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著名僧人释道宣(596-667)在其著作《广弘明集》卷十四中强调,“惟佛之为教也,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释道宣此举( )
A.意在实现“三教合归儒”
B.对佛教进行本土化改造
C.彰显唐文化政策兼收并蓄
D.折射儒学统治地位丧失
2、结合所学,对如表《1913—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C.近代工业此期间获得快速发展
D.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3、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 )
A.呈显出内外分治特征
B.存在邦族种姓之分
C.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
D.具有松散性的特点
4、原始社会后期,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握了社会财富,该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男女体能差异日益扩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男子制造工具能力增强
D.男女成员贫富分化
5、康乾后期,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地贸易,由政府指定机构代为管理,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一做法( )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B.缘于政府重视开拓国内的市场
C.完全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D.为后世处理对外关系提供借鉴
6、战国末期法治盛行,荀子面对法律的客观存在及实际价值,予法以独特位置,由此他提出( )
A.天人合一
B.严刑峻法
C.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
7、建武十五年(39年),汉光武帝“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丈量土地)不实,下狱死”;十六年(40年),“天下刺史、太守以垦田不实下狱死者十余人”。这些举措旨在( )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重构封建经济基础
C.极大提高政府威信
D.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8、汉初刘邦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后经过一系列斗争,收回并撤销大多数异姓封国,遂定“白马之盟”,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保持传统政治体制稳定
C.确保同姓宗族拱卫中央
D.完善秦朝创立的郡县制
9、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史料,下列选项中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料 | 结论 |
A |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七音孔骨笛 | 原始社会已经产生礼乐制度 |
B | 龙山文化时期的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堆群 | 个体手工业大量出现 |
C | 良渚古城核心区分为宫庙区、王陵及贵族墓地区、行政管理区和贵族居住区等高等级功能区 | 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
D | 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钵、豆、鼎、鬲、尊、盆、器、盖、杯缸等器皿 | 已进入青铜时代 |
A.A
B.B
C.C
D.D
10、1927年11月,海丰县、陆丰县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加强党组织建设,支援工农革命军作战,苏维埃政权不断巩固。海陆丰政权的实践活动( )
A.标志中国革命重心开始向农村转移
B.粉碎了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C.为党的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D.证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性
11、《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书中记载了弓弩火药箭、火药鞭箭、火球、蒺藜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竹火鹞、铁嘴火鹞等武器,还有完整的火药配方。由此可知,《武经总要》最早可能成书于( )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2、如图为元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
A.以行省制度管理所辖疆域
B.边疆治理尊重民族习俗
C.国家治理呈现出多元特点
D.吸取前朝国家治理经验
13、观察下图,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体现强化六部职权的诉求
B.以提高中央行政效率为出发点
C.有利于防范权臣专权乱政
D.为内阁成为法定中央政府奠基
14、有研究者发现,1912年6月《申报》记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这种现象从侧面说明( )
A.裁判官沿用封建法律审判案件
B.当时大多数国民依然愚昧无知
C.辛亥革命未能冲击封建反动统治
D.完成反封建的使命依然任重道远
15、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平时巡行、岁末进京。东汉时期,刺史在州内拥有常驻治所,皇帝也时常诏令刺史参与平乱、水利等事务,州从监察区演变为郡国之上的一级行政区。这一变化( )
A.解决了郡国并行的威胁
B.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C.提升了政府治理的效能
D.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
16、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于贞观三年应诏而作的《职贡图》,描绘了唐太宗时婆利国和罗刹国千里迢迢前来朝贡的情景。使臣或长须连鬓,或肤色黝黑,或大袍裹身,或赤膊袒胸,仅围短裙。该作品( )
A.体现了域外风情与华夏文明的交汇
B.真实再现了唐朝与域外国家的交往
C.呈现了开元盛世下对外关系的发展
D.反映了民族交融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17、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也被杀死。但“商鞅虽死,秦法犹存”,“秦妇婴皆言商君之法”,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 )
A.受到了广大人民拥护
B.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18、下列辛亥革命背景选项中,属于偶然性因素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为武装起义
D.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及政党成立
19、明朝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沿线设置军镇,号“九边”;而清代却是大肆修建喇嘛庙,借以笼络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因此得了一句俗语:“明修长城清修庙。”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的民族政策更具有实效性
B.清朝的民族政策放弃使用武力
C.明清王朝的举措都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民族政策
D.体现了明清采取防御和怀柔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
20、如表为几个常见字的不同字体对照表。对其认识最合理的是,汉字字体的演变( )
| |||
甲骨文 | |||
金文 | |||
小篆 | |||
隶书 | |||
楷书 | |||
草书 |
A.兼顾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
B.得益于统一国家的政策激励
C.承载民族记忆和理想人格
D.寄托了文人学士的个性追求
21、“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它”指的是(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22、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奏请和立宪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此举( )
A.意在促进传统政治转型
B.根本上冲击了专制政治
C.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
D.提高了内阁的运行效率
23、著名冷战史专家沈志华指出:“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迫使斯大林签订了新的中苏条约,其结果是苏联将要失去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为了保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斯大林必须实现对整个朝鲜半岛的控制,以替代在中国东北丧失的战略地位。于是莫斯科决定积极支持朝鲜发动突击战,迅速统一朝鲜半岛。"从中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的结论是
A.苏联和朝鲜合伙阴谋发动了朝鲜战争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导致朝鲜战争爆发
C.新中国的对苏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D.毛泽东个人的政治决断力征服了斯大林
24、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最突出的成果是( )
A.建立了巩固的广东革命根据地
B.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
C.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侵略权益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________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________在接见________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________,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2)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________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措辞前后稍有改变,最终确定为互相尊重________和________完整,互不________,互不________,平等互利,________。
26、起义将领________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________大部分地区
27、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意义
(1)具有开创性、奠基性。
(2)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________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8、不同的统治方式
请将下列古代文明区域与其早期曾出现的通知方式一一对应(请填写表中数字)
古代文明区域 | 统治方式 |
A.两河流域 | ①法老至上 |
B.古代埃及 | ②君主专制 |
C.古代印度 | ③城邦制度 |
D.古代希腊 | ④种姓制度 |
E.中国商朝 | ⑤内外服制度 |
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
29、宋朝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对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货币需求量剧增:________朝,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商业发展的原因: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________作为主币发行,加上________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30、国共合作
背景 | 中共(必要性) | ________ |
国民党(可能性) | ________ | |
共产国际(外力) | ________
| |
实现 | ________ |
31、________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
32、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目的 | 措施 |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中央派___出任地方知州,设____管地方财政,转运使、四监司、通判从不同角度对各州进行监控。将____编入禁军。 |
为分散机构权力 | 在中央设____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行政权;____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 北宋实行_____的方针,用_____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_____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
33、自________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①________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②北宋灭亡,大批________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________地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语称“________,________”
34、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________,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5、宋初抑制武将势力膨胀的措施有哪些?
36、宋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8、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现状是怎样的?(从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以及社会等思考)
39、中共三大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通过什么样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