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夷待访录》记载:“为君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据此可知,黄宗羲( )
A.提倡工商皆本
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提倡个性自由
D.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2、下图为东周时代中原式青铜剑的分布。这表明东周时期( )
A.中原式青铜剑是各国的主要武器
B.诸侯兼并战争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特色明显
D.生产力的进步加速了文明的发展
3、下表为秦汉时期统治者采取的部分措施,这些举措说明了秦汉时期( )
时间 | 内容 | 出处 |
秦始皇二十六年 | 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高祖九年 | 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 | 《汉书·高祖记》 |
武帝元朔二年 | 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约5000户) | 《汉书·武帝记》 |
成帝鸿嘉二年 | 徙郡国吏民豪杰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 | 《汉书·成帝记》 |
A.迁徙大族主要意在聚集财富
B.对豪门大族推行怀柔的政策
C.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关中地区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加强
4、1919年12月,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对于传统儒学,要反对调和,因为评判的态度只有是与不是、好与不好,没有古今中外的调和。所以革新家的责任只是认定“是”的一个方向走,不要回头讲调和。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时( )
A.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B.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
C.民族资产阶级的逐渐壮大
D.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影响
5、如图为某学生所搜集的有关近代中国的部分资料。据此判断,其关注的主题应是( )
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 曾国藩《筹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奏折 梁启超《论变法》 义和团传单《关公圣帝群降坛曰》 |
A.民主思想的传播
B.农民运动的发展
C.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D.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
6、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
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7、《光明日报》曾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文章,首次概括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红船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下面与“红船精神”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D.中共一大的召开
8、下图为据《旧唐书》和《新唐书》所作安史之乱前后官员(有入仕方式记载的1561人)入仕方式图,入仕方式从图形的12点钟方向开始,顺时针方向分别为荐举、授官、荫庇、军功、科举、归降、其他共七类。分析可知唐代( )
A.选官的方式呈现多元性
B.社会动荡推动科举进步
C.主要依靠科举入仕为官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开放
9、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重大作用是(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制度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0、王安石变法中采取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百姓;设置机构参与交易,平抑物价;实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等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稳定社会秩序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军事力量
D.解决民生问题
11、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表),这说明( )
阶段 | 时期 | 对辛亥革命的判断 |
第一阶段 | 从建党之初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遵循阶级革命逻辑,把辛亥革命判定为一次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第二阶段 | 从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以前 | 阶级革命话语淡出,民族复兴意蕴凸显,辛亥革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功绩被重新挖掘 |
第三阶段 |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 | 遵循民族复兴逻辑,把辛亥革命看作近代以来民族复兴运动中一次伟大而艰苦的探索 |
A.辛亥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B.中国共产党否定了唯物史观
C.历史评价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D.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过于主观
12、《马可·波罗行纪》中曾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13、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他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1877年,李氏提交了《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的报告,其中强调了青岛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提出可以在胶州湾筑建港口的观点。李氏之后,欧美人士来华调查者趾踵相接。上述活动( )
A.开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加速了向近代矿业发展的进程
C.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刺激了西方对中国进一步考察
14、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15、如图所示,1661年至1790年,清朝人口增长迅速。这主要得益于( )
A.对外贸易逐步扩大
B.外来农作物的引进
C.新的经济因素成长
D.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16、清帝退位诏书中曾写到:“……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份诏书( )
A.为民国疆域继承提供文字依据
B.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
C.意在挑拨南北领导人合作关系
D.标志着封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
17、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历来都重视地方的管理。以下材料反映宋朝地方管理措施的是( )
A.“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B.“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C.“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
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18、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有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这表明当时河姆渡人( )
A.已掌握制瓷技术
B.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C.具有尚武的精神
D.具有一定审美意识
19、某诗人读近代一战争史事感怀而作:“黄海炮声烈,长惊来者心。英雄功永在,弱主过何深。质脆瓯方破,堤决地必湮。中华入盛世,还要戒胡孙。”该战争为( )
A.三元里抗英
B.中法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鸦片战争
20、据《上海罢市实录》记载:“有小学生决议不购食日制之奶糖,有牙医明确标示‘不医仇人’……至于处于社会底层的苦力、小工也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青红需……议决,无论罢市若干日,所有盗窃扒手,一律停止”。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①人民踊跃参与,群众基础广泛 ②是一次彻底不妥协的爱国运动
③收回了巴黎和会上丧失的权益 ④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通过推行迁都、改籍贯、易服饰、改汉姓、定门第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B.北魏实现了北方统一
C.改革的措施全面有效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2、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类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 )
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B.阁臣权力有限
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
D.深受皇权控制
23、马克思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谈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指时出: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愚蠢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下列选项中,对马克思观点理解恰当的是( )
①承认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②可以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
③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可以不择手段④起义民族斗争过程中能体现相应的文明程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4、《宋史·职官志》所载,转运司职责主要在于“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这反映出北宋设置转运司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B.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州县财政供给
25、中共七大:1945年4—6月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举行。毛泽东作《________》的政治报告。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打击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中共七大,确立________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________
26、主要内容
富国方面 |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________、拨巨资从事________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________ |
强兵方面 |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________”的征兵制,取代________ |
27、这一时期,以_______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_______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_______”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这种_______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_______于世界潮流。
28、背景
(1)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________》,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维新思想兴起①康有为:撰写《________》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________》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29、请将下面的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正确的对应,并填涂在答题卡上
30、在沦陷区,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事,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_______、_______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_______”的部署,还通过利用_______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31、过程
(1)开始:________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左”倾错误领导人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损失巨大。
(2)转折:________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开始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红一军长征过程: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________→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4)结束
①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32、当你在浏览在法国卢浮宫时,讲解员会向你介绍下面的实物。这是公元前十八世纪用________文字写成法典柱。在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发现的。
33、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________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________、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34、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迹象。________、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
35、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36、三省六部制带来怎么的影响?
37、材料
(1)图一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一相比,图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三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38、为什么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9、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