了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这些遗址和遗存展现了( )
A.原始的农耕文化
B.国家的初始形态
C.灿烂的商代文明
D.西周的宗法等级
14、明朝时期,松江府属各县及苏州府属嘉定、太仓、昆山、常熟等县,都成了著名的产棉区,农家多种木棉,专业纺织,棉作的收入成为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当时的地方志中说:“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表明( )
A.商税收入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B.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
C.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的加深
D.农业发展助推市镇经济繁荣
15、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赋税制度。该税制( )
A.以均田制为基础
B.分夏秋两季征税
C.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
D.以货币地租形式为主
16、两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经济格局,到15世纪中叶已经被“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格局所取代。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内陆经济已超沿海区域
C.经济发展影响经济格局
D.政治变迁影响经济格局
17、《史记》记载了商与周边方国的分合聚散,时而是“诸侯毕服”“诸侯咸归殷”;时而是“诸侯或不至”“诸侯莫朝”。据此可推测( )
A.商王的权力受到诸侯节制
B.分封制取代了内外服制
C.分合聚散与商之盛衰有关
D.方国联盟内部联系紧密
18、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其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
A.重义轻利
B.农商皆本
C.重农抑商
D.重商主义
19、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这一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20、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国的参战
B.法西斯国家战力不足
C.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团结战斗
D.核武器的诞生和使用
21、1954年,毛泽东提出:对于英、法这类国家,要改善关系,争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对于一切希望和平而对中国还有某些疑虑的国家,也要主动地去做工作对美国要使他孤立,使他分化,对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不是没有文章可做,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
A.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意识形态色彩
B.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D.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2、据明末学者张夑在《东西洋考·序》中记载当时福建月港:“隆庆元年,准贩东西二洋……(海)澄,水国也,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酌皆夷产。”这说明( )
A.明朝对外政策调整推动海外贸易
B.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得到真正实施
C.海关税收成为明朝重要财政来源
D.西学东渐丰富了沿海居民的生活
23、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无独有偶,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稍早一些的波斯帝国也修建了很多御道。中西方帝国发展交通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经济
B.维护统治
C.对外殖民扩展
D.加强东西交往
24、如图是清疆域图(1820年),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有关清朝在①②③④四地治理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B.②地:实行“改土归流”,强化管理
C.③地: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之乱
D.④地:派驻办事大臣,共同治理
25、全会以邓小平的《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_______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战略决策。
26、将下列制度、政策或事件填入勾之相应的时代(填括号)
A推行均输平准 B党锢之祸 C设立中朝 D设置安西都护府
E增强尚书台作用 F实行两税法
西汉____东汉____唐朝_____________
27、 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8、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下旬,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________的形成
29、三教并行:魏晋南北朝时,_____、____、____三教并行;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_______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0、《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________最严重、________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1)________,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________,严重破坏了中国的________
(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________”。
31、依据提示,将下列历史事件填入对应的表格位置。(填字母)
A.上海轮船招商局 B.太平天国运动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边疆危机 E.两次鸦片战争
32、君主专制强化
(1)仿照样式,完成古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举措)”创设的具体内容。
(2)补充完成古代中国在其他领域制度创设的史实。
33、_______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______________,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34、________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________》
35、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大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指出这种变化的意义。
材料二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皇帝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体现这一地位的具体制度。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各设置了什么机构?各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机构的特点。
材料四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摘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人民版)》
(4)依据材料四概括张传玺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提出的依据。
36、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3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成就的表现有哪些?(从工业、科技国防、农业、典范人物和外交等思考)
38、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向苏联学习,走斯大林模式道路,到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请回答:
(1)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起止年份。
(2)中国共产党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这次会议召开于何时?
(3)拉开我国改革开放序幕的是中国共产党哪次重要会议?
(4)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9、如何评价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