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辽宁大连高二(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浴乎沂,乎舞雩

    ②赤也为之,孰能为之大

    ③无以,则

    ④为肥甘不足于口乎

    ⑤齐桓、晋文之事可得

    庠序之教

    ⑦吾得事之

    ⑧素留侯张良

    ⑨良庖更刀,割也

    ⑩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A.①③/②④⑥/⑦⑨/⑧/⑤⑩

    B.①③/②④/⑤⑩/⑥⑧/⑦⑨

    C.①⑦/②⑧/③⑨/④⑥/⑤⑩

    D.①⑦/②④/⑥⑧/⑨/③⑤⑩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经典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一个智慧的对话者。 。我读经典,一直有个卑微的念头,希望自己的心智能够配得上经典。 

    ①在我看来,经典首先是一个对话者。 

    ②人们常把经典比作 “教科书” 

    ③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便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④它的价值与意义,取决于与之对话的那个对话者 

    ⑤你遇到了什么样的人,你便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A. ①④②③⑤   B. ②①④③⑤   C. ②④⑤③   D. ③⑤④②①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嫦娥五号轨道器已进入日地L1点附近的周期轨道,成为首颗我国进入日地L1点周期轨道的航天器。

    B.三星堆遗址是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C.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不仅我们要铭记昨日的屈辱和苦难,而且要承担今日的责任与使命。

    D.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5G、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

  • 4、前五回作为《红楼梦》的总纲,对其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第一回是开篇,“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为小说增添浪漫色彩,与第五回有多处细节前后呼应。

    B.第二回借冷子兴之口交代了贾府的次要人物,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C.第三回以黛玉入府的视角作为切入,通过其见闻对贾府进行刻画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环境。

    D.第四回将小说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点出四大家族之间的交际网络。

  •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接受传统文艺,要注意把握传统文艺的特征,要静观默察,辨识精微,要澄心静虑,用心体会。这样,能从欣赏传统文艺中得到审美享受,达到涵养性情、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心浮气躁,读文一目十行,诵诗有口无心,赏画浮光掠影,听戏心不在焉,不能指望从传统文艺中有所得。

     

    A

    虽然

    但是

    只要

    如果

    B

    虽然

    但是

    只有

    因为

    所以

    C

    不但

    而且

    只有

    如果

    D

    不但

    而且

    只要

    因为

    所以

    A.A

    B.B

    C.C

    D.D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

    (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材料三:

    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因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导致译本过多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使其文化内核不易传播。

    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

    C.学界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上,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

    D.译本的表达受译者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策略等因素影响,更易于译语读者接受的译本或需完成异质文化观念间的转换生成。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对比研究了杨译本和霍译本的优长和不足,指出要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

    B.材料二借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对比。

    C.材料三认为,因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把中国文化传统和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会使译本失去西方读者。

    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进行概括: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有哪些标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

    (3)_______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4)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

    (5)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

    (6)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食野之苹。(《短歌行》)

    (3)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5)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6)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关于“师”和“道”关系,即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师说》)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刘裕生平,揭示他生活在蓬门陋巷,出身低微。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君子跟别人没有什么两样,来论证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进而得出结论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向老师学习,重在学习道理而不应该关注老师年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过秦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琴音由嘈杂到纯净的过程,弹出来的曲调就像湘妃对舜的思念一般哀怨婉转。

    B.颔联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凉风、暮雨,生动地表现琴声的“清脆流畅”。

    C.颈联侧面描绘听众沉浸于琴声的愉悦感受:如泉水从青峰流泻,如黑鹤在青冥苍穹翱翔。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悠远美妙。

    【2】本诗尾联“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运用了相同的艺术手法,请分别赏析其艺术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词。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吊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一面笑道:“一般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误想,耽搁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 ①中浣指每月的中旬。 ②《会真记》即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故又称《会真记》。金、元人把其中的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这里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③倾国倾城貌:金批本《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 ④“苗而不秀”两句即中看不中用的意思,语出《西厢记》金批本第四本第二折。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

    1下列对这篇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宝玉深知《西厢记》是禁书,也知道《中庸》《大学》是该读之书,可他还是偷偷阅读,正表明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

    B. 黛玉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转身就走,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目的是避免把这个敏感的话题进行下去。

    C. 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在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

    D. 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层层推进,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模糊起来。这于花柳繁华之时唱出的悲歌,更令人痛心疾首。

    2选文缘起黛玉偶见宝玉品《西厢》,情节动人,请简要概括这部分选文的主要情节。

    3选文最后一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黛玉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土木工程科学家庄晓莹,曾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巨额奖金。面对德、美等国抛出的橄榄枝,她毅然选择回国效力。回国后的庄晓莹选择了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担任硕士生导师。她一方面继续科学研究,成绩斐然,获奖无数;一方面以自己的方式教书育人,并从中获得了不一样的乐趣。

    材料二:2022年11月1日,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著名科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为何放弃国外高薪选择深圳?颜宁说因为深圳年轻、充满活力,一切皆有可能。

    材料三: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习近平

    读了以上三则材料,请你以“人生·选择”为话题,为学校升旗仪式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体会和感受。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明确文体,字数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