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燕王拜送书十庭,使使以闻大王
C.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 君安与项伯有故 素善留侯张良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就反腐而言,“房叔”“房姐”之所以长期“潜伏”,正在于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房产信息的碎片化,不能便捷、完整地反映官员的房产状况,从而给了一些官员上下其手、精心钻营的各种漏洞。
B.当这些著名的动物艺术品登堂入室或站在人们面前时,事实上,它们已经完成了一次“广而告之”的行为。
C.他的书法幼承家学,耳濡目染,先后得到胡小石、郑诵先、王传恭等先生的悉心传授,而又师心自用,成就卓著。
D.不管日方如何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变换手法宣传自己的错误立场,都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这一基本事实。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科幻电影中智能机器人滥杀无辜,最终成为“人类终结者”的可怕场景并非杞人忧天,这应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②熊猫饮水时,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③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必须注意日常行为中的细微之处,要有一叶知秋的眼光和头脑。
④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 “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⑤专家指出:背诗词,一定要从童年开始,长此以往,才能达到像《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选手那样令人惊叹的诗词储备量。
⑥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4、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无贵无贱(无论) 吾师道也 (学习)
C.跬步(古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术业(学术技艺)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同国度的写书人、译书人和读书人,形同陌路,因为一场场朗诵会、座谈会、读书会和签售会而聚到一起,丰富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②这是一个信仰精英的时代,很多行业都看好“专家”这个称呼所带来的附加值,管它什么事、什么东西,都拉大旗作虎皮往专家头上扯。
③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社会带来了进步文明,但是科技又是一把杀手锏,如果缺少道德的引导,科技也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④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⑤被称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弟子规》,在年轻人的道德品质、接人待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其中所闪现的智性光辉俯拾皆是。
⑥没有“明心见性”的澄明理性,不具备“知人论世”的能力,自然不能有如林先生这样光风霁月的洒脱磊落的胸怀。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李白
刘雪枫
农历岁末,一个温暖的冬日,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1300岁。
1300年,李白飘逸的身影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那是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缘故吗?
1300年,李白的诗篇于我们不仅没有隔世绝代之感,反而越来越生动鲜活,内涵丰富,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音乐的李白吗?
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这种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意义。100年前,以李白诗为代表的中国诗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分别以《美玉集》和《中国之笛》这样浪漫的名字在西方结集出版。对于大诗人庞德用英文翻译的李白的诗歌,艾略特认为“是对英语诗歌进程持久的、决定性的贡献”。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无疑是作曲家马勒根据《中国之笛》中四首李白的诗谱写的大型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又叫《尘世之歌》)。李白诞辰1300周年同时也是马勒去世90周年,欧美的乐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同时纪念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名人。
唐诗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顶峰,李白是站在这个顶峰之上的巨人。李白是中国文化中最让人引以自豪的符号,同时也是跳出传统程式的异教徒,1000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不论是文学、音乐、戏剧,还是绘画、舞蹈、雕塑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伟岸傲立的身影,也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诗人那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文情怀。今天,我们为了纪念李白,不仅有诗的纪念。我们有音乐的纪念,有舞蹈的纪念,有戏剧的纪念,还有书画等艺术作品的纪念,还有李白的英文诗、法文诗、德文诗、日文诗的纪念。这些纪念恰到好处地将“李白与现代”和“李白与世界”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起来,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纪念的年代里,展示了一个跨越1300年的李白,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
大型现代舞剧《梦白》是广州现代歌舞团为纪念李白诞辰而特意创作的。舞者用现代舞蹈语汇和现代音乐表现了诗人性格的不同方面,他们使李白的形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不是一个穿长袍束高冠的李白,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一个衣着、服饰与我们无异的李白。交响音乐会《明月出天山》以郭文景的交响合唱《蜀道难》和周龙的《唐诗四首》为核心内容,又辅之以数首根据李白诗谱写的交响声乐作品。如果说,周龙的《唐诗四首》更多强调的是包括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等在内的诗篇的意境和高雅的文人气质,那么郭文景的《蜀道难》所呈现的便是一种在自由状态下创作的远离古典倾向的自然的情感释放。作曲家根据李白诗歌所提供的绚丽意象,在音乐素材的处理上选取的是更民间化的角度,所释放的是“我”对家乡的感觉。
诗歌剧场《天地——太白》是本次系列纪念活动的压轴大戏,它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朗诵会,而更多考虑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强调一种视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感。整场演出围绕李白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展开,著名作家韩静霆撰写的剧本将李白的代表作与他的人生品格和命运悲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朗诵、交响音乐、歌曲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整体烘托,传递着诗人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
李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李白是永远的。“昔人已乘黄鹤去”,但是李白请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你的位置,“你,需要我们的理解;我们,需要你的表达"。再铸民族魂,弘杨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就从纪念李白开始吧。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1300岁”,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选择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形式来纪念李白诞辰1300年。
B.诗歌剧场《天地——太白》强调一种视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
C.现代舞剧《梦白》让人们感受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李白形象,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
D.文章语言优美而具有感染力,特别是对现代舞剧《梦白》、诗歌剧场《天地——太白》的精心描写,让人们体会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2】文章说李白已经“横跨一千三百年”,却又是“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这是为什么?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写女主人公跋涉郊野亲自采来茅草赠予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物微意深,一如陆凯《赠范晔诗》中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个体生命在天地间的短暂和渺小。
(2)《荀子·劝学》中,写劣马能够拉车走十天,其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揭示全诗主旨,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白露未晞。《蒹葭》
(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饮酒》
(4)世胄蹑高位,___________________。《咏史》
(5)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盛年不重来,__________________。《杂诗》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在《再别康桥》中,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学”与“思”二者关系的辩证论述,他认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这两者在人的进步中均不可或缺,是不能被割裂的。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都有对英雄人物的精彩描绘:周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5)《声声慢》从动作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主人公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悲凉心态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勃《滕王阁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富庶繁华的气象。
(7)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①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③鸣。
【注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即现在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②联拳,屈曲貌。③拨剌(bōlà),象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大异其趣。
B. 一二句似乎全在写景,但已暗示出一个未眠人的存在,这就是诗人自己。
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与一、三两句的“静”景对比鲜明。
D. 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E. 全诗写夜泊江边之景,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一句一绝。
【2】诗歌最后两句,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其内容,说说其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名句默写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孝孺幼警敏,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建文四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1】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B.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C.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D.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太子,皇帝的长子,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其地位仅次于皇帝。
B.学士,古代官名,唐宋时为文学侍从之臣,明清时内阁翰林院等均设学土之职。
C.榻,本指长狭而低的坐卧用具,后也指置于榻前的几案。此处指宫殿中明成祖的宝座。
D.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古人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即全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孝孺幼时勤学,超出同门。他幼时读书,一天可以读一寸厚的页数,长大后拜宋濂为师,学业超过同门名士。
B.方孝孺是儒者楷模,深受重视。姚广孝请明成祖不要杀方孝孺,明成祖答应了,并准备让方孝孺草拟诏书。
C.方孝孺循法行事,正直敢言。他认为明成祖的行为不合礼法,在与明成祖的对话中坚持自己的原则,据理力争。
D.方孝孺工于文章,影响巨大。他每写出一篇文章,人们都争相传诵;永乐年间,私藏方孝孺文章的人被判死罪。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
(2)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大学毕业后就到贵州贫困县工作的扶贫干部在《在触摸乡村中收获一份家国情怀》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这几年,从机关到农村,与村民做朋友、打交道,为村里大事小事出谋划策,我也明显感觉身上慢慢多出一些“泥土味道”:自觉从村民立场思考问题;用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困难面前,学会忍耐坚持,我多了些从容淡定。在触摸乡村中,我收获了一份家国情怀。
目前,农村的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在决战脱贫攻坚和奔小康路上,诸如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我也在思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创业致富,而我们又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组织关怀、政策支持。从长远看,这样才能真正化解老人、儿童面临的生活问题,也能让乡村持续葆有生机和活力。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在高三(1)班“触摸乡村与青年担当”主题班会上的一篇演讲稿。
②给成功应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学长姚自强的一封信。
③参与“触摸乡村与家国情怀”主题写作笔会的一篇随笔。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