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川泽纡其骇瞩 (纡:纡回曲折。)
②千里逢迎 (逢迎: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③云销雨霁 (霁:雨过天晴。)
④既自以心为形役(役:役使)
⑤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长桨)
⑥眄庭柯以怡颜(怡:使……现出愉悦)
⑦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
A. ①②③⑤⑦ B. ①③④⑥⑦
C. ①③④⑥⑦ D. ①②④⑤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请归取其孥(妻子儿女)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突然) ③比得软脚病(近来)
B.①颇有奇羡(奇怪羡慕) ②或随有瘳(病愈) ③傥举旧典(假使)
C.①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②其言不让(谦让) ③摄乎大国之间?(夹)
D.①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②吾妻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③殆有神护者(大概)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构建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太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联系。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 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太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 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从来不去创造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 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 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联系的特征。
D. “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 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C. 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肘,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D. 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4、(1)《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是______,_________。
(2)《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士人要担当大任,就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2)在《礼记·大学》中,阐述无论是君主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氓》中体现古代劳动妇女起早贪黑、日夜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对于朝廷授予自己洗马一职,李密虽感激地表示“___________”,但因要奉养祖母也只能“___________”。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里仁》)
(2)曾子曰:“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泰伯》)
(3)《老子》(第64章)中,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运用三个排比句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请写出其中的两个句子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战败埋下了伏笔。
(4)《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告诉人们他于寅年寅月寅日出生。
(2)《孙子兵法·谋攻篇》曰:“夫将者,国之辅也。”文中能够体现将帅的辅助作用与国家盛衰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酒意象承载着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以“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写饮酒表达远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开心愉悦;杜甫《客至》,以“____________”一句表达因生活拮据没有新酒待客的歉意;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花赠张十一暑(节选)
韩愈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陵”两句点明李花盛开的时间和地点,以见李不见桃突出李花的洁白与繁密。
B.“君知”一句采用设问手法,引出下文,为接下来具体描幕李花的形与色作铺垫。
C.“白花”“群鸡”两句极尽夸张之能事,把黑夜中李林繁花的洁白夸饰到了极致。
D.“金乌”四句浓墨重彩,描绘出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光辉映的盛景,令人震撼。
【2】本诗“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两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藏室之史,即守藏史,就是管理国家图籍的史官。“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的意思,与“守”同义。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故能收回并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太傅,为君王的辅佐大臣或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隐居。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暗示了老子的见识远于孔子。
C.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写下《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共五千余字,这本书阐述了道德的本意,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人贬斥老子学说。作为严肃的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5】我们应如何看待文中“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所体现出来的老子的“无为”思想?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任教于清华大学的刘瑜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她认为,要鼓励给孩子减负,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个性,自由成长,放弃“勉强来的第一名和门门全优”,让孩子成为普通人。
而扎根于大山的刚刚被中宣部评选为“时代楷模”的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张桂梅校长则说:“我们必须死磕,必须硬扛,必须压抑自我,必须放弃快乐,必须用不留退路的决绝和果断,向着那个叫高考和大学的龙门,用劲儿一跳,奋力一跃。”
你是希望成为刘瑜教授口中追求个性自我的普通人,还是张桂梅校长教育下奋斗不息的求学者?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