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所示之物,是出土的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这是一个温酒用的器具。它提供的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信息包括( )
①开始掌握冶铜技术 | ②大量使用青铜工具 | |
③出现牛耕技术 | ④青铜器功能趋向生活化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
| 史料 | 历史解释 |
A | 《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 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共计二千一百万银元 |
B | 《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 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 |
C |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 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
D | 《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 列强逼签《辛丑条约》的目的是报复义和团运动 |
A.A
B.B
C.C
D.D
3、如图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结构图,图中三处空格处从左到右依次应填:( )
A.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皇帝制度
B.地方官制、中央官制、皇帝制度
C.中央官制、皇帝制度、地方官制
D.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
4、如图是20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人口流动状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解放
B.人们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5、据学者统计,秦自武王到始皇时代的百年间共有丞相21位,其中异国人占到了60%以上,如楚人李斯、魏人吕不韦等。这一现象表明( )
A.秦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
B.用人唯贤成为诸侯共识
C.士人活跃加剧诸侯争霸
D.人才聚集推动统一趋势
6、“战国七雄”中的燕国所在区域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7、明朝后期,一批儒生开始关注“奇器”的制作,包括工具的机械原理、农业水力工具图解等,建议“尽用其术,必造我器尽如彼器,精我法尽如彼法”。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A.明代理学倡导“致良知”
B.“西学东渐”传播西方科技
C.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兴起
D.学习西方文化成为社会思潮
8、明太祖曾赋诗一首,向官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与上述内容直接有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设立内阁
B.设立军机处
C.废除宰相
D.设参知政事
9、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精简政府机构
D.实行两税法
10、《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有关“国耻”和“亡国”的论述开始成为书刊讨论的热点,《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其更成为书刊关注的焦点。据统计,仅1901-1910年,有关“国耻”和“亡国”论述的书刊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包括朝鲜、埃及、印度、波兰的亡国史。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出版机构对国际形势的关注
B.近代书刊振奋了国人的精神
C.清廷利用民间力量打击外洋
D.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焦虑
11、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纷纷离校,广州圣三一学生还组成退学团。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B.民权主义运动的兴起
C.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12、高中历史课上,某学习小组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对部分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了下图知识纲要结构。据此可知,该学习小组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重要概念 羁縻政策、华夏认同、大一统思想、民族迁徙、互市…… |
一般概念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册封、和亲、土司制度、都司、戍屯政策…… |
史实 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清朝满蒙联姻…… |
A.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发展
B.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C.中外和平交往基本状况
D.民族政权间的交流交往
13、下面是某国侵华计划的部分内容。为了达到这项目的,该国发动了
第三项又,即使在任何情况下,签订战胜条约时,也必须将以下六个要冲,纳入本邦版图。 其一盛京益州以南之旅顺半岛 其二山东登州府管辖之地 其三浙江舟山群岛 其四澎湖群岛 其五台湾全岛 其六扬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1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开始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8年)。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 )
A.改良与暴力革命问题之争
B.责任内阁与总统权力之争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争
D.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
15、明代的巡关御史初设于宣德七年(1432年),包括东、西巡关御史2人,即从山海关到古北口、从居庸关到龙泉关,每年差遣监察御史各1人,奉命巡视边关。明代设置巡关御史的主要目的是( )
A.防御蒙古势力的威胁
B.分散相权加强君权
C.加强管理乌思藏地区
D.阻挡建州女真袭击
16、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黄河日益为患”的情况,主张在新疆建行省,利用那里的闲旷土地,组织“京师游食非土著之民”以及各地愿意应募的百姓和“江西、福建两省种烟草之奸民”,前往“以耕以牧,得长其子孙”。这表明龚自珍主张( )
A.增进南北方经济交流
B.垦荒拓耕解决人地矛盾
C.强化新疆的国防地位
D.发展农业维护疆域完整
17、“它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彼此存有戒心,从而不敢胆大妄为,不敢欺下媚上,只能甘心做忠顺的奴才。而最令人忌讳的是……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宰相制度
B.奏折制度
C.司礼监
D.理藩院
18、明朝前期,中央为强化边疆治理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在东北,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并在黑龙江流域设置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这个机构是( )
A.乌里雅苏台
B.乌思藏都司
C.奴儿干都司
D.澎湖巡检司
19、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边疆的管理经营,如图所示民族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南边疆各族称唐玄宗为“天可汗”
B.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进行管辖
C.在东北设都司、卫、所
D.先后设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20、据考古学研究,夏、商、西周三代中原地区政治礼制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传播辐射。周边各区域在保持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主动接受中原的礼制文化。据此可知,中原地区礼制的传播推动了( )
A.文化交流与认同
B.儒家观念的形成
C.国家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的确立
21、据统计,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位,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相较于西汉,唐代( )
A.中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B.政府分工更精细效率更高
C.科举选官官员人数增多
D.相权被削弱皇权得到加强
22、如图为西汉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图。这些工程在当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构建京畿区的军事防卫圈
B.保障政治中心物资供应
C.加强关中各地的经济交流
D.利用黄河资源灌溉农田
23、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科技成果突出。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出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②祖冲之精确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
24、明中期以后,三司权力向巡抚转移,巡抚衙门成为实际上的省级权力机构,三司为其下属;但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及清修《明史》,均因巡抚挂衔都察院而将巡抚列在都察院下。这客观上反映了( )
A.巡抚已然完全摆脱临时差遣的性质
B.巡抚职权在法律上与事实上的矛盾
C.三司并立不利发挥巡抚应有的效能
D.巡抚设置仅仅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
25、安史之乱:唐玄宗在边境重地设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________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胜转衰
26、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做________
27、土地改革
(1)背景: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
②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________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意义:农民从________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________扫除了障碍。
28、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位居世界________;高铁技术、超级计算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展示了中国________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29、明朝后期李时珍的《______________》、徐光启的《____________》和宋应星《_________》分布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30、开辟革命新道路
(1)________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________,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点燃了“________”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________会师1928年,________、陈毅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3)建立苏维埃政权
①标志:________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召开,宣布成立________共和国。
②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创建________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4)土地革命:
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________,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31、________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使革命势力从________流域发展到________流域,基本推翻了________的反动统治
32、评价
(1)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不足
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________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四、南宋的偏安
33、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包括________、“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________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4、外交成就:
①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迎来建交新的高潮;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
③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_
④1972年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式建交
35、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寻求国家出路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实践,请回答:
(1)请列举三个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实践。
(2)选择上述一种实践,简述其史实,并谈谈其意义。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形成与完善
(1)科举制是什么时期形成的?
(2)唐朝时期是如何完善科举制的?
(3)科举制度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37、(1)指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西欧庄园的性质?
(3)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这三大帝国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8、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在《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二
(中美)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翔题交换意见。
——摘自1972年2月29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中美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理由是否正确?为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是如何变化的?分析其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