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三位同学分享了自己记忆“我国省级行政区简称”的方法。他们的做法告诉我们( )
A.要提高自律能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B.学习方法因人而异,要找到适合自己的
C.合作是最好的方式,要在交流中进步
D.保持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面对学习的苦
2、“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有没有人看我,我都要开花。”盲人女孩吴幽用温柔却又有力的语调说出她的信念,真诚又自信的表现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圈粉无数。这告诉我们( )
①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心态,更需要勇气②要欣赏自己的独特,欣赏自己的优点
③勇于接受自己的不足就一定能得到认可④不必介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离别,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而你却在玩手机。”这一句网络流行语从侧面反映了( )
A.网上交往代替不了真实的情感交流
B.远离网络才能让人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C.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D.虚拟的网上交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4、芳菲四月,广州汇聚调动书香羊城全民阅读组委会39家成员单位及社会各界力量,强化“书香羊城”全民阅读品牌建设,打造超大城市沉浸式阅读的城市氛围。打造“书香羊城”,致力于广州文化强市和“阅读之城”建设,是因为学习( )
①没有终点,终生都需要学习②让我们能够拥有更充实的生活
③点亮心中明灯,激发前进的动力④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期中考试后,成绩不理想的小政通过仔细分析,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缺乏自制力。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拉近了与老师同学们的距离。到了期末,小亮的成绩明显提高。这说明正确认识自己( )
①可以确保改正缺点②可以促进自我发展③可以发展自身能力④可以促进人际交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3年,“AI诈骗”冲上了热搜。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诈骗团伙的手段也越来越科技化,他们用上了AI换脸技术和拟声技术实施诈骗。警惕新型电信诈骗,我们应该( )
A.借助人际交往的新通道,肆无忌惮地结交网友
B.面对陌生网友询问自己的个人信息,应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
C.可以在公共社交平台随意公开或分享自己的照片或音视频
D.在亲朋好友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借钱时,多重验证对方身份的真实性
7、地铁上、餐厅里还是马路上,亲人团聚还是朋友相约,总能见到“低头族”在玩手机。下图漫画《时间在手机里打了水漂》警示我们( )
A.使用手机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
B.要增强自控力,合理使用网络
C.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应该用来玩手机
D.手机危害健康,严禁使用手机
8、吴凡所在的学校今天举行了地震逃生演练、紧急疏散活动。他对此举想不通:又没发生地震,我们都在楼上上课,一旦在演练过程中发生意外怎么办?下列说法中,最能说服吴凡的是
A.人的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生命至上,关爱生命从小事做起
B.我们不能漠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需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C.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也是“我们”的生命
D.开展逃生演练、紧急疏散等活动能够防止灾害的发生
9、小川与小何是要好的朋友,小川不允许小何与其他同学交往。结果小川与小何闹起了了矛盾,他们的友谊受到了挑战。下列认识有利于呵护友谊的是( )
①友谊需要忠诚和信任,小何与其他同学交往需要得到小川允许
②友谊需要坚持原则,一旦建立友谊就不能改变
③友谊需要相互尊重,小何有权结交其他朋友
④友谊需要相互理解,小川很看重与小何的友谊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每到假期也是很多人晒朋友圈的高峰期,风景、美食、行程、居家生活都能拿出来晒一晒。但是你知道吗?有些看似无意晒朋友圈的举动,可能会泄露个人的相关信息给自己带来风险。下面行为在朋友圈值得“晒”的有( )
①将有参考和学习价值的公众号转发到朋友圈
②自己的自拍照和详细家庭地址
③通过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献爱心,帮助有困难的朋友
④涉及虚假宣传的产品广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在这个乘风破浪的梦想时代,人人都有出彩的公平机会。2023年9月24日,中国队选手邹佳琪/邱秀萍获得冠军,邹佳琪是一名“00后”杭州姑娘,在获得杭州亚运会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桨项目金牌后,她们向记者展示了遍布伤疤、老茧的双手,这正是她们走向冠军之路的通行证。这对搭档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只要有了梦想,就一定能成功
B.梦想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没有办法实现
C.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
D.少年的梦想必须宏大,只能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12、2023年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年度人物揭晓,他们分别是:钱七虎,邓小岚,杨宁,沈忠芳,徐淙祥,“银发知播”群体,徐梦桃,陈清泉,陆鸿,林占熺。《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此类节目的举办( )
①有助于养护精神,充盈个人的精神世界
②是文化部门的事情,与中学生无关
③能守护生命,让每个人的生命都充盈起来
④有助于守护精神家园,传承优秀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这启示我们( )
①编织人生梦想能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热情和勇气
②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③少年的梦想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④青少年只要有梦想,国家和民族就有希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打动了诸葛亮,开启了两人建立生死之交的起点。这一典故体现了建立友谊需要( )
A.开放自己
B.持续行动
C.投其所好
D.放弃自我
15、在学完“认识自己”这一课时后,小林这样评价自己:“我个子很高,但体能不好;我性格很开朗,但不擅长与陌生人打交道; 我不是班干部,但很关心集体。”小林是从以下哪些方面来认识自己的( )
①身体特征 ②个性心理特征 ③在群体中的关系 ④他人评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人生旅程充满痛苦
B.生命是短暂的,不要过于认真
C.生活道路艰难曲折
D.生命是不可逆的,要热爱生命
17、如图《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怎样学习,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学习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B.学习应当成为我们终身的活动
C.要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D.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8、漫画《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给做子女的启示是( )
A.用心领会父母的教诲与期待
B.学会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特长
C.诚心体会父母的忧虑和烦恼
D.真心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
19、“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是《朱子家训》中的内容,几百年前的家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现在经过改编已成为国学教育的经典著作。这说明( )
①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
②家训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③生命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
④时代在变化,过去的家训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小亮被人打了,要求好朋友小明找人替他“报仇”。对此,小明应该( )
A.找机会把打人者揍一顿,替朋友出气
B.奉劝朋友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C.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朋友自己解决
D.建议朋友冷静下来,向家人和老师求助
21、(1)①升入初中以来,我有心里话不愿意对别人讲了,其实我挺希望有人能理解我,这反映了青春期___________的矛盾心理。
②我们与异性同学交往应做到___________。
③王华在写笔记时写出“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是告诉我们培养____________的心理品质。
④“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启示我们要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⑥_____________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
(2)①下图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的一张PPT上显示的内容,这是哪个问题的知识点?请你判断并填写到笔记区。
笔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缅怀》环节非常惊艳,“折柳寄情”的仪式将中国16式浪漫展现的淋漓尽致,80余位群体舞表演者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将浓浓的怀念之情和对未来的希望讲述给了全世界。
“折柳寄情”中的“情”指的是_________。我们从“表演者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中看到的“情”是___________。
22、填空:
(1)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_______,是我们作为“晚辈”的_______。
(2)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_______、_______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3)家庭是由_______、_______或_______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4)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_______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5)发生家庭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解决的最好方式是_______。
(6)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大小主要表在_______。
23、学习,打开了生命的视窗,让我们面前的世界变得更______、更_______;学习,拓展了新的通道,让我们体验不同的_______;学习,改变了______和行为,提升我们的______和______;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让我们变得更加______和______;等等。
24、(明事悟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奥妙无穷,体会下列名言的意思,将选项A-F中的道理填入①-⑥空中相应的位置(只填字母即可)
A.要接纳与欣赏自己
B.重视他人评价,
C.只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处处皆可以学习
D.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E.要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F.要珍视当下,从点滴做起
名言 | 包含的道理 |
活到老,学到老 | ①____________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②____________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③____________ |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④____________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⑤____________ |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他人 | ⑥____________ |
25、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__________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26、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连线题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批判性思维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行已有耻
“学贵有疑” 止于至善
27、小军上道德与法治课时,对老师讲的一个知识点产生了质疑,这是小军有批判精神的体现。
28、天气转凉,妈妈责怪乐乐穿得太少,乐乐嫌妈妈太唠叨,顶撞了妈妈。
判断:
理由: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春,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崭新的起点。
青春,是人生画卷中最美的篇章
走在青春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青春,该怎样度过?
过来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青春飞扬任遐想,青春有格行有章。
请你辨析。
30、根据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2019年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3.1%。初中生上网聊天、使用社交网站查看或回复好友状态的比例,分别比小学生增长31.5和29.8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中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往:信息沟通、关系维持、自我展示、娱乐消遣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有时因此被忽略。
有人说,互联网是“桥”,促进了人际关系;也有人说,互联网是“墙”,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联网究竟是人际交往的“桥”还是“墙”?请你进行辨析。
3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加快完成法治教育从一般的普法活动到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传授法律知识到培育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转变,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将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着力提高系统化、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任务。
(1)法律有哪些特征?
(2)法律赋予我们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力,我们应该怎样做?
32、学校的心理驿站近日收到了一位同学的来信,信中写道:“最近有点烦,爸爸妈妈老是干涉我的生活,对我的穿着指手画脚,一些心里话也不想和别人说,可是我很希望别人能懂我…和同学交流,我也不敢质疑,我怕他们嘲笑我,更怕他们不理我,这种感觉太糟糕了”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她消除烦恼,快乐成长?
33、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育春并不意味着肆意软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1)“行己有耻”对我们的要求有哪些?
(2)请你谈谈对“慎独”的理解。
34、 材料一:李俊的老师、班级同学、父母对他的评价总体情况如下:热心帮助同学,主动关心班集体的建设,有很强的的集体荣誉感,但学习方面有些粗心大意,作业书写不够认真,最近学习成绩出现了比较大的下滑。
材料二:李俊对自己也有一些认识,他对自己的评价总体情况如下:我性格比较外向、人缘很好,但我有时也很在意同学的评价,所以觉得有些累。有时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有主见,但经常以失败告终,我并不喜欢这样的我……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反映了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认识自己?
(2)通过多种途径正确人是自己有哪些重要作用?
(3)如何才能做更好的自己,让自己飞得更高、更远?
35、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 校园本应是一片净土,然而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屡见报端。据统计,在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7占55%,位居第一;“偏激心理”占7.5%,这种心理常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典型表现是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做出欺侮、殴打等行为。
材料三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多个部委再挺向校园欺凌“亮剑”,先后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对做好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暴力的防治工作作出部署。截止年底,各级法院审结涉庭校园欺凌犯罪案件213件,并积极开展了以案说法等活动,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漫画中的情境是对未成年人哪项保护缺失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请你从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角度,分析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说明国家针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系列举措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哪一保护?并说明教育部联合多个部委向校园欺凌“亮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