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辽宁阜新高二(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以及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良好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大汶口文化的诸多遗物中,太阳从高高的山巅升起、中间缭绕着袅袅云烟的图画格外引人注目。

    C.由于中国率先奋起抗击法西斯,以14年的抗战和3500万人的死亡为代价,拯救了自己,也为全人类挽救了和平。

    D.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并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 2、下列加点词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帮助)

    ③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错误)

    ④不出,火尽(将要)

    幽壑之潜蛟(舞蹈)

    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

    ⑦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经)

    诸父异爨(等到)

    ⑨何日默默在此(尽、整)

    ⑩后五年,吾妻来(女子出嫁)

    A. ①③⑤⑥   B. ②④⑦⑧   C. ④⑥⑧⑩   D. ⑤⑦⑨⑩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材料一: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多少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从艺术角度而言,木结构的长处在于群体布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群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呈现。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更为内在。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则重物质,重外观。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这个区别,可从另一角度即中国人和西方人审美趣味的不同再加发挥,简言之,前者具“绘画”之美,后者则更多带有“雕刻”的意味。

    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而中国的建筑群却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不是主要的欣赏对象。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从中现出全“画”的神韵。

    中国建筑单体当然也具有体积感,但它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只是作为全群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如果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

    (摘编自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各民族用建筑去解决的问题或满足的需求都是一样的,只是处理它们的“词汇”“文法”不同,使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存在“可译性”。

    B.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虽然会有时代的差异性,但不会发生变化。

    C.欣赏西方建筑的方式不同欣赏中国建筑,西方建筑就像是雕塑,其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只有围绕在它的周围,才能领略到它的美感。

    D.中西方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中西方民族或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能够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精神特质。

    【2】下列对中国建筑“绘画”之美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中国建筑注重群体布局,群里的建筑单体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群的内部,含蓄而内在,可以不断玩味。

    B.中国建筑单体之美不同于西方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C.中国建筑单体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只是作为全群的一部分而存在,本身并无美感,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

    D.中国建筑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画”,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领略全“画”的意境。

    【3】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开始和世界接轨,出现了许多对中西方建筑融合的探索和尝试。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探索和尝试的意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按要求填空。

    (1)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4)屈原在《离骚》中常用香草美人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高度评价《离骚》言近旨远,主题宏大。

  • 5、默写。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小雅》怨诽而不乱。

    (3)_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

    (4)其志洁,_____________;其行廉,_________________

    (5)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_______________

    (6)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震四海。

    (7)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

    (10)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先齐其家。

    (12)________________,则无败事。

  • 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3)醉里无音相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清平乐》)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因人废言。(《论语》)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6)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升《题临安邸》)

    (7)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则徐诗)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川风雨看潮生。(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述史实,得出秦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以“金、木”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的原因: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

  • 9、默写

    (1)《陈情表》形容自己“孤苦伶仃,内外无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断衡阳之浦。

    (3)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寄稼轩承旨

    (宋)刘过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①寄稼轩承旨:一题作“风雪中欲诣稼轩,久离(西)湖上,未能一往,赋此以解”。稼轩承旨,即辛弃疾,曾任枢密院都承旨,为作者好友。②林和靖:林逋,字和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以典故“斗酒彘肩”开篇,借项羽、樊哙二人来抒发豪杰相聚、英雄相惜的豪阔之气。

    B.全词以奇特的想象、和谐的语言说明作者因白居易等三人强行挽留而未能赶赴好友之约。

    C.全词善引名家有关西湖取景角度的句子,从侧面反映出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与鲜明个性。

    D.本词故事性强,出场人物时空倒错,虚实结合,实写众人游赏西湖,虚写欲访好友不得。

    【2】清末俞陛云评价此词说:“虽非正调,自是创格”。请从语体和句式两个角度,分析该词的“创格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麹允,金城人也。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州为之语曰:“麹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洛阳倾覆,阎鼎等立秦王为皇太子于长安,鼎总摄百揆。允心害鼎功,且规权势,乃与冯翊太守纬等攻鼎,走之。会雍州刺史贾疋为屠各所杀,允代其任。愍帝即尊位,以允为尚书左仆射、持节、西戎校尉、录尚书事,雍州如故。时刘曜、殷凯、赵染数万众逼长安,允击破之,擒凯于阵。曜复攻北地允为大都督骠骑将军次青白城以救之曜闻而转寇上郡允军灵武以兵弱不敢进曜后复围北地太守麹昌遣使求救允率步骑赴之。去城数十里,群贼绕城放火,烟尘蔽天,纵反间诈允曰:“郡城已陷,焚烧向尽,无及矣。”允信之,众惧而溃。后数日,麹昌突围赴长安,北地遂陷。允性仁厚,无威断,吴皮、王隐之徒,无赖凶人,皆加重爵,新平太守竺恢,始平太守杨像、扶风太守竺爽、安定太守焦嵩,皆征镇杖节,加侍中、常侍,村坞主帅小者,犹假银青、将军之号,欲以抚结众心。然诸将骄恣,恩不及下,人情颇离,由是羌因此跋扈,关中淆乱。刘曜复攻长安,百姓饥甚,死者太半。久之,城中窘逼,帝将出降,叹曰:“误我事者,麹、索二公也。”帝至平阳,为刘聪所幽辱,允伏地号哭不能起。聪大怒,幽之于狱,允发愤自杀。聪嘉其忠烈,赠车骑将军,节愍侯。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麹允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曜复攻北地/允为大都督/骠骑将军次青白城以救之/曜闻而转寇上郡/允军灵武/以兵弱不敢进/曜后复围北地/太守麹昌遣使求救允/率步骑赴之

    B.曜复攻北地/允为大都督/骠骑将军/次青白城以救之/曜闻而转寇上郡/允军灵武/以兵弱不敢进/曜后复围北地/太守麹昌遣使求救/允率步骑赴之

    C.曜复攻北地/允为大都督/骠骑将军次青白城以救之/曜闻而转寇上郡允军/灵武以兵弱不敢进/曜后复围北地/太守麹昌遣使求救/允率步骑赴之

    D.曜复攻北地/允为大都督/骠骑将军/次青白城以救之/曜闻而转寇上郡允军/灵武以兵弱不敢进/曜后复围北地/太守麹昌遣使求救允/率步骑赴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太子,即太子,一般指预定继承帝位的皇子,秦汉时也指诸侯王国的预定继承者。

    B.持节,指官员或使臣外出时持有皇帝授与的标志威权的节杖,后逐渐演变成官职名。

    C.胡,古代泛指居住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中“胡”指匈奴。

    D.谥,帝王、大臣等有特殊地位者死后所获评价性称号,麹允之谥“节愍”含赞美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麹允出身豪族。当地歌谣说他家牛羊数不清,宅邸大门漆朱、墙壁漆青,富贵逼人;晋愍帝即位前,麴允已经官至雍州刺史。

    B.麹允颇有战功。晋愍帝即位不久,敌将刘曜、殷凯、赵染等人率军进攻西晋京师长安,麹允击败他们并在战场上活捉殷凯。

    C.麹允仁厚但缺乏威断,希望用高官重爵团结属将,但他不辨人物贤否,恩惠不及一般士兵,结果事与愿违,终致关中大乱。

    D.麹允忠于帝室。长安难以坚守,晋愍帝出降受辱,被押至平阳幽禁,麹允伏地痛哭不起触怒刘聪,被关进监狱,含恨自杀。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允心害鼎功,且规权势,乃与冯翊太守纬等攻鼎,走之。

    (2)纵反间诈允曰:“郡城已陷,焚烧向尽,无及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

    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梦里。它在辛勤的耕耘中,它在知识的宝库里,啊,幸福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

       这首早在1984年春晚中就唱红的经典老歌,给今天的你带来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学期伊始,请你以“幸福在哪里”为主题,以高三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份发言稿,在开学典礼上,把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在你的发言之前,有校长、教师代表的新学期致辞。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