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河北秦皇岛高二(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①项王大惊曰  ②平明,汉军觉之

    B.①汉军至,无渡  ②乃分其骑为四队

    C.①汉围数重  ②以故汉追及

    D.①吾公取彼一将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

  • 2、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访风景于崇阿

    A.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B.农人告余以春及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

    “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愿景,是在一定的物质文明、社会发展进步基础上人们对精神文化家园的美好追求,是美的价值形态和幸福生活的实现路径。“美丽中国”的愿景主体是人,受益者同样是人,但要想实现中国之美的愿望,需要以整体的视野去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进步是目标,和谐是路径,协同是手段。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首先,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与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刺激了人们对需求的改变,物质生活不再是需求中的唯一,以整体视野思考人的价值与幸福获得、自然界的价值与长久繁荣等一系列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与归属问题成为必然,需求具有了审美意义。其次,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人,主体在历史地变化着,“美丽中国”反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主体的变化过程。最后,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之美是“美丽中国”的客体。人作为客体从审美意义上是指人自身素养的提升。审美意义上的自然是人工自然与自在自然的统称,因此其审美意义要体现二者的和谐与共融。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同时也是“大家”与“小家”的互融互通。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理念,更是哲学价值观,它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角审视发展的目的与方式,从更深层次上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生态技术主导发展的科技、人与自然主体间性的教育、体现自然之美与人文和谐之美的艺术、人与自然共同体视域下的美学理念。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4日11版)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丽中国”是立体的,是人、自然、社会的统一,这三者需以和谐为本,走协同之路,趋向共同进步。

    B. “美丽中国”的“中国”从广义上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地域名词,“美丽中国”更多地指向美丽的自然环境。

    C. 社会群体的和谐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D. “美丽中国”的内容是从审美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论证了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

    B. 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可知“美丽中国”的提出反映了民众心愿,来源于民众对中国发展和自身生活的审美需求。

    C. 美能促使社会文明向更高层次进步,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述了“美丽中国”是指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

    D. 文章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文化维度对“美丽中国”展开论述,呈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丽中国”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与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客观现实有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美丽中国”不但是一种社会理念,而且是一种价值观念,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C. 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意味着相对于物质需求,人们更应重视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

    D. 在“美丽中国”的语境中,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具有审美意义,体现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必然。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置身于阿房宫中便会迷失方向,突出了这一建筑的错综复杂。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虽有“未数数然也”的人生态度,但分别存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不足,尚未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3)《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刻画出高冠长佩的诗人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行的追求。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用对比手法说明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小的寿命赶不上大的寿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同样表达了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幻、物是人非的情感。

    (3)李清照的《醉花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词人重阳节那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

  • 7、名句名篇默写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沟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文人雅事,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

  •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以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守纪律、讲规矩。

    (2)我们常用古典诗词来赞颂人民公仆、先锋楷模。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可致敬为保障贫困山区女孩读书权益奉献一生的张桂梅。

    (3)人民是创作的源泉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如《赤壁赋》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源泉。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以往误入官场的反省和对现在行动的肯定。

    (2)《逍遥游》中阐述了真正意义上的“逍遥”境界,天地万物只有做到“________________”才能游于无穷,达到逍遥。

    (3)《逍遥游》中的宋荣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与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谓“春郊送别图”。

    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施”,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这首诗歌语言平白质朴,沉郁顿挫,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2】诗人的情感体现在“寂寥”一词上,请结合全诗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丙申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称帝心。十五年,拜驸马都尉。十六年,以骑都尉秦彭为副,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虏皆奔走,不战而还。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遂定车师而还。肃宗即位,拜秉征西将军。遣案行凉州边境,劳赐保塞羌胡,进屯酒泉。建初元年,拜度辽将军。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阵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谥曰桓候。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注]流血。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冲官至汉阳太守。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之,稍迁少府。纪以操将篡汉,建安二十三年,与太医令吉平、丞相司直韦晃谋起兵诛操,不克,夷三族。于时衣冠盛门坐纪罹祸灭者众矣。 

    (节选自《后汉书·耿秉传》)

    (注)梨面: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风俗,割面流血,以示忠诚、哀痛。梨通“剺”,割破、划开的意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B. 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C. 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D. 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丙申,属于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人用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本文的“永平”“建初”“永元”也属此类纪年法。

    B. 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C. 斥候,指古代侦察兵,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唐宋后改称探马或探子。

    D.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耿秉备受宠信。显宗常常让耿秉参与公卿集会议事,并让他巡查边务,他的所为多能符合皇上心意;肃宗时,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封美阳侯。

    B. 耿秉屡立战功。永平十七年,耿秉受诏与窦固率兵出白山攻打车师国,平定后返还;章和二年,耿秉又作为车骑将军窦宪的副手一起征讨并大败北匈奴。

    C. 耿秉深受爱戴。他在边疆任职多年,深受匈奴人的感恩怀念;匈奴人听说他去世的消息以后,举国痛哭,有人甚至割脸流血以表达心中的悲痛。

    D. 耿秉治军有方。耿秉生性勇敢,处事简便而高效,行军时常身先士卒,休息时不安营扎寨,但遇到紧急情况军队能迅速进入作战状态,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

    (2)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重视文明礼节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文明礼节决不是个人的私事,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可是当前有些人认为,进退有仪,那是封建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不必在意繁文缛节。还有人认为,太注重礼节,容易让自己畏手畏脚,失去自己个性;还有人说虽然生活中注重讲礼节,但可能外在行为讲礼节,内心并不一定认同,这显得不真实,很虚假。

    针对这些,你有什么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日常生活中礼节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