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辽宁鞍山高二(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A. 安能以身之察察   B. 彼且奚适也

    C.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 亦将有感于斯文

  • 2、(题文)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高考结束后,我们一行几人经常光临县城的小书摊,从各色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

    B. 你上月邮寄给我的文章已经看完,只有个别字句不甚恰当,冒昧在原稿上作了一点雅正。

    C. 王教授刚刚关于气候问题的演讲可谓抛砖引玉,现在该轮到我谈谈自己的拙见了。

    D. 今天是家父的70大寿,欢迎各位高朋的到来,也祝各位身体康健,万事如意!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除去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要,着急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其中许多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

    B.作者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

    C.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D.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B.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用蛟龙、思妇听箫声的感觉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以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大声响,烘托蜀道之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刚抵达家门,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环境,以借此抒写自己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人格。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自然界中生命短暂的生物来说明“小年”。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陶渊明曾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3)自然界那些极渺小的生命对时间是如何认识的呢?在《逍遥游》中庄子如是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

  • 7、默写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三峡》中,郦道元用“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峡江两岸峰峦紧密相接的特点。

    (3)韩愈是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中,他挥动妙笔,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早春的小草隐隐泛出的那一抹春色,给人以湿润、舒适、清新之感。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8、《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自责而回头不迟: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_________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3)《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二)

    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率缠卒来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之时。②〔藏钩〕一种游戏,藏物于手,赌猜为胜。③〔马失应无折足忧〕此处引用塞翁失马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结构圆融完整。“卒未休”是对“无定”的阐释,也与“局终头”相对应。

    B.乌龟因灵验而被杀,塞翁失马或无折足祸事,二者表明福祸相互转化的道理。

    C.诗人认为人生如下棋,只有在终结时才能知晓输赢,这是消极的宿命论思想。

    D.本诗以议论为主,所述虽是日常事物但蕴含人生哲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白居易《放言五首》是对元稹《放言五首》的应和之作,元稹诗云:“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本诗颔联是如何印证元稹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教头巧遇鲁智深

    那时正是三月尽,天气正热。

    智深道:“天色热!”叫道人绿槐树下铺了芦席,请那许多泼皮团团坐定。大碗斟酒,大块切肉,叫众人吃得饱了,再取果子吃酒。

    又吃得正浓,众泼皮道:“这几日见师父演拳,不曾见师父使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智深道:“说得是。”自去房内取出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智深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众人看了,一齐喝采。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采,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辖。”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林冲听得使棒,看得入眼,着使女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林冲就只此间相等,不想得遇师兄。”智深道:“智深初到这里,正没相识,得这几个大哥每日相伴;如今又得教头不弃,结为弟兄,十分好了。”便叫道人再添酒来相待。

    恰才饮得三杯,只见使女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连忙问道:“在那里?”锦儿道:“正在五岳下来,撞见个诈奸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林冲慌忙道:“却再来望师兄,休怪,休怪。”

    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少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高衙内。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众多闲汉见闹,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1选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林冲?从中可以看出林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智深是一位怎样的人?他的性格是否与林冲相同?

    3这段文字也有细节描写,也有伏笔照应,请找出。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自1986年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出版《风险社会》以来,他所断言的那个社会似乎正以加速度来到我们的身边。他认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威胁的潜在阶段已经接近尾声了,不可见的危险正在变得可见。贝克这样比较过去和今天:“阶级社会的推动力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我饿!风险社会的集体性格则能够用另一句话来概括:我怕!”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曾让我们陷于惊恐,塑化剂风波、染色馒头风波、地沟油问题等食品安全事件一波一波冲击着我们的神经,“我怕”的情绪随时都会喷涌而出。我们如何面对这样一个“我怕”的时代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