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辽宁辽阳高二(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相关名著的介绍错误的一项是( )

    A.《包身工》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报告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B.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为新月派代表诗人,曾赴剑桥大学学习,留下了著名的诗篇《再别康桥》。

    C.《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

    D.《大卫.科波菲尔》是美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作品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美国的广阔画面,小说具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巨大的道德力量。

  • 2、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尊重对方的姿态。

    B. 关于室内座位由贱到贵为西北南东。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由此可以看出项羽对刘邦的轻视。

    C. 五音:古代汉族音律。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徵音,依次为:宫、商、角、羽、徵。

    D.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

  •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使本诗语言的张力达到特别的高度,以至可以存在多种理解。

    诗歌要求表现心灵的理想境界,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比喻和象征。

    通过比喻和象征,诗歌语言获得更大张力,本来难以言传的心的幻想得以再现和传达。

    中国古代诗歌是运用象征和比喻的典范,如李商隐的《锦瑟》。

    诗人美好的想象、敏锐的情感会以象征、比喻的形式在鲜明的语言形象中具体化、生动化。

    它韵味悠长,可打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们的心,从而获得超越时空的魅力。

    A.②③⑤④①⑥ B④①⑥②⑤③

    C.④⑥①②⑤③ D②④⑤⑥①③

     

  • 5、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3分)

    A.蚓无爪牙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凌万顷之茫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析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选自《人民日报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工匠精神在当代具有广泛的社会适用性。现代社会的变化发展使得“工匠”这一传统称谓变成了一个不断丰富的动态群体性称谓。“工匠”主体的范围扩大至每一位劳动者,可以说每一位“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新时代的“工匠”。

    在教育理念方面,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及体系。理念对教育实践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随着“将盐溶入汤里”的“课程思政”理念的推广与影响,不少高校将该理念运用于培育工匠精神,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工匠精神教育课程,但学校的不少通识和专业课程都能贯彻、渗透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教师立足本学科挖掘工匠精神的相关元素,倡导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表现为方式上采取阶梯式递进、内容上传统与现代并重、形式上固定与行走结合。尽管有些院校开展的课程没有与培育工匠精神完全配套,但不少院校的课程已符合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进阶升级的过程。有的中学课程设置呈现“四个阶梯式”递进形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成长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

    再次,在课外活动方面,不少学校都依托各类平台与资源开辟“第二课堂”,展开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通力合作、专注钻研、创新创造的精神。

    当然,不少学校未能站在一定高度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目前学界似乎一直将其同蓝领工人关联,普遍认为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应当培育的。其实,工匠精神并非“工匠的精神”,它首先是一种劳动精神,是所有劳动者都应当推崇、学习的标杆精神。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设置在数量与结构上也存在明显不足。由于学校发展的“功利性”取向,在办学机制和资源配置上普遍存在缺陷,出于“升学率”的硬性要求,不少学校急功近利,很难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

    (选自董雅华、蒋楚楚等《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实现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形成“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

    B.工匠精神在当代具有广泛的社会适用性,“工匠”主体的范围扩大至每一位劳动者,换言之,每位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新时代的“工匠”。

    C.要解决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困境,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

    D.为培育工匠精神,有些院校与中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开展工作,表现为方式、内容与形式上的优化,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南•芣苢》是当时人们采摘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劳动的欢欣场景,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是我国古代“尚巧工”社会氛围的体现。

    B.2022年4月,我国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开幕,以“技能强国,创新有我”为主题,展示大国工匠创新成果,这符合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

    C.某中医药大学在向学生教授中药炮制技术时,渗透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传统精神,这体现培育工匠精神的“将盐溶入汤”的理念。

    D.某职业学院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这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

    【3】我们应当如何在社会和学校这两个层面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 破旧,但并不羡慕他们。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鸟儿报春、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3)《沁园春•长沙》表明同学们关注国家大事而有所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

    (2)人生如梦,________

    (3)_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

  • 9、填空。

    ⑴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

    ⑵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传·曹刿论战》

    ⑶ 王曰:“善。”乃下令:“___________________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⑷ 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出师表》)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______”的观点。

    (2)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__”两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从师风尚难以恢复。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5)天下云集响应,_____。(《过秦论》)

  • 11、补写下列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羞怯矜持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侧面表现了琵琶乐的巨大魅力。

    (4)《劝学》中“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

    (6)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7)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到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与严陵濑相接。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②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刘秀三次派人才把他召到京师。授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写小舟飞快地掠过水面,天水澄澈,水流时而平静时而湍急,游鱼腾跃,点点白鹭栖于沙汀,反映了诗人此时内心既急切又惬意。

    B.“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优美的意境。

    C.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D.该词上阕写水,下阕写山。词人把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入在一片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2这首词寄寓了苏轼怎样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完颜元宜,本名阿列,一名移特辇,本姓耶律氏。父慎思,天辅七年,宗望追辽主至天德,慎思来降,且言夏人以兵迎辽主,将渡河去。宗望移书夏人谕以祸福,夏人乃止。赐慎思姓完颜氏,官至仪同三司。

    元宜便骑射,善击球。皇统元年,充护卫;累迁瓯里本群牧使,入为武库署令,转符宝郎,海陵篡立,为兵部尚书。天德三年,诏凡赐姓者皆复本姓,元宜复姓耶律氏。历顺义、昭义节度使,复为兵部尚书、劝农使。

    海陵伐宋,以本官领神武军都总管,以大名路骑兵万余益之。前锋渡淮,拔昭关,遇宋兵万余于柘皋,力战却之。至和州,宋兵十万来拒,元宜麾军力战,抵暮而罢。宋人乘夜袭营,元宜击走之,黎明追及宋兵,斩首数万,以功银青光禄大夫。海陵增置浙西道都统制,使元宜领之,督诸军渡江,佩金牌,赐衣一袭。

    是时世宗已即位于辽阳军中多怀去就海陵军令惨急亟欲渡江众欲亡归决计于元宜。猛安唐括乌野曰:“前阻淮渡,皆成擒矣。比闻辽阳新天子即位,不若共行大事,然后举军北还。”元宜曰:“待王祥至谋之。”王祥者元宜子,为骁骑副都指挥使,在别军。元宜使人密召王祥,既至,遂约诘旦卫军番代即行事。元宜先欺其众曰:“有令,尔辈皆去马,诘旦渡江。”众皆惧,乃以举事告之,皆许诺。

    十月乙未黎明,元宜、王祥与武胜军都总管徒单守素、猛安唐括乌野、谋克斡卢保、娄薛、温都长寿等率众犯御营。海陵闻乱,以为宋兵奄至,揽衣遽起,箭入帐中,取视之,愕然曰:“乃我兵也。”大庆山曰:“事急矣,当出避之。”海陵曰:“走将安往。”方取弓,已中箭卜地。延安少尹纳合斡鲁补先刃之,手足犹动,遂缢杀之。骁骑指挥使大磐整兵来救,王祥出语之曰:“无及矣。”大磐乃止。军士攘取行营服用皆尽,乃取大磐衣巾裏海陵尸,焚之。遂收尚书右丞李通、浙西道副统制郭安国、监军徒单永年、近侍局使梁琉、副使大庆山,皆杀之。元宜行左领军副大都督事,使使者杀皇太子光英于南京。大军北还。

    大定二年春,入见,拜御史大夫,诏曰:“高桢为御史大夫,号为正直,颇涉烦碎,臣下衣冠不正亦被纠举。职事有大于此者,尔宜勉之。”未几,拜平章政事,封冀国公。赐玉带、甲第一区,复赐姓完颜氏。

    往泰州路规措讨契丹事,元宜使忠勇校尉李荣招窝斡,窝斡杀荣,诏追赠荣进官四阶。五月,上闻元宜将还,遣使止之。契丹已平、元宜还朝,奏请益诸群牧铠甲。诏从之,每群牧益二十副。元宜复请益临潢戍军士马,诏给马六百匹。久之,罢为东京留守。乞还所赐甲第,上从之,赐以袭衣、吐鹘、厩马、海东青鹘。未几,致仕,薨于家。上闻之,遣使致祭,赙赠甚厚。

    元宜子习涅阿补,大定二十五年为符宝祗候,乞依女直人例迁官,上曰:“赐姓一时之权宜。”令习涅阿补还本姓。

    (节选自《金史卷七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世宗已即位于辽阳/军中多怀去就/海陵军令惨急/亟欲渡江/众欲亡归/决计于元宜。

    B.是时世宗已即位于辽阳/军中多怀去就/海陵军令惨急/亟欲渡江众/欲亡归/决计于元宜。

    C.是时/世宗已即位于辽阳/军中多怀去就/海陵军令惨急/亟欲渡江众/欲亡/归决计于元宜。

    D.是时世宗已即位于辽阳/军中多怀去就/海陵军令惨急/亟欲渡江/众欲亡/归决计于元宜。

    【2】下列对文中加粗和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部尚书属于六部之中的兵部,兵部尚书之下还有兵部侍郎,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

    B.迁:改官。有三种情况: 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官”“迁进”表示升迁;“迁除”“迁调”“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C.乙未为六十干支之一,多用于记录时间,前一位是甲午,后一位是丙申。论阴阳五行,天干之乙属阴之木,地支之未属阴之土,是为木克土。

    D.大定,是金世宗的年号。公元1161年10月28日,金东京留守完颜雍即皇帝位,改元大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完颜元宜的父亲耶律慎思向宗望投降,并告知了西夏国将派军队迎接辽国君主的情况。事后皇上赐予慎思改姓完颜氏,官至仪同三司。

    B.海陵王征伐宋国时,元宜带军奋战,偷袭宋军军营,杀死了宋兵数万。凭这个功绩,元宜被提升为银青光禄大夫。

    C.大定二年春,元宜入朝拜见天子,授官御史大夫。不久元宜又官拜平章政事,封为冀国公,被重新赐姓完颜氏。

    D.元宜的儿子习涅阿补,官任符宝祗候。在他任职期间被皇帝赐回耶律姓氏。

    【4】把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宜先欺其众曰:“有令,尔辈皆去马,诘旦渡江。”

    (2)海陵闻乱,以为宋兵奄至,揽衣遽起,箭入帐中,取视之,愕然曰:“乃我兵也。”

    【5】文中完颜元宜家族共几次改变其姓氏,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