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绝云气,负青天 (绝:直上穿过)
B. 庖丁释刀对曰 (释:放下)
C.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安慰)
D. 信可乐也 (信:相信)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纵一苇之所如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而又有何羡乎 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 ②如果 ③然而 ④虽然 B.①任凭 ②如果 ③然而 ④即使
C.①假如 ②大概 ③然而 ④即使 D.①假如 ②大概 ③然而 ④虽然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烧马棚(节选)
〔美〕威廉·福克纳
[故事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父亲阿伯纳·斯诺普斯脾气暴躁,习惯用烧马棚的方式解决一切与邻居或雇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当他又一次雇人烧毁了别人的马棚而被告上法庭时,10岁的儿子沙多里斯出于亲情为父亲做了伪证。后来被迫到异地,去拜访新雇主德·斯班少校时,父亲故意脚踩马粪,弄脏雇主家的地毯,清洗时又弄坏了地毯。]
“你可得放明白点儿,地毯已经叫你给弄坏了。这张地毯值一百块钱,可是你自出娘胎还不曾有过一百块钱,所以我要在你的收成里扣二十蒲式耳[注]玉米作为赔偿。下次再到公馆里去,可要把你的脚擦干净点儿。”
说完骑马的人就走了。孩子看了看爸爸,爸爸一言不发,连头也没有再抬一下。
那是星期三的事。从这天起孩子就一个劲儿地干活,不停地干到周末;干得了的活儿他干,有些干不了的活儿他也一样干,不用逼着他,也不用催促他,他干得就是这样勤奋。他心里想:说不定这一下倒可以彻底解决了。为了这么一张地毯赔上二十蒲式耳,虽然好像有点难受,可是只要父亲能从此改掉那个老脾气,再也不像从前似的,花上二十蒲式耳说不定还划得来呢。想着想着,不觉想入非非了:也许到时候一算账,都抵了个精光,那就完了——什么玉米,什么地毯,干脆来一把火!可怕啊!痛苦啊!简直像被两辆四挂大车两边绑住,两头一齐往外拉!——没指望了!完蛋了,永远完蛋了!
转眼到了星期六。孩子跟爸爸乘着大车进了作为法庭的杂货店,看见木板桌后面坐着的那个戴眼镜的人,不说他也知道那是位治安官,他向治安官大声嚷道:“他没干呀!他没烧呀……”
“快回大车上去。”爸爸说。
“烧?”治安官说,“你是说这张地毯已经烧啦?”
“谁说烧来着?”爸爸说,“快回大车上去。”可是孩子没有去,他只是退到了店堂的后边,听着堂上的问答。
“那么你是认为要你拿二十蒲式耳玉米赔偿地毯的损失,数目太大了点?”
“他把地毯拿来给我,要我把上面的脚印洗掉。我就把脚印洗掉了,给他送了回去。”
“可是你给他送回去的地毯已经不是你踩上脚印以前的那个原样了。”
爸爸一言不发,室里悄悄地听不到一点响动,持续了足有半分钟之久。
“你拒绝回答吗,斯诺普斯先生?”爸爸还是一声不吭。“我就判你败诉了,斯诺普斯先生。我裁定,到收获季节你应该在契约规定以外,另从收成中提出十蒲式耳玉米缴付给德·斯班少校作为赔偿。退堂!”
直到太阳下山以后,他们才到了家。在灯光下吃过了晚饭,孩子坐在门前的台阶上,看夜幕终于完全罩上了。①他正在听夜鹰的啼叫和那一片蛙鼓,忽然听见了妈妈的声音:“干不得!干不得!哎呀,天哪!天哪!”
正在这时,爸爸看见孩子站在门口。
“到马棚里去把大车加油用的那罐油拿来。”爸爸说。孩子没动,半晌才开得出口来。
“你……你要干什么……?”他嚷了起来。
“去把那罐油拿来。”爸爸说,“去!不要让我揍你!”
敢情那老脾气又来了,那古老的血液又涌上来了,孩子心里想着,终于挪动了腿,一到屋外就拔脚向马棚里奔去。我要是能一个劲儿往前跑就好了。我真巴不得能往前跑啊,跑啊,再也不要回头,再也不用去看他的脸。可是不行啊!不行啊!他提着生了锈的油罐奔回家去,罐里的油一路泼剌剌直响。一到屋里,就听见了里屋妈妈的哭声。他把油罐交给了爸爸,但他多么希望爸爸改变主意呀!
爸爸说了声:“揪住他!”妈妈抓住了孩子的手腕。“不行,要抓得牢一点。要是让他跑了,你知道他要去干啥?他要上那边去!”说着把脑袋朝大路那头一摆。
爸爸走后,孩子就挣扎了起来。妈妈两条胳膊把他紧紧抱住,他把妈妈的胳膊又是撞,又是扭。突然他挣脱了。抓他也来不及了。他一路奔去,气急心慌地顺着车道向那亮着灯光的大宅子奔去,他连门也不敲,就一头闯了进去,抽抽搭搭地喘不过气来,半晌开不出口。
他气喘吁吁地喊道,“我找……”话没说完,他看见少校从穿堂那头的一扇白门里出来了。他就大叫:“马棚!马棚!”
“什么?”那白人说,“马棚?”
“对!”孩子叫道,“马棚!”
他听见少校在他背后喊叫:“备马!快给我备马!”
可是就在那人影马影尚未消失的当口,夜空里像是突然狠狠地泼上了一摊墨污,不断向上扩大——那是冲天而起的一团团浓烟,惊心动魄,却又阒寂无声,把天上的星星都抹掉了。孩子撒腿奔去,他知道已经来不及了,可还是一个劲儿往前奔,听见了枪响也还是往前奔,一会儿又是两声枪响,他不知不觉地停了下来,叫了两声:“爸爸!爸爸!”又不知不觉地奔了起来。他跌跌撞撞的,叫什么东西绊了一跤,赶紧又连跑带爬地从地上起来。起来后匆匆回头望了下背后的火光,就又在看不见的树木中间只管奔去,一路气喘吁吁、抽抽噎噎地喊着:“爸爸呀!爸爸呀!”
午夜时分,孩子坐在一座小山顶上。天上渐渐星移斗转。天就要亮了,再过些时候太阳也要出来了,他也觉得肚子饿了。他就站起身来。他觉得身子有点儿发僵,不过走走也就会好的,正像走走就可以不冷一样。何况太阳也就要出来了。他就向山下走去,向那一片黑沉沉的树林子里走去,②从树林子里传来一声声清脆的银铃般的夜鹰的啼叫——暮春之夜的这颗响亮的迫切的心,正在那里急促地紧张地搏动。他连头也不回地离家而去了。
(有删改)
[注]蒲式耳:计量单位,1蒲式耳约合35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治安官的审判,父亲的沉默对抗说明了他并不心服,这为烧马棚事件作了铺垫。
B.取油时孩子先是半晌不动,后又快速取回,反映出他虽不情愿却又不敢违抗的心理。
C.德·斯班少校对于孩子喊出的“马棚”心领神会,立即备马,说明他清楚父亲为人。
D.孩子“头也不回地”离家出走前,在山顶上坐了一夜,表明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孩子为父亲辩解没有烧马棚,被法官理解为烧地毯,这种理解的错位产生了黑色幽默的效果,更映衬出孩子的苦楚。
B.小说善于运用矛盾心理刻画人物形象,如孩子希望父亲能够汲取教训,又怕父亲孤注一掷,将孩子内心的纠结表现出来。
C.小说只写了枪响,没有交代父亲安全与否,这种留白艺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写作中的人文情怀。
D.这篇小说与《大卫·科波菲尔》都始终运用孩子的视角展开叙述,表现了儿童特有的敏感性和焦虑感,反映了少年成长主题。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了夜鹰的啼叫,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简要说明。
【4】小说以孩子沙多里斯的离家出走结尾,请从孩子层面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合理性。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认为,到近郊去,“ ____________ ”,腹中还很饱;到百里之外去,则“ _________ ”的准备;到千里之外去,则要做“ ___________”的准备。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为子贡解释“恕”的含义。
(2)物有本末,_______,知所先后,则近道也(《礼记·大学》)
(3)________,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4)李白《将进酒》说:“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以古人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名,表现胸中忧愤不平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之时,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明屈原的文章主旨重大、意义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5)《李凭箜篌引》中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音乐声音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女子对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男子的批判之情。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
(3)《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5)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的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边塞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人箫声“舞幽壑之潜蛟”,《李凭箜篌引》也有类似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卫风•氓》以桑树起兴,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4)《卫风•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梅 花
陆游
我与梅花有旧盟,即今白发未忘情。
不愁索笑无多子①,惟恨相思太瘦生。
身世何曾怨空谷,风流正自合倾城。
增冰积雪行人少,试倩羁鸿为寄声。
注:①无多子:没有多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抒胸臆,把梅花比做结盟的旧友,形象地写出作者对梅花的深情时日之久。
B.颔联“不愁”写梅总能带给自己慰藉,“相思”“瘦”则表现了对梅的痴迷之深。
C.颈联写梅虽长于空谷却毫无怨言,而其姿容风韵美好动人,正符合全城人的爱好。
D.尾联欲借羁留的鸿雁传递心声,含蓄地抒发了胸中之情,寄寓深婉,耐人寻味。
【2】陆游一生酷爱梅花,作诗万余首,咏梅诗就有一千多首,试结合本诗,分析他爱梅咏梅的原因。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史·列传四十八
王彰,字文昭,郑人。洪武二十年举于乡,补国子生。使山东平籴,以廉干称,擢吏科源土。逾年,革源士,改给事中,累迁山西左参政。永乐五年召为礼部侍郎。父丧,服除,改户部。陕西大疫,奉使祀西岳。新安民鬻子女偿赋。彰奏为蠲除,赎还所鬻。改右副都御史。陕西金事马英激肃州番为变,杀御史及都指挥。章劾英,置极典。又劾御史陈孟旭受赇枉法、文献盗银课、及金吾指挥李严逐母不养,皆坐死。他所论劾甚众。十一年从帝北巡。彰有母年八十余矣,命归省,赐其母冠服金币。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久之,进右都御史。十九年,帝遣廷臣二十六人巡抚天下,彰与给事中王励往河南。终明世,大臣得抚乡土者,彰与叶春而已。河南水灾,民多流亡,长吏不加恤。彰奏黜贪刻者百余人,罢不急之征十余事。招复流民,发廪振贷,多所全活。还朝,命督饷北征。仁宗即位,河溢开封,命彰与都指挥李信往振恤。宣德元年五月,命彰自良乡抵南京巡抚军民。寻以所言率常事,降敕切责,令详具利病以闻。复谕侍臣曰:“两京相距数千里,驿使往来为扰,或遇水旱,小民失所,朝使还及御史巡历皆不以告,故遣彰往视。今所奏多细故。大臣如此,朕复何望。卿等当悉朕意,君臣同体,勿有所疑。”寻召还,命与都督山云巡山海至居庸诸关隘。逾二月还,奏将士擅离者,帝命逮治。遂命兵部三月一遣御史、给事中点阅。明年四月卒于官。彰严介自持,请托皆绝,然用法过刻。其母屡以为言,不能改。时刘观为左都御史。人谓“彰公而不恕,观私而不刻”云。
(节选自《明吏·卷一百六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
B.谕之曰/君子居首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
C.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
D.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除,意思是服从朝廷任命,此处指王彰因父亲丁忧回朝接受任命。
B.银课,明代政府因银矿开采和煎炼而得的收入,相当于采矿的赋税。
C.流民,文中指因黄河以南受水灾而流亡到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D.驿使,古代驿站传送朝廷文书的人,文中指往来于两京的朝廷信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彰为官清廉,很有才干,在出使山东平价收购粮食时,获得了好评,并因此被提拔为吏科源士。
B.王彰很孝顺,曾在跟随皇上北巡时向皇上请示,回家探望已八十余岁的老母,得到皇上许可和赏赐。
C.王彰很受皇上的信任,整个明朝自始至终,大臣得以巡抚本人家乡的,只有王彰和叶春两个人。
D.王彰对自身要求很严,从不搞请托、拉关系,但执法过于严苛。他的母亲多次劝说他,他也没有改变。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所言率常事,降敕切责,令详具利病以闻。(《明史·卷一百六十》)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儒家提倡礼治,主张以仁礼治国,讲求克己复礼,推己及人,所以万物有序,以德服人。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无所不容,与自然和谐相处。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主张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以上是诸子百家的部分思想,请你从中任选其一,写一篇宣讲发言稿。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