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泰四年(1453)漳州知府谢骞下令随地编甲,并把靠海的违式船只尽行拆毁;还规定小船必须朝出暮归,本地人户须朝出暮归,如暮不归即赴府呈告,有不告者,事发连坐。上述规定反映出明朝( )
A.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B.地方权力得到扩展
C.法律严苛的现象加剧
D.社会控制手段多样
2、西晋太康时(280~289年),江南各州户数在全国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荆州15.62%,扬州12.25%,交州1.03%,广州1.72%,而荆州还包括江北十余郡,扬州还包括江北二个郡。这说明当时( )
A.江南地区得到普遍的开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3、《宋书》中关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有这样的描述:“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东晋南朝时期开发江南地区所取得的成就不包括( )
A.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产品增加
B.纺织、矿冶、陶瓷等手工行业有明显进步
C.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
D.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4、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各族都述说、记录祖先的起源故事,形成纷杂的古帝王、英雄传说。在各民族的竞争与融合中,这些故事、传说彼此串联起来,到汉代后,逐渐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入主汉地的各少数民族往往自称是炎黄之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形成统一基本格局
B.儒学正统地位正式确立
C.西周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D.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5、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某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次国际会议后中国迎来了与发展中国家建交的热潮。这次国际会议指的是( )
A.中苏会议
B.日内瓦国际会议
C.万隆会议
D.不结盟首脑会议
6、张家口市崇礼邓槽沟梁遗址出土的筒形罐,与四台遗址出土的素面平底筒形罐具有相似性;邓槽沟梁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与河套地区海生不浪文化相似,应是受河套地区同类遗存东进影响;第四期文化遗存面貌,与龙山时期河套地区永兴店文化也十分接近。由此说明( )
A.该区域农耕文化发达
B.该区域草原文明发达
C.制陶工艺先进
D.该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7、有学者认为: “这场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这场战争是( )
A.雅克萨之战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8、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人大相继制定并通过了《中外合资企业法》、《商标法》等法律。1984年通过的《国营工厂法》规定:“工矿企业的生产和指挥,以及正常的经营管理都由厂长负责。”这些法律( )
A.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终结了计划经济的体制
C.规范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推动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9、在树立党的理论旗帜上,有四次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会议,分别是( )
A.遵义会议、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B.党的一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C.党的一大、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D.党的七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10、1915年12月,蔡锷与梁启超密商反袁,表示“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命去干这一次不可”。决定文武两步方案,梁启超发文章,夺舆论先声;蔡见机潜回云南,起兵讨袁。此后不久,爆发了( )
A.戊戌变法
B.府院之争
C.护国运动
D.北伐战争
11、牌符象征着权力,下图为元代拾二号夜巡铜牌,俗称六体夜巡牌。牌上正反面书写汉文、乌金体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波斯文、梵文,其中正面居中的“元”字最大。该铜牌( )
六体文夜巡牌正面 背面
A.应为成吉思汗元年纪念铸造
B.印证元朝权力通达各个行省
C.折射出中国民族大交融盛景
D.是元朝已经统一中国的证据
12、当清政府暂时处于相对“稳定”局面,一种声音逐渐汇集,“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似当委屈周旋,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他们推动的一场历时三十年的自救运动( )
A.终结了自然经济
B.开启早期现代化
C.推翻了清朝统治
D.实现了富国强兵
1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称:“自晋氏渡江,三吴最为富庶,贡赋商旅,皆出其地。”江南地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政府大力提倡种植经济作物
C.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方的沟通
D.统治者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14、据记载,曹丕在接受汉帝禅位后,立即实施了迎合中原名门望族的九品中正制;孙权的家族久居江东,在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中颇受拥戴;“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也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而得以称帝。该局面的形成根源于( )
A.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B.农业生产格局的变化
C.农民与地主矛盾的激化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15、新的历史时期,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出现,这些成就一定程度上( )
A.说明了中国高新技术全面超越西方
B.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C.标志着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D.表明了高新技术成为中国主导产业
16、世界农业起源地多在地球上的中纬度地区,而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全年降水较少,气候干旱,经常面临饥荒。据此可知( )
A.地理环境决定文明产生
B.世界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农业起源均处大河流域
D.适度生存挑战促近文明产生
17、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老子主张( )
A.顺应自然
B.天下为公
C.为政以德
D.革故鼎新
18、如表为西汉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王朝注重( )
皇帝纪年 | 公元纪年 | 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 |
汉高祖十二年 | 前195年 | 15郡 |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 | 前164年 | 24郡 |
汉景帝中元六年 | 前144年 | 68郡、国 |
汉武帝元封五年 | 前106年 | 108郡、国 |
A.吸取秦亡教训
B.加强中央集权
C.鼓励发展经济
D.积极开拓疆域
19、明清之际,顾炎武指出,“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并非自古如此,古时“万岁”是“庆幸之通称”,“万岁”可以是民众、吏士对主人、大臣的称颂,不是只有“天子”才能享用。顾炎武的思想( )
A.缘于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
B.表明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
C.批判了君主至尊至贵地位
D.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20、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21、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促成以上提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B.国内主要情况和国际形势发生变化
C.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D.积极参与第三次全球科技革命
22、中共十四大作出的决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原因是该会议提出了(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D.“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3、正式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这主要反映了( )
A.政府重视边疆治理
B.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国家组织力量强大
D.西学东渐影响了清初测绘技术
24、下表是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所占百分比统计表,这反映了东北地区( )
A.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经济结构得到一定优化
C.奠定了重工业基础
D.成为“以战养战”基地
25、背景
(1)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________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________。
(2)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________发动起义。
26、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2)日本投降
①原因: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________、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进入中国东北,迅速消灭日本________;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②投降: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________投降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________”号巡洋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③台湾回归:10月25日,________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台湾光复。从此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27、接着,红军继续北上,强渡_______,飞夺_______,翻_______,过_______,10月到达陕北_______,与陕北红军会师。
28、以________为代表的阴阳家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29、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________风暴”发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________停课,________停工,________受到冲击,大批________和________遭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________
30、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________即位。________年,定国号为________,忽必烈就是________
31、商业繁荣:长途大额贸易发展,明清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__________和山西________。但就全社会看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____________还占据压倒优势。
32、公元前3100年左右,如果你来到古代埃及,有幸与当时的法老进行交谈。在目睹修建的金子塔同时,在赞叹其宏伟的同时,不仅要问为什么要修建?法老告诉你,他相信________,下辈子还会统治埃及。
33、辽
①________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国号________
②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________。________负责农耕民族事务,________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食物
34、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_______,“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35、南宋是怎样建立的?
36、文艺复兴的性质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7、戊戌变法的过程是怎样的?(从序幕、高潮和失败三个角度回答)
3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例子?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所以,从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只要还有党派的时候,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长期共存,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求大同存小异,这并没有坏处……从种种方面看起来,我们这样的大国,多一点党派去联系各个方面的群众,对国家,对人民的事业,有好处。以共产党为核心,为领导,各党派团结合作,有什么不好?……我们只要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的人,敢于揭露错误、批判错误、改正错误的人,那就不怕监督。越是监督我们,我们越是能进步。
——周恩来在1957年4月20日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一重要方针?结合材料三回答执行这一方针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