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四川自贡高二(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姚明的婚礼掀起了上海滩的新闻大战,当天, 上海的体育媒体记者几乎倾巢出动,其他省市的体育媒体记者也一大早就纷纷来到举行婚礼的酒店等候。

    B.海淀区十一学校甘兰佑老师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安之若素,依然坚守三尺讲台,心系全体学生,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C.清华大学水利工程学院的师生们在一次野外勘察中,意外发现了一片原始喀斯特岩溶地貌,那些岩石形态优美,真是巧夺天工

    D.“秦晋之好”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秦、晋两个国家,两国之间几代都有婚姻关系,可谓是间不容发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明意识是对工业文明时期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模式的突破,通过公民对生态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领悟和理性自觉,形成的公民对待生态的基本理念,这是一种新的世界观。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同度和知晓度,但相对于生态危机的严重性,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来说差距还非常大,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与困境。

    第一,公民生态知识普遍缺乏。掌握一定的生态保护知识是公民进行生态保护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先导。但是,目前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却普遍缺乏,整体水平较低,对生态知识的掌握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总体呈现一强一弱状态:浅层环境意识很强,深层环境意识很弱,这是典型的本能式的自我保护型的环境意识。2014年2月20日环保部发布的我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公民在雾霾与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了解程度高于80%,在这当中,雾霾是99.8%,然而对于PM2.5世界环境日以及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等的知晓度却低于50%,除此之外,受访者中,在14个有关生态文明知识方面的平均知晓数量是9.7项,而全部了解的仅是1.8%。公民对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低、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常常就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做些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事情,从而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第二,公民生态法制观念淡薄。首先,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够熟悉。公民能够意识到环境法规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工作中的重要性,却只有少部分的公民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其次,公民缺乏基本的维权意识。公民在享受个人日常生活环境不受到损害与污染的权利时,同时也必须履行维护生态的义务。2013年环境保护部(现称生态环境部)开展了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研活动,相关分析表明,接受访问的对象有45%左右在涉及环保问题时打过举报电话,不过其中对污染问题进行举报的不到一半。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具有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权利,却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已经或者正在受到侵害,个别公民即便知道,也没有依法保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

    第三,公民对政府的依赖心理严重。在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从政策的制定到推行,再到有计划地组织公民进行生态教育,都是政府在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但公民一直处于被动角色,容易将自己置于生态保护之外,不能清楚认识自身对生态保护的作用。一旦出现生态环境状况危机,第一反应就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没有做好相应的工作,管理、监察工作做得不到位。在随机的街边调查中问到“你认为现在城市环境恶化谁应该负主要责任?”有72.33%的公民认为政府应该负主要责任,仅有6.43%的公民认为自己的生态环保意识不强,做得不够好。当被问到“你认为现在的雾霾状况的发生主要是谁的责任?”超过半数的公民认为是企业的不合理生产和排污造成了空气污染。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过分依赖政府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社会心态,直接影响环境保护的各种措施的实施效果。

    (摘编自赵瑞华、厉雅娇《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及对策》)

    材料二:

    (摘编自《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三: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师是关键,课程是基础,学生是主体。当前,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因成长环境和经历所限,现有教师队伍不论知识结构还是思维方式都存在一定缺陷,不得不学、研、教同时进行,任务重、压力大。同时,由于生态文明教学工作起步不久,难免存在课程良莠不齐、教材辗转抄编、思想彼此扞格、知识相互矛盾等问题。这就急需组织精干队伍,开设优质课程,编写优秀教材。实践表明,开展校际合作、成立教学联盟、整合优质资源和打造共享平台,都是可行的办法。而对于学生这个主体,我们应从国情世情、科技知识、生命价值、自然情感、经济模式以及消费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系统展开教育,使其知晓今昔变化、明了中外差异、理性认识环境、自觉担当责任;着力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精神,使学生从日常生活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美丽校园”建设并发挥其“绿岛效应”;支持学生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调研和社会服务实践,培育“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家国情怀和主人翁意识。总之,要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涵养其精神、培养其素质、引导其行动,使之成长为具有生态文明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摘编自王利华《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

    材料四:

    社会生态教育也是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必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态教育是面向社会大众的生态教育实践,是以社会各个阶层的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提升他们的生态素养为目的的教育。对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而言,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的认知是不同的。生态问题具有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渐变化的特点,人必须从新的生态知识中汲取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理念。面向成年人的生态教育应注重生态理念的践行,应促使成年人自觉地掌握新的生态知识,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社会生态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国民对生态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认识,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摘编自王丹《生态文化与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研究》)

    【1】下列说法中,符合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A.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中去。

    B.一旦出现生态环境状况危机,大部分公民认为政府应该负全部责任。

    C.不主动履行维护生态的义务也是公民缺乏基本维权意识的表现之一。

    D.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是导致公民一直被动践行可持续生态理念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图1可知,公众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渠道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比例从2007年到2013年上升了43个百分点。

    B.根据图1可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传统获取信息渠道占比仍然较大,但是整体增长势头较为缓慢,个别渠道甚至出现负增长。

    C.根据图2可知,在所有年龄段的受访者中,依靠电视/广播渠道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占比都是最高的。

    D.根据图2可知,在受访者中,有三个年龄段的受访者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渠道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占比超过50%。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雾霾与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方面等属于浅层次的生态知识,而PM2.5与世界环境日及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等属于深层次的生态知识。

    B.我国公民深层次环境意识很弱,因而常常就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做些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事情,从而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

    C.现有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队伍不论知识结构还是思维方式都存在一定缺陷,教材编纂也不够严谨。这些都是当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痛点。

    D.面向成年人的生态教育应注重生态理念的践行,促使其自觉地掌握新的生态知识。这与针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有一致性。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根据材料二、三、四,谈谈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__________。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__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__________,可谓穷矣。信而见疑,__________,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__________。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__________,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__________,治乱之条贯,__________。其文约,__________,其志洁,__________,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____________________,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描写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醉花阴》中,既写出了时间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词人百无聊赖的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提示一个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归去来兮辞》描写陶渊明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也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后再次为“我”弹奏,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琵琶女乐声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境虚渺,理想难托”,李商隐在《锦瑟》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用凄迷哀婉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悲戚难言之情。

    (3)韩愈《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为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汤和棘的对话中,“__________”体现了鹏凭借旋风可以高飞,而斥鴳竟然对之加以嘲笑,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面对二者的思想境界,庄子感喟道:“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东坡”是苏轼的号,这里是词人自称,点明了夜饮的人物和醉酒的程度。

    B.“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眬的情态。

    C.“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营营,周旋、忙碌,内心急躁状,形容为功名利禄竞逐钻营。这两句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D.“夜阑风静縠纹平。”纹,指水波细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孝嗣字始昌,东海郯人也。八岁袭爵枝江县公,见宋孝武,升阶流涕,迄于就席。帝甚爱之,尚康乐公主,拜驸马都尉。孝嗣姑适东莞刘舍,舍兄藏为尚书左丞,孝嗣往诣之。藏退谓舍曰:“徐郎是令仆人,三十余可知,汝宜善自结。”善趋步,闲容止。尚书令王俭谓人曰:“徐孝嗣将来必为宰相。”王俭亡,上征孝嗣为五兵尚书。其年,敕撰江左以来仪典,令谘受孝嗣。明年,从武帝幸方山。上曰:“朕经始此山之南,复为离宫,应有迈灵丘。”灵丘山湖,新林苑也。孝嗣答曰:“绕黄山,款牛首,乃盛汉之事。今江南未广,民亦劳止,愿陛下少更留神。”上乃止。历吏部尚书,领太子左卫率,台阁事多以委之。武帝崩,遗诏以为尚书右仆射。明帝谋废郁林,孝嗣即还家草太后令。郁林既死,明帝须太后令,孝嗣于袖出而奏之,帝大悦。时议悉诛高、武子孙,孝嗣坚保持之,故得无恙。孝嗣爱好文学,器量弘雅,不以权势自居,故见容明帝之世。建武四年,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让不受。时国用虚乏,孝嗣表立屯田,帝已寝疾,兵事未已,竟不行。及崩,受遗托,加中书监。永元初辅政,帝失德。始安王遥光反,众怀惶惑,见孝嗣入宫乃安。然群小用事,不能制也。时孝嗣以帝终乱天常,与沈文季俱在南掖门,欲要文季以门为应,四五目之,文季辄乱以他语,孝嗣乃止。群小亦稍憎孝嗣,劝帝除之。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少能饮酒,饮药至斗余方卒。乃下诏言诛之。孝嗣之诛,众人惧,唯会稽魏温仁奔赴,以私财营丧事,当时称之。中兴元年,和帝赠孝嗣太尉,谥曰文忠。

    (选自《南史》,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

    B.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

    C.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

    D.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孝嗣敢于直谏,体恤民情。他直言规劝,使武帝放弃了准备营建豪华离宫的想法。

    B.徐孝嗣很有远见,行事周到。他事先为明帝准备好太后的诏令,并制服了掌权的小人。

    C.徐孝嗣为人善良,心地仁厚。他拼力保全了本来要被全部诛杀的齐高帝和武帝的子孙。

    D.徐孝嗣雅正淡泊,不慕权位。他从不夸耀自己的权势,曾经拒绝接受朝廷加赏的待遇。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八岁袭爵枝江县公,见宋孝武,升阶流涕,迄于就席。

    (2)时国用虚乏,孝嗣表立屯田,帝已寝疾,兵事未已,竟不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据报载,凡志愿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开学的第一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和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的小门。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主拟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错字扣分(扣到5分为止)。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