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仔细回味生活中的一个个出乎意料,或许就会寻找到孕育新动能的蛛丝马迹,在经济领域开辟一片广阔天地。
②舌尖上的浪费出现回潮,警示人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难以一挥而就,“光盘行动”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③有专家指出,首届新高考虽然平稳落地了,但要在2020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仍然任重道远。
④美国根据“301调查”报告公布了拟对华采取的关税措施,这种罔顾世贸规则的做法,违背了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⑤今天,我们正需要一大批为理想抱负而拼搏奋斗的新人,或为百姓安危舍身而出,或为改变贫困面貌用尽心机。
⑥学校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主体多元教育”的探索,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其中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开创学校发展的新路。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①⑤⑥ D. ②④⑤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有泉侧出 ②少长咸集 ③回朕车以复路兮 ④火尚足以明也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 ⑥卿当日胜贵 ⑦泣孤舟之嫠妇 ⑧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⑨顺流而东也 ⑩千万不复全
A. ①⑨/②④/③⑦⑩/⑤/⑥⑧
B. ①⑥/②/⑤/③⑦/⑧⑨/④⑩
C. ①⑥⑨/②③⑦/④⑩/⑤/⑧
D. ①⑥/②③⑤/④⑨⑩/⑦/⑧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指皇帝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稠:多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子无怒 将:请、愿 女也不爽 爽:痛快
B. 何意致不厚 致:导致 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C. 多谢后世人 谢:拒绝 还部白府君 白:禀告
D. 枉用相存 存:问候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遭受
5、下列所给的词语,写法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灰烬 春帷 雾蔼 不屈不挠
B.迂回 寂寥 画戟 望洋兴叹
C.共震 伎俩 苍茫 至高无尚
D.颓圮 符箓 羁拌 嘻嘻哈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必须忠于现实,真实地反映现实。苏轼很强调艺术的真实性,称赞龙眠居士李伯时的画说:“龙眠居士作《山庄图》,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所梦,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遇山中渔樵隐逸,不名而识其人。”这是在称颂李伯时绘画的逼真,如实地反映了山庄的一草一木。
苏轼在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上,还区别了外表的真实与精神实质的真实,这集中表现在他关于形似和神似的绘画理论上。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绘画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做到如像“以灯取影”,“不差毫末”。但这还仅仅是形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①,还必须进一步做到神似。苏轼对画工画是不大看得起的,认为画工画一般只能做到形似,不能做到神似。他对吴道子很推崇,认为吴道子远远高出一般画工,善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但当他把吴道子的画同王维的画作比较时,却更推崇王维。他说:“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骏,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所谓“犹以画工论”,就是吴道子画仍以形似见长;所谓“得之于象外”,就是不满足于形似,而做到了神似,画出了客观对象的精神境界。苏轼兄弟对韩干画马的评价有过一次争论。苏辙称赞韩干“画马不独画马皮”,而能“画出三马腹中事”,也就是赞美韩干不仅能做到形似,而且能做到神似。苏轼却认为:“干惟画肉不画骨,而况失实空余皮。”“画肉”“画皮”就是只做到形似;“画骨”“画出腹中事”就是指神似,画出了马的神情意态。
文艺创作不仅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而且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苏轼在《画水记》中说“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注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苏轼把这种仅仅形似的水叫作“死水”。他认为高明的画家应画出水的气势,“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这样的水才叫作活水。这种活水可给人以“汹汹欲崩屋”的感觉,“挂之高堂素壁”,能产生“阴风袭人,毛发为立”的艺术效果。这是仅仅满足于形似的画工画根本无法达到的。
与形似和神似、死水和活水的观点相联系,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还提出了常形与常理的问题。常形是指器物所具有的固定形状,常理是指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规律。他说:“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②。”前者是死物,能做到形似也就够了;后者是活动的,变化不定的,就应“随物赋形”,画出它的变化规律。苏轼说:“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黄筌画雀就是“常理之失”的典型例子。黄筌是五代后蜀著名画家,他画的飞鸟“颈足皆展”;而实际情况是“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这样的名画家之所以闹了笑话,就因为他没有掌握鸟飞的规律。画得不像,做局部修改也可由不像到像,如苏轼在《传神记》中所说的:“僧惟真画曾鲁公,初不甚似……乃于眉后加三纹,隐约可见,作俯首仰视眉扬而额蹙者,遂大似。”如果画得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如黄筌所画的“颈足皆展”的飞鸟,改都没法改,只有推倒重来。因此,苏轼说:“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
文艺创作毕竟不是机械地复制现实,所谓似并非要求举体皆似,而是要把握住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做到传神。“优孟学孙叔敖抵掌谈笑,致使人谓死者复生。此岂举体皆似?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
(《传神记》)(摘编自曾枣庄《苏轼的文艺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称颂李伯时绘画的逼真,如实地反映了山庄的一草一木,是因为李伯时的绘画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B.苏轼认为绘画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做到如像“以灯取影”,“不差毫末”,是说必须做到神似,形似可不作要求。
C.苏轼兄弟对韩干画马评价的争论在于苏辙称赞韩干画马形神俱似,苏轼却认为韩斡只做到形似。
D.苏轼认为高明的画家画出的水能产生“阴风袭人,毛发为立”的艺术效果,是抓住了客观事物的规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对画工画是不大看得起的,即使很推崇吴道子,但依然“犹以画工论”,可以看出其对文艺作品的评价更注重神似。
B.苏轼曾公然嘲弄只知鹦鹉学舌,重复孔孟之道的“世之儒者”,这和他强调文艺创作忠于现实而不机械复制现实相一致。
C.俗话“红花莲子白花藕”,汪曾祺《鉴赏家》中季匋民笔下白荷花的莲蓬却大而饱满,与黄筌画的飞鸟“颈足皆展”犯了同样的错误。
D.苏轼曾称赞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强调文艺作品要有主观的抒情写意,这与其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存在矛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现苏轼“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观点的一项是( )
A.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章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请用文中的观点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
7、(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与司马光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在结尾用“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聊表敬意。
(4)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8、(题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
(2)青鸟不传云外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4)_______________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5)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6)___________________,士贰其行。
(7)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
(8)昔我往矣, 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和荀子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的箫声悲凉异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尽描写这一音乐声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
(3)《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蔑视权贵,保持独立人格的理想追求。
(2)杜甫在《登高》中表达其不仅为自己的遭遇伤感,也为国家命运忧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一句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神奇效果,“_______”一句从侧面写了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神奇效果。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从形、声两方面勾勒赤壁壮景。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经过磨炼终担大任的人,其中讲舜的句子是“_______”,讲傅说的句子是“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却可以从______、_____看出“山”在其中。
【2】三、四两句是以山农的口吻写的,你认为哪些词语传达了山农的什么性格和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已有大四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微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知忠州,俗畜盘①杀人,尚宽揭方书②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③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④陂⑤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注)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②方书:记载药方的医书。③谭。通“谈”,与……商谈。④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⑤陂(bēi):池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宽趣尉出捕 趣:催促
B.募索为蛊者穷治 穷:彻底
C.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 交:交结
D.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 像:立……的塑像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 )
①尉既出,又遣微巡兵蹑其后,悉获之②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③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④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⑤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⑥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A.③④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他任平阳县令时,邻县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且将犯平阳。赵尚宽利用罪犯们的嚣张、麻痹,先发制人,果断派出尉官和士兵,将罪犯全部抓获。
B.治理忠州时,赵尚宽传播医药知识,查究法办蓄蛊者,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还果断拿出官币为当地百姓垫付盐银,然后再慢慢将盐转卖给百姓,使百姓生活不受干扰。
C.治理忠州、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前土旷民稀的状况,受到了仁宗的褒奖。他因为领导新开垦的田地和修建新的水渠,而得到了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
D.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妥善处理,既扑灭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尝到了苦头。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来自文本)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来自教材《六国论》)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来自教材《登泰山记》)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些所谓的偶像明星、网络红人的人设纷纷坍塌,而像袁隆平、张秉贵、钟杨、张桂梅、黄文秀等人的形象却始终挺拔。人总是需要一些仰望的对象,尤其是青少年,选择把谁作为自己的偶像,应该是从这个偶像身上看到了某种闪光的品格。习主席倡导青少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少年想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应保持“人间清醒”,选择充满正能量的偶像,以充满正能量的偶像激发自己更多正向力量,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上述材料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