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今者出,未辞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 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唉!竖子不足与谋
C. 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2、下面四句话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墨子的苦行侠人格, ;杨朱的贵我人格, ;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②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③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④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A. ③①②④ B. ①②④③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②③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将红学史划分为“旧红学”“新红学”、或者是“近代红学”“现代红学”,这两种分期方式从时间节点上来看几乎是重合的,乃至其内容也不过是多寡之别,没有大的差异,但却是体现了两种不同学术视野的差异,其背后则是学术方法与学术观念的差异。旧红学所代表的学术范式是索隐式的,而新红学则是考据式的。显然,一切都要“拿证据来”的考据式更为符合现代学术所高度提倡的科学的思想,由此也就很容易形成新红学就必然要优胜于旧红学的观念。而且,由新红学的“新”自然也会关联上新文化运动,这种反传统的思想背景也是胡适、顾颉刚他们质疑旧红学的底气与动力。但是,通过前述一系列的分析也不难得出,从十九世纪末到1921年胡适《红楼梦考证》一文的发表这虽然不过是短短的二十余年的光景,即便索隐之说的影响多么广泛,也只不过是诸多研红方法的一种而已,红学研究绝非只其一途,这尚且不包括这一时期中仍然存续的评点与题咏等秉持传统方法的研红诸家。索隐派并不是旧红学的全部,也更非近代红学的一统天下。胡适《红楼梦考证》是建立在对蔡元培《石头记索隐》批判基础上的破旧立新,其看重此点并极力突出考证的作用是能不难理解的,但这种文化时代背景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同样,如果说以考证起家的新红学就能完全取代索隐派也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考证的方法只不过是诸多方法之一,藉助于考证的方法能够尽最大可能的还原历史真实,为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思想源流提供更加接近于历史情景的佐助。考证最直接的目的当然是还原真相,诸如版本研究中之所以会极度重视早期钞本,就是因为其更接近与作者的原始稿本、更能体现出作者本意,由此而提出种种试图恢复《红楼梦》“真本”的做法。但即便再严谨的考证都不等同于还原,同样也不可能完全再现曹雪芹的真本,而只是依据一定的逻辑推导去尽最大可能地接近。考证的误差在所难免。
其次,将《红楼梦》的属性定位为文学,无论是在传统学术还是现代学术中都是没有问题的,至于文学与现实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生活的实录还是艺术化的典型,这是对待小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文学作品的首要功能则是陶冶性情、愉悦人心,使读者能够获得审美的体验,而审美的过程又不止于依赖一般性的逻辑的。即便是不依赖于考证的结论而仅仅是单纯的阅读后的感受和感悟,乃至是用现代文艺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去观照作品的某一内容,从而得出某一学术性的结论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的,五四前后的红学文章中更不乏明例。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是以文学研究方法为基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索隐和考证的方法虽然被视作红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但其根本性目的也应是服务于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和审美性等一系列价值的认识的。
再次,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新和旧的价值评价也是比较而言的,并非是绝对化的好与坏。新只是相对于旧的扬弃,而旧中也蕴涵了新的特质,对于新与旧的认识也往往是随着社会背景环境的变迁、文献史料的新发现和再解读而不断变化的。从《红楼梦考证》发表至今的100年中,几乎对每一件文物文献都会有反反复复的纠缠争论相持不下,很难达成一致的公论,这从一定程度而言则是阻碍了红学的前进。索隐学说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早就已经突破了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等人的范围,新红学所发现并尊奉的种种文献文物也为索隐新说的产生提供了弹药。更加值得深思的现象则是,虽然红学文献文物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量,但他们之间有相当一部分是互相抵牾、彼此排斥的,而且每当试图要论证如《红楼梦》的原创作者就是曹雪芹而不是其他的某些人、作者的身份家世、作者的生卒年等等这样关键的学术命题时,几乎不可能完全依照现有的证据直接推导出相应的结论,而必须要借助一些推理、乃至是一种大胆的假设才能得出。仅就这最后一步而言又与索隐何其相似呢。因此,在红学的学术世界中,考证与索隐很难截然分开,新与旧之间也就必然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以索隐和考证二元对立式的划分方法不符合红学的实质,也是不科学的。但这绝不是要否定胡适等考证学派学者所作出的学术贡献,而是力图探索一条更能符合红学发展规律与特性的划分方式。尽管这里所提出的近代红学和现代红学的概念从时间上来看与旧红学和新红学的提法多有重合,从内容上多有重叠,但其立论的基点却不是简单机械的重新排列组合,而是一种新的思考与认识。近代红学与现代红学是紧密关联的,虽然后者并不能一下子完全代替前者,但红学的方法与观念还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摘编自刘伟《近代红学研究》)
材料二:
索隐派
索隐派又称政治索隐派,是红学的老派别,自诞生已有200年历史。索隐,即透过字面,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索隐派在乾嘉时期经学考据风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学派。主要手段是大作繁琐的考证,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于1917年出版,是一部影响很大的索隐派专著,由此蔡元培被认为是旧红学索隐派的代表人物。他从民族主义情感出发,提出《红楼梦》的立意在于反对满族统治,从而把《红楼梦》解读成一部政治小说。
蔡元培认为《红楼梦》作者自云“将真事隐去”是把“真事”隐在了书中,只有采用索隐的方法才能把隐藏的“真事”找出来。他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
考证派
考证派是红学史上影响最大,实力最雄厚的红学派别。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是考证派的开山之作,开辟了红学的新时代。胡适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考证了《红楼梦》的作者、作者的身世背景、成书的经过以及书中封建家族的原型等,从而得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说”的结论,这些在当时都是惊人之笔。李玄伯的《曹雪芹家世新考》对曹雪芹的家世背景进行了系统的考证;周汝昌是考证派的集大成者——他的《红楼梦新证》将真实历史中的曹家和文学作品中的贾家合而为一进行考证,分析了其中的人物及其籍贯出身、地点问题,附有曹雪芹和《红楼梦》年表及脂砚斋等人的评点,是考证学“自传说”发展的顶峰。
而《红楼梦》这部书的全部“真事”需要考证出作者和他的生平经历来,才能知道该书的时代背景和主旨思想,如果不知道作者是谁,他的生平经历如何,也就不知道这部书写的是什么。所以,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一书中这样说:“我现在要忠告诸位爱读《红楼梦》的人:‘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其实做《红楼梦》的考证,尽可以不用那种附会的法子。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的版本与可靠的材料,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这些问题乃是《红楼梦》考证的正当范围。”
(摘编自《“红学”的五大流派之索隐派和考证派》)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的功能在于陶冶读者性情,通过单纯的阅读后的感受和体悟,而不依赖于考证是不能得出学术性的结论。
B.考证法能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真相,为我们理解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提供更为可靠的情景辅证。
C.《红楼梦》“将真事隐去”是把“真事”隐在了书中,蔡元培认为只要采用索隐的方法就能将把隐藏的“真事”找出来。
D.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将历史中的曹家和文学作品中的贾家合而为一进行考证,是考证学“自传说”发展的顶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对红学进行研究,能够破旧立新,强调考证的作用,但是以考证起家的“新红学”并不能完全取代“旧红学”。
B.再严谨的考证都不等同于还原,因此对于《红楼梦》原始稿本和作者本意论证的误差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所难免的。
C.虽然红学的文献文物有部分是对立的,但在对曹雪芹个人、写作的背景等论据推导上,新旧两派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D.“旧红学”和“新红学”两个概念提法上多有重合,内容上多有重叠,但“新红学”的方法与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3】下列材料,不能佐证“索隐派”的观点的是( )
A.宝玉给黛玉的表字为“颦颦”,并道:“据《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B.《红楼梦》前80回,在当时为社会广为流传,书名曰《石头记》,大体为传抄本;后40回为高鄂所补,于乾隆年间合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C.《红楼梦》里“红”为“朱红”之意,实为《朱楼梦》,意为“朱家王朝之旧梦”,《风月宝鉴》实为清风、明月,鉴乃镜子,有“知史以明鉴”之意。
D.《携蝗大嚼图》,从字面看是贾母带着刘姥姥(母蝗虫)逛大观园的画面,其用意暗射了农民起义军作为流寇时如蝗虫一路走到哪吃到哪的咀嚼现象。
【4】材料一认为“以索隐和考证二元对立式的划分方法不符合红学的实质,也是不科学的。”请阐述这样说的理由。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作者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词。
(2)庄周的《逍遥游》中,用自然界的例子来说明“小年”在认识上的局限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的《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虞美人》中李煜回首故国,回想旧时宫廷犹在,物是人非之感涌上心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用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承担房梁的柱子“___________”,突出的钉头“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
②李白曾有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在《蜀道难》里用夸张手法写出山峰之高并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杜甫在《登高》中悲叹自己白发日多、护病断饮、世事沧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文默写。
(1)世人皆浊,_____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_?(《渔父》)
(2)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3)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5)惨象,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8、填空题
(1)譬如平地,_____________,进,吾往也。
(2)_____________,死而不亡者寿。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_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物是人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人生短暂,于是会情不自禁地洒酒祭奠。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以乐景写哀情,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亭怨①
吴城小龙女
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②。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③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注]①这首词题在荆州江亭柱上,故名“江亭怨”,实际上它属于“清平乐令”。②“吴头楚尾”,江西的代称。③“扑鹿”,象声词,拍打着翅膀的声音。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上片以“泪眼不曾晴”直接抒发了少女浓烈的思乡之情。
B.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此句用意巧妙,不言少女伤怀,却言沙鸥
不受羁绊,是把沙鸥自由翱翔与少女为情所困作对比,更加衬托出少女内心深处的伤感。
C. 下片中少女为雪花飘舞、沙鸥飞翔的情景所吸引,伤感情绪渐淡。
D. 本词语少意多,露少藏多,画面丰富生动,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余味无穷。
【2】从炼字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两句中哪两个字用的最妙,并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①者,槃散②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③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闻之,夜驾见平原君曰:“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龙曰:“此甚不可。且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君受相印不辞无能,割地不言无功者。亦自以为亲戚故也。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此甚不可。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君必勿听也。”平原君遂不听虞卿。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删改)
(注)①躄:跛脚。②槃散:即蹒跚。③罢癃:指残疾。
【1】下面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盖自怨生也
B.婢妾被绮縠 忠而被谤
C.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却匈奴七百余里
D.且王举君而相赵者 举天下之豪杰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不杀笑躄者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邪曲之害公也
B.非以君为有功也 为降虏于蛮夷 何以汝为见
C.临见,大笑之 见犯乃死,重负国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D.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 始以强壮出 前以降及物故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B.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C.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D.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4】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赵国灭那么(我们)就都会成为胜利者的俘虏,(我)为什么不担心呢?
B.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百姓)专心从事耕田织布,修整守卫和作战的工具。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本来他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情况,都是出于人事的原因呢?
D.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如何治理混乱的国家,擅长外交辞令。
【5】下面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竖子:古代一是指童仆、孩子,二是用来称呼他人,意为“小子(含鄙视意)”。本文中和《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都取后者之意。
B.褐衣:褐衣是粗布衣服,古代贫贱者所穿,所以也借指贫贱者,本文是指粗布衣。而《过秦论》中“以愚黔首”因百姓用黑头巾包头故用“黔首”代指百姓。
C.通侯:爵位名。秦代设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而《苏武传》中苏武所说的“位列将,爵通侯”,通侯是第二级。
D.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即取此意。
12、阅渎下面语段,按要求作文。
从11月15日上午开始,一篇叫做《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的帖子开始在朋友圈刷屏。在“新世相”发起的这个活动中,演员黄晓明、徐静蕾、张天爱、张静初、董子健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丢下了贴有活动标志的书籍,并拍下照片,号召更多人参与阅读和分享。
“丢书”话题的缘起,是两周前英国演员艾玛·沃森(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在伦敦的“地铁藏书”活动。“赫敏在伦敦地铁藏了100 本书”在社交网络上很快成为热门话题。新世相联系了伦敦地铁读书行动的负责人,在取得对方的支持后发起了中国版“丢书大作战”。 然而“丢书大作战”在得到广泛关注和大量赞誉的同时,也迎来了一大波“作秀”“圈粉”“矫情”“山寨”等冷嘲热讽。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