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所用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对应的一项是( )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封狼居胥。
(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A. 刘裕 周瑜 张季鹰 霍去病
B. 周瑜 刘裕 霍去病 张季鹰
C. 周瑜 刘裕 张季鹰 霍去病
D. 刘裕 周瑜 霍去病 张季鹰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子认为爱人当不分亲疏贵贱,爱无等差,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从而实现天下太平。
B.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C.《礼记》是秦汉以来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所编。
D.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也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六部经书。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美术”是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与现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是“左翼”美术运动及革命美术诞生以来,乡土美术一直以视觉图像的方式紧随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乡土叙事也随之出现一种“生态转向”现象:乡村、城市、工业、环境等题材的图像叙事,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生态观念意识。
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是“生态转向”的主线。随着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恶化,中国艺术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现象,并将其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对动物权利的确立与保护,也是“生态转向”的重要内容。大量艺术作品都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占山的“众生”系列,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众生平等”“万物一体”的伦理学立场。雕塑家曹晖“揭开你”系列作品,以牛、猪、羊等动物为对象,通过超级写实性的雕塑语言,精细而逼真地揭开动物作为“他者”的表皮。
对消费欲望的克制,是“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抑制过度消费的欲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重要艺术倾向。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将高速公路、交通标识等现代生活元素符号用到中国传统水墨图像中,重点表现现代城市与交通设施占用自然环境的飞速扩张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从而引导人们思考现代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带来的创伤。如果说占山、王家增、余明等将忧虑的目光转向了大地干旱、工业废墟、生产与生活垃圾,那么,尚扬的“大风景”系列和“董其昌计划”系列则进一步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中退却出来,试图遏制现代人过度生产与消费的疯狂欲望。
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是“生态转向”的主旨所在。德国当代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曾提出,“我们不把自然当作开采对象,而试图把它看作(生存)伙伴”。经过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化,中国文化开始重视重续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精神,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乡土艺术发展趋向看,从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反思和悲情书写,到人本主义式的生命颂歌和审美主义的风光描绘,中国当代乡土绘画最后必然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味逐渐转型:一种展现天地人文和谐相处的“新乡土绘画”即将出场。
作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当代“乡土美术”和“乡村叙事”在主题性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视觉形态与精神内涵的“生态转向”。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将更加自觉地完成向“新乡土”美术话语的“生态转向”。
(摘编自彭彤《乡土叙事的“生态转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乡土美术”呈现出以图像叙事来表现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的特点。
B.当代美术创作在逐渐发生变化,对环境问题的批判、对消费欲望的克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成为创作方向。
C.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表现当前社会现象,由此人们开始思考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创伤。
D.中国传统文化中“众生平等”的伦理学立场,为占山的“众生”系列提供了批判环境问题的思想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时,将占山等人的作品和尚扬的作品进行正反对比,说明尚扬的作品较注重对消费欲望的克制。
B.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围绕着“生态转向”,从主线、精神指向、主旨三方面展开,较深入地阐述和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C.文章为了更具体、更形象地论述“生态转向”,使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其中,引用了哈贝马斯的话,用来说明“生态转向”的主旨。
D.文章整体上呈现“总-分-总”结构,最后一段照应总结全文,再次指出当代美术创作中的“乡土美术”发生了“生态转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逐渐呈现出的“生态转向”趋势,这与我国的国家方针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B.中国当代乡土绘画最后必然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味逐渐转型,是因为我国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
C.随着社会变革与实践,我国美术创作主题会随之发生变化;当代乡土叙事的“生态转向”趋势已经表明了这一特点。
D.中国当代“乡土美术”和“乡村叙事”已经发生了视觉形态与精神内涵的“生态转向”,而完成“生态转向”还需要一个过程。
4、(l)庄子《逍遥游》里点明宋荣子能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评价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重点从听觉角度描写山间瀑布飞溅的壮观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自己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的两句是:_____,____。
5、补写子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膝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巩,其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李密《陈情表》中开头概括自己坎坷命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李密希望皇上能让自己先尽孝再尽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6、假设陶渊明、杜甫、李白、屈原、白居易等都是微信好友,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当天,发一个朋友圈,其他人应和或跟评,试就以下情境,猜测他们各自所说的内容,用他们各自的诗文名句来表达。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下雨了……
苏轼:江上清风,山间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上天赐予我等的无穷宝藏,好好享受吧。
杜甫@王维:唉,一样的秋,差别怎么这么大呢?我这夔州地界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杜甫:老弟,你又想长安了吧,何苦跟那些达官贵族们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理解小杜的愁眉苦脸不只是为他自己,百姓生活艰难啊。
白居易@屈原@杜甫:你俩没见过面吧,同为飘零,倒是知音,“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理想形象,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告诉我们作为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在《将进酒》中,“____,_____”告诉我们作为君子,即使人生失意,也要潇洒自信。总之,要想成为君子,正如《大学之道》中“_____”所言,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
(2)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追忆往昔,表现其怅惘痛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归去来兮辞》)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4)《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9、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经杜甫旧宅
(唐)雍陶①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注)①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诗人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地的生活,由景及人,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颔联对仗工整,诗人感慨只见旧宅,不闻新诗,“旧宅”“新诗”形成对比,寄寓了诗人的慨叹。
C.颈联中“尽”“迟”二字极其精妙,十分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对鸥鸟无情、马步迟缓的恼恨之情。
D.尾联写“山月”本就无知,夜来依旧照旧宅,诗人寓情于无情之物,又故嗔其无情,语奇而意深。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1、 陈希亮,字公弼。希亮幼孤好学,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曰“三俊”。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再迁殿中丞,徙知鄠县。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希亮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及罢去,父老送之出境。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外戚沈元吉以奸盗杀人,希亮一问得实,自惊仆死,沈氏诉之,诏御史劾希亮及诸椽吏。希亮曰:“杀此贼者独我耳。”遂引罪坐废。期年,盗起京西,杀守令,富弼荐希亮可用,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希亮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代还,乃以为宿州。州跨汴为桥,水与桥争,常坏舟。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是岁,盗起宛句,昼劫张郭镇,执濮州通判井渊。乃以希亮为曹州。不逾月,悉擒其党。迁京东转运使。除州守暴苛,以细过籍民产数十家,获小盗,使必自诬抵死。希亮言其状,卒以废去。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未几致仕,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陈希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
B.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
C.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
D.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
【2】下列对文中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戚,指帝王母、妻家的亲戚。历史上,不少外戚位高权重,常导致外戚干政之祸。。
B.闾,本义指古代里巷的门,后泛指人们聚居的地方,并常以“闾左”代称富豪望族。
C.淫祠,指民间私自滥建的不合礼制的祠庙。古代对祭祀对象和礼仪均有官方规定。
D.畿,指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泛指邻近京城的广大地区,如“京畿”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希亮巧架飞桥,政绩卓著。宿州任上,他设计了无柱的飞桥,解决了水桥相争的问题,便利了行船,朝廷下诏赏赐褒奖,让他沿汴河直到泗州修建这种飞桥。
B.陈希亮禁巫毁祠,受民爱戴。他任职鄠县时,当地巫师装神弄鬼,恐吓百姓,聚敛钱财,他严令禁止,并拆毁淫祠,勒令巫师从事农业生产,深受百姓爱戴。
C.陈希亮守城保境,捕盗安民。房州盗匪猖獗官府却没有军队,他组织数百人日夜守卫,声势大振,民心安定;宛句贼势嚣张,他到曹州不足一月,就擒获了贼党。
D.陈希亮敢于担当,便官利民。在凤翔时,他开仓借粮给遭遇饥荒的百姓,并一个人承担责任,秋天丰收后百姓用新粮偿还陈谷,既利了民又解除了储粮霉变之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
(2)除州守暴苛,以细过籍民产数十家,获小盗,使必自诬抵死。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认识了几位垂钓者,他和其中一位有了以下的对话——
年轻人:“一整天都待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
钓鱼者:“因为喜欢,自然会找到钓的乐趣。”
年轻人: “钓鱼时为什么要不停地上下抖动竿子?这多累啊!”
钓鱼者:“只有不停地抖动鱼竿,鱼才会咬钩啊。不累,怎么能钓到鱼呢?”
年轻人:“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难受吗?”
钓鱼者:“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鱼我也很高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年轻人豁然开朗:做一件事情,只要喜欢,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只有辛勤劳作,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与别人分享成功,也是一种快乐。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戏剧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