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据此可知,党在新时期的迫切任务是( )
①发展社会经济 ②改革生产关系③建立先进制度 ④推动思想解放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数值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
A.祖冲之
B.王蕃
C.郦道元
D.曹操
3、《宋史·方技传》中有载:“史序,京兆人。善推步历算。太宗亲较试,擢为主簿”,“雍熙二年,廷试中选者二十六人,又知监事”,“修《仪天历》上之,又尝纂天文历书为十二卷为献”。这反映了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科举制度的发展
C.重文风气的聚兴
D.传统科技的传承
4、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结束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要调毛泽东到上海的中央机关去,毛泽东说:“我不愿意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去结交绿林朋友。”中央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以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改组省委,领导起义。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中共三大
D.遵义会议
5、1928年,“边界红军的来源⋯⋯大成问题。”1930年后,兵员不断增加,如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人参加红军。兵源改善的主要原因是( )
A.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B.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
C.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D.解放区实施了土地改革
6、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知,汉到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趋势是( )
A.更趋向于公平公正
B.更趋向于选拔权的归属
C.更趋向于重视血统
D.更趋向于才学和能力
7、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吏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内外朝制度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两税法
8、中共某次会议通过的决议认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必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巡行此议决。”这表明中共当时
A.调整了党的最高纲领
B.制定出党的最低纲领
C.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宣布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9、二里头遗址墓葬铺撒朱砂的葬仪来源于晋南陶寺文化,墓葬中大量随葬海贝串饰的现象源自西北马家窑文化,而漆觚与玉柄形器的组合很可能源自长江流域。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墓葬规划严整
B.阶级开始分化
C.多元文化汇聚
D.宗法制度成熟
10、黄宗羲认为,“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主一人垄断,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黄宗羲的这些主张( )
A.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B.具有明显的抨击君主专制的特征
C.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彻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11、义和团在《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中写道:“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说明义和团
①存在明显盲目排外行为 ②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③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④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据学者统计,五代年间士族出身的官员在整个文职官员中所占比例,后梁为53.1%,后唐为34.8%,后晋为33.3%,后汉为22.5%,后周为20.9%。北宋仁宗一朝13榜13名状元中,有12人出身于平民之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科举制成为选官唯一途径
B.门第仍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C.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D.政局动荡影响了人才选拔
13、周恩来总理经常讲,搞外交“远亲不如近邻”,考虑国际关系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把左邻右舍的关系搞好,也就是要亲善四邻、安定友邦。下列外交活动或政策符合上述言论的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乒乓外交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下图所示为铸于唐朝时期高昌王朝钱币。钱币正面钱文为“高昌”“吉利”四字,字体为隶书,背面无文。“高昌”为国名,“吉利”为吉祥语。该货币( )
A.见证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B.印证了唐朝文化强大的辐射力
C.体现了唐朝多元开放的特征
D.反映了唐朝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15、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下列属于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②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④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了以400多个市镇初级市场为基础、数十个城镇专业市场为支柱、苏杭两大城市中心市场为枢纽的立体商品流通网络。由此可见,当时( )
A.区域间长途贩运开始出现
B.市镇在区域经济中地位突出
C.苏杭经济重心的地位巩固
D.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根本变化
17、1935年,中国共产党倡议成立国防政府,“这种国防政府,应当设法召集真正代表全体同胞的代表机关……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绝对尽力赞助这一全民代表机关的召集,并绝对执行这一机关的决议。”这一主张( )
A.推动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利于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18、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隐逸恬淡的“山林气”;唐代楷书则有一种中正平和,端稳凝重,法度谨严的“庙堂气”。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法( )
A.深受主流思想演变的影响
B.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
C.体现严谨工整的审美需求
D.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
19、东晋南朝时,荆州和扬州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谷仓地带。史家沈约说这里“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据此可知,东晋南朝时期( )
A.土地兼并相对缓和
B.少数民族加速汉化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20、元朝在建立行省制度的基础上,为“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在全国共设驿站1500余处,加上西域、西藏等边缘地区共1600多处,达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的效果。据此可推知,元朝驿站的设置( )
A.充分发挥了汉人的核心作用
B.适应了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
C.促使民族矛盾得以有效解决
D.维持了各族间经济发展的平衡
21、秋收起义中,革命军毅然抛弃国民党的旗帜,公开喊出“暴动打倒国民政府”“农民夺取土地”等口号,首次提出应该“坚决地树起红旗”,并引兵井冈山,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新的革命阵地。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占领城市并向农村推进
B.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C.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D.开辟了革命胜利的新道路
22、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该会议( )
A.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宣言
B.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基本经验
C.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标志
D.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23、1843年中英《通商章程》中,进口税率中棉纱下降了58%,棉布下降了73%,出口税率中生丝和茶叶都下降了58%。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列强扩大资本输出
B.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通商口岸逐渐增多
D.近代民族工业的崛起
24、北宋初期,统治者在地方设包括转运使在内的四个平行路级机构——“四监司”,州一级除设知州(或知府等),又在州一级增设通判。这样做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减少决策失误
C.节约财政开支
D.提高行政效率
25、 (人物)当政期间,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事件)后,罗马变得空前强大和繁荣。
26、近代思想与社会的变迁
根据提示,完成“15-20世纪的世界历史演变”时间轴
27、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公法,实施________,残杀中国军民。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组建了细菌部队。1938年,细菌战元凶________的细菌部队迁至哈尔滨平房镇,成为臭名昭著的________部队。1938至1945年,731部队曾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超过1万人
28、军事斗争
①游击战:上海太原失手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________。敌后战场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本。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________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儿以上的兵力
②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________领导下发动百团大战,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29、15世纪以后的社会转型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大事年表。
30、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实行________外交方针
31、政治
(1)________: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________”,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________: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因“________”,蒋介石部队绕道开进。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因其不能满足日本侵略的要求,日本策划________将其炸死。
(3)________:1928年底,________通电全国,宣告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政府________上基本统一全国。
32、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________,是中国早期________的尝试
33、________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
34、目的:强化________,维护政权稳定
35、201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在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请阅读下列有关国歌的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歌词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后所作,歌曲讴歌了工人阶级为建立理想制度的革命首创精神。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型国家的诞生,之后以《国际歌》为代国歌。
(1)概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程中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世界上每个国家均有其典型的文化象征,一如美国文化的象征——自由女神,法国文化的象征——《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同样应当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文化象征之一。
1935年12月9日,北平上千名学生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举行抗日救国请愿大游行。
抗日战争中,《义勇军进行曲》是八路军、新四军喜爱的战斗之歌;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爱泼斯坦记下了中国官兵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前赴后继,取得台儿庄大捷的悲壮一幕。
1938年,东南亚青年华侨,从新加坡启程,一路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回国参加抗战。
1944年7月,美国国务院拟定反法西斯盟军凯旋的广播节目单中有《义勇军进行曲》《美丽的美利坚》《斯拉夫进行曲》《哈利路亚》《马赛曲》等。
1949年9月21日,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无党派人士徐悲鸿最先提议《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国歌。
——摘自刘丽英,郭鲁川《<义勇军进行曲>的文化象征意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文化象征”。
36、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局限在哪里?
3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38、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39、南宋偏安
(1)什么叫绍兴和议?
(2)“绍兴和议”的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