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⑤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2、下列各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故有“五音不全”的成语。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壮。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C.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接去见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D.春秋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3、选出下列各组句式相同的一项( )
A.而母立于兹 秦人不暇自哀
B.将何适而非快 宁戚饭牛于车下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今乃得玩之几席上
D.妪,先大母婢也 嵩将诣州治理,为所杀
4、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怆(chuàng) 娇嗔(chēn) 精堪 已臻佳境
B.孱(chán)弱 卷帙(zhì) 芣苢 老骥伏砺
C.坍圮(qǐ) 戕(qiāng)害 樊笼 鞠躬尽瘁
D.冠(guān)冕 舳(zhú)舻 兜鍪 溘然长逝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但望先生能够鼎力相助,能得一枝之栖,就深感大德了。
B. 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C. 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D. 本届三晋文化研讨会在太原召开,特推举您忝列“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
6、阅读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千骑拥高牙,_________________,吟赏烟霞。(《望海潮》)
(2)_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定风波》)
(6)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7)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
(8)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两句,曹操以周公自比,表达了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勾画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后,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能跟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商量宫中大小事情,然后实施,可以达到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 ,________。”
(5)《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沁园春·长沙》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2)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3) 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4) 《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警句是:_____ ,_____。
(5) 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形、声两句方面勾勒赤壁壮景。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典故影射现实,表现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已安心于异族统治的现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1)。不如随分(2)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1)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2)随分:随便,随意。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作开首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琐窗,洒落在室内庭院中的梧桐树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
B.这首词开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C.词作上片的叙写由近及远,把自己深深的愁绪与痛苦,附着于外在事物的描写上,颇耐人咀嚼。
D.“秋已尽,日犹长”,这两句中有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反差。
E.词结句“饮酒”“赏菊”写闲情,写雅事,可见词人情感旷达。
【2】“喜”“宜”二字与全词的情感基调是否一致,请结合全词分析。
13、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①,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②,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词。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③”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吊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一面笑道:“一般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④”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紧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 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误想,担搁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⑤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①中浣指每月的中旬。
②《会真记》即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故又称《会真记》。金、元人把其中的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这里 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③倾国倾城貌:金批本《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
④“苗而不秀”两句即中看不中用的意思,语出《西厢记》金批本第四本第二折。
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
【1】(1)下列对这篇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层层推进,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模糊起来。这于花柳繁华之时唱出的悲歌,更令人痛心疾首。
B. 黛玉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转身就走,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既要躲开口没遮拦的贾宝玉,又要避免把这个敏感的话题进行下去。
C. “银样蜡枪头”是《西厢记》中红娘挖苦张生中看不中用的话,黛玉此时以此挖苦宝玉,说明黛玉对宝玉的言行非常生气。
D. 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在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
【2】选文最后一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黛玉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3】一样惜花爱花,但宝黛二人葬花的方式不同,其内在心态自然也不同。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本领不重要,所处的平台很重要;也有人认为,无论哪个平台,有本领的人总能发光。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