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物体沿固定斜面从静止开始向下运动,经过时间滑至斜面底端。已知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恒定。若用
、v、s和E分别表示该物体的动能、物体的速度、位移和机械能,则下列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2、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位移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3、某游客驾车时车载导航推荐的路线有三条,信息如图所示。若车沿着推荐路线由起点行驶到终点,则关于车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推荐路线中的最短路线“46公里”指的是车的位移
B.选择不同路线抵达终点,车的位移不相同
C.选择不同路线抵达终点,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一定相同
D.无论沿着哪条路线行驶,车的运动均为变速运动
4、如图所示,弹性轻质杆AB的下端固定,上端固定一质量为m的小球,用水平力作用在小球B上,使弹性杆缓慢弯曲到图示位置后保持静止,若此时水平力F的大小为mg,则此时弹性杆对小球的作用力大小为( )
A.0
B.mg
C.mg
D.2mg
5、如图,光滑细杆BC、DC和AC构成矩形ABCD的两邻边和对角线,AC∶BC∶DC=5∶4∶3,AC杆竖直,各杆上分别套有一质点小球a、b、d,a、b、d三小球的质量比为1∶2∶3,现让三小球同时从各杆的顶点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则a、b、d三小球在各杆上滑行的时间之比为( )
A.1∶1∶1
B.5∶4∶3
C.5∶8∶9
D.1∶2∶3
6、某品牌汽车在测试场进行直线行驶性能测试,测试车内所装位移传感器记录的数据经简化处理后得到位移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测试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内汽车的加速度为0
B.第末汽车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内汽车的位移越来越大
D.末汽车回到出发点
7、高空坠物非常危险,现在高层住宅越来越多,因此人们一定要有安全防范意识。假设某住宅楼上坠物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3s内的下落高度与最后3s内的下落高度之比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坠物下落的总高度为( )
A.20m
B.45m
C.125m
D.180m
8、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物体同时从不同地点出发
C.两直线的交点P表示此时两物体的速度相同
D.两直线的交点P表示此时甲追上乙
9、如图所示,某运动员将排球竖直向上垫起,若排球被垫起后经又回到原出发点,则排球被垫起后上升的最大高度大约为( )
A.
B.
C.
D.
10、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辆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位移图像和速度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做匀加速运动,乙车做匀速运动
B.内,甲车在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不可能等于乙车的速度
C.在时刻丁车与丙车正好相遇
D.图像的“面积”表示位移采用了微元法
11、试卷读卡器的原理可简化成如图所示的模型,搓纸轮与答题卡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答题卡与答题卡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答题卡与底部摩擦片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工作时搓纸轮给第1张纸压力大小为
,每张答题卡的质量为
,正常情况下,读卡器能做到“每次只进一张答题卡”。搓纸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带动第一张答题卡向右运动,下列是说法正确的是( )
A.后一张答题卡受到前一张答题卡的摩擦力向左
B.第5张纸与第6张纸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C.最后一张答题卡受到摩擦片的摩擦力为零
D.
12、如图所示,原长分别为和
劲度系数分别为
和
的轻质弹簧竖直悬挂在天花板上,两弹簧之间有一质量为
的物体,最下端挂着质量为
的另一物体,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时两个弹簧的总长度为 ( )
A.31cm
B.32cm
C.33cm
D.34cm
13、如图所示,劲度系数k=250N/m的轻弹簧下端悬挂小球,轻绳一端系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小球静止时,轻绳水平,传感器读数F=3N,弹簧的轴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sin37°=0.6,cos37°=0.8,g=10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的质量为0.5kg
B.此时弹簧的形变量为1cm
C.剪断绳子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10m/s2
D.剪断绳子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7.5m/s2
14、《天工开物》记录的测量拉弓所需力量的方法如图所示。弦系在弓上a、b两点,并挂在光滑秤钩上,弓的下端系上重物。秤杆水平平衡时,挂秤砣处的刻度值为M(此时秤钩对弦的拉力大小为),秤钩两侧弦的夹角为
。则弦对a点的拉力大小为( )
A.
B.
C.
D.
15、某同学描绘的甲、乙两物体从同一时刻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乙在前2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s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C.甲、乙两物体在t=4s时处于同一位置
D.0~6s内,乙的位移比甲大
16、如图所示,质量为M、中空为半球形的光滑凹槽放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光滑凹槽内有一质量为m的小铁球,现用一水平向右的推力F推动凹槽,小铁球与光滑凹槽相对静止时,凹槽圆心和小铁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成α角。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铁球受到的合外力方向水平向左
B.凹槽对小铁球的支持力为
C.系统的加速度为a=gtan α
D.推力F=Mgtan α
17、关于参考系的选择,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参考系必须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
B.任何物体(除本身及变形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考系
C.参考系就是不动的物体
D.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18、一汽车在路面情况相同的公路上沿直线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车速越大,它的惯性越大
B.质量越大,它的惯性越大
C.汽车受到的牵引力越大,加速度越大,所以惯性越小
D.车速越大,刹车后滑行的路程越长,所以惯性越大
19、如图所示,木箱在斜向右上方的拉力F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拉力F与木箱所受摩擦力的合力方向( )
A.竖直向上
B.向上偏左
C.向上偏右
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0、右图为某小组“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示意图,乙图中OG为橡皮筋,OB、OC为细绳,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下列关于本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不需要校零
B.OB、OC两细绳不可以用橡皮筋代替
C.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D.本实验应作出力的图示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1、在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工人常借助可认为是光滑的斜面将货物推上汽车,如图所示。已知货物重力大小为G,斜面的倾角为θ,当工人对货物施加方向不同的推力F时,都使货物缓慢地沿斜面向上运动。下列关于货物受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若力F的方向沿斜面向上,则F的大小为Gcosθ
B.若力F的方向沿斜面向上,则斜面对货物的支持力大小为Gsinθ
C.若F的方向由水平逐渐变为竖直向上,则斜面对货物的支持力逐渐减小
D.若F的方向由水平逐渐变为竖直向上,则推力F一直增大
22、俄乌冲突以来,中国政府十分关心我国公民的安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及时布置撤侨方案,首架接返自乌克兰撤离中国公民的临时航班于北京时间3月4日20∶08分(当地时间14∶08)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起飞,于3月5日早上5时41分安全抵达杭州,飞行航程8210km。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20∶08分”指的是时间
B.“飞行航程8210km”指的是飞机的位移
C.研究飞机的飞行路线可以把飞机看成质点
D.飞机的平均速度为
23、吊车将200kg的货物从地面竖直向上提升,货物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0~10s内吊车对货物的拉力为2000N
B.30s~35s内,货物处于失重状态
C.30s~35s内,吊车对货物的拉力为2040N
D.35s末货物离地面的距离为55m
24、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在时间内,物体做( )
A.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大小逐渐变大的减速运动
B.加速度方向为负方向、大小逐渐变小的减速运动
C.加速度方向为负方向、大小逐渐变大的减速运动
D.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大小逐渐变小的减速运动
25、如图所示,用长为的绳将重球挂在光滑的墙上,设绳的拉力为
,球对墙的压力为
,那么当绳长缩短时,
__________、
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6、四个质点A、B、C、D分别做直线运动,其x-t图象或v-t图象如图所示.前2s内速度恒定不变的质点是______;前2s内位移为0的质点是______.
27、由实验测得弹簧弹力F与长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该弹簧的原长
=________cm,劲度系数是k=__________
。
28、如图所示,质量为的汽车在倾角为
的某上坡公路上,从速度
开始加速运动,经时间
速度达到最大值
。设在此过程中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恒为
,汽车所受的摩擦阻力为恒力,对于该过程,汽车所受摩擦阻力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9、物体在力作用下获得向正东方向
的加速度,在力
和力
共同作用下获得向正南方向
的加速度。那么物体在力
单独作用下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是________。
30、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______电源,通常的工作电压在______V以下,电源频率为50Hz时,每隔0.02s打一次点,如果每打5次取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为______。
31、某新型电压力锅密封性能良好,结构如图所示,正常工作时,将压力阀套在排气孔上,给压力锅加热,当锅内气体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气体就把压力阀顶起释放气体。若已知排气孔横截面积为S=7.3×10-2cm2,锅内气体的压强最大可达2.3×105Pa,则压力阀质量为________ kg。(外界大气压强po=1.0×105Pa,取g=10N/kg,结果保2位有效数字)。
32、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整个过程中中间时刻速度是10,则物体是从高_____
处下落,下落时间为______
.(
)
33、两个人共同提起重的一桶水,提绳的夹角为60°,两绳的长度相等,如图所示,这时每根绳子受到的拉力是_____________
。
34、如图是一种测定分子速率的实验装置。半径为R的圆筒B可绕O轴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aOcd在一直线上,银原子以一定速率从d点沿虚线方向射出,穿过筒上狭缝c打在圆筒内壁b点,ab弧长为s,其间圆筒转过角度小于90°,则圆筒方向转动_______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银原子速率为___________。(图中θ未知)
35、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合作完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
(1)请补充完成实验操作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
①将方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固定。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G点,另一端拴两根细线,细线末端连有细绳套。
②如图(a)所示,把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沿木板的平面,向两个不同方向拉弹簧测力计,使橡皮筋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此时应记下结点的位置O、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
③去掉一个弹簧测力计,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使结点的位置与上一操作步骤中记录的结点位置___________,记下此时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此拉力大小为F=___________N,此力即为刚才那两个拉力的实际合力。
④如图(c)所示,连线、
分别表示拉力
、
的方向,连线
表示拉力F的方向,其中拉力
、
的大小已记录在图中,请用1cm长的线段表示0.5N,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__________(在答题卡上作图),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即代表理论合力
,则此理论合力的大小为
=___________N(小数点后保留2位)。
⑤比较实际合力F和理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发现二者差别很小,在误差范围内可视为相同,实验验证了两个互成共点力的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为了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且尽量减小误差,你认为下列说法或做法能够达到上述目的的是___________。
A.两细绳套必须等长
B.使用测力计前应校对零点
C.用测力计拉细绳套时,拉力应沿弹簧的轴线,且与水平木板平行
D.用测力计拉细绳套时,拉力应适当大些,但不能超过测力计量程
E.把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测力计之间夹角应取90°,以便算出合力大小
F.做完一次实验,再一次重复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时,结点的位置可以与上一次不同
36、如图所示,根据具体情境画出物体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若不受摩擦力,画出重力和弹力即可),下图中,小物块在斜面上匀速下滑:
37、如图所示,A点距水平面BC的高度h=1.25m,BC与圆弧轨道CDE相接于C点,D为圆弧轨道的最低点,圆弧轨道DE对应的圆心角,圆弧的半径R=0.5m,圆弧与斜面EF相切于E点。一质量m=1kg的小球从A点以v0=5m/s的速度水平抛出,从C点沿切线进入圆弧轨道,当经过E点时,该球受到圆弧的摩擦力f=40N,经过E点后沿斜面向上滑向洞穴F。已知球与圆弧上E点附近以及斜面EF间的动摩擦因数μ均为0.5,EF=4m,sin37
=0.6,cos37
=0.8,重力加速度取g=10m/s2,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求:
(1)小球在C点的速度;
(2)小球到达E处时的速度大小;
(3)要使小球正好落到F处的球洞里,则小球在E处的速度多大。(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38、2019年5月17日23时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该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二号工程的第四颗备份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服务,并增强星座稳定性。已知地球的自转周期为T,地球的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万有引力常量为G,忽略地球自转。求:
(1)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2)该北斗导航卫星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
39、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放一质量为1.0kg的木块,木块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0.6,在水平方向上对木块同时施加相互垂直的两个拉力F1、F2,已知F1=3.0N,F2=4.0N,取g=10m/s2,则:
(1) 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少?
(2) 若将F2逆时针转90°,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的合力大小为多少? 加速度为多少?
(3) 若将F2顺时针转90°,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的合力大小为多少? 加速度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