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毕礼而归之
A.空以身膏草野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下列选项中与以下事件发生地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偶结海棠社 夜拟菊花题 雅制春灯谜 联诗悲寂寞
A.衡芜苑 秋爽斋 暖香坞 凹晶馆
B.衡芜苑 潇湘馆 秋爽斋 凸碧堂
C.秋爽斋 衡芜苑 暖香坞 凹晶馆
D.秋爽斋 潇湘馆 衡芜苑 凸碧堂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人民币的重要防伪特征,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设计了两条安全线。其中,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线宽4毫米,其光变性能对光源要求不高,颜色变化明显,集成镂空文字特征,更有利于公众识别。磁性全埋安全线采用了特殊磁性材料和先进技术,机读性能更好。中国人民银行表示, ,也有利于防止变造人民币。
A.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B.位于票面两边的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
C.位于票面两边的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
D.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管是白发苍苍的沉稳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活泼孩童,顿时都被这盛大场面吸引了。
B. 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罕见的奇珍异宝、难得的古玩文物,真是沁人心脾。
C. 小刚放弃了他深爱的围棋,尽量多花时间在学习上,最终拿到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分数。
D. 提起如宾利等英国汽车品牌,大家如数家珍,但一些如雷贯耳的汽车品牌已不属于英国。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 ,谁就会落后于时代, 。
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②谁排斥改革 ③谁拒绝创新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感受月光
二十多年前,我住在北京郊区一间简陋的平房里。房的墙皮已经斑驳脱落,像一张长满老人斑的沧桑的脸。冬天的夜晚,四壁透风,寒冷的墙上结了一层冰霜。
现在想起来,这间破房子仍然让我怀念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它的外面紧连着农村的田野,有时种着稻子,有时栽满荷花,夏天的时候,满眼青翠,荷花映日鲜红,一朵朵竞相怒放;秋天的时候,稻子金黄,荷花败了,菱藕收了,满田塘里留得残荷听雨声;都是城里看不到的好景色。二是在这里我能听到一些好听的音乐。其实,听得不多,因为那时找不到。二十多年前,虽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禁锢依然很严。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一起说音乐。我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她比我要懂,常听她向我说她听过的音乐。找不到音乐的唱片,便听她说。我的音乐启蒙始于她的嘴下。
贝多芬(L.Beethoven,1770—1827)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散步,听到有人弹奏他的钢琴曲,可总是在同样一个音阶上弹错。贝多芬循声而去,踏上一间小楼,看见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弹琴,他为她指导时,发现她原来是个盲女。此时月光如银似水,淌进窗来,洒满少女的肩头,把少女勾勒得如绘如画。贝多芬非常感动,在钢琴上即兴弹奏一支曲子,便是流传至今的《月光》。
这个美丽的传说,第一次,便是在这间小屋听她讲给我听的。这个传说带给我的美好幻觉,在我心头流过一串清丽的琶音,湿润而清新。因为那时文化被践踏在脚底下,艺术被撕得破衣褴褛;因为那时是个寒冷刺骨没有月光的冬夜。
我对音乐格外向往起来。我发觉音乐可以温暖我们,可以唤起我们许多渴望和想象。甚至,我觉得贝多芬无处不在,可能时刻就在我们身旁不远,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他便会像出现在盲女面前一样,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为我们也弹奏一支即兴曲,安慰一下我们被揉皱和吹皴了的心。
现在,我已经知道,贝多芬《月光》的传说尽管很美妙,毕竟只是传说。最近,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贝多芬这首g小调钢琴奏鸣曲最初并没有名字,为其取为《月光》之名的是一个叫雷尔斯达布的诗人。诗人在日内瓦湖月夜划船时看到湖水上月光的倒影浮光跃银,分外美妙,联想起贝多芬的这首g小调钢琴曲的第一乐章,觉得乐曲和月光一起在湖水上跳跃融和,是那样的协调,便有了这个《月光》的名字,让人再听这首曲子时真的以为感受到了月光。
那么,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向我讲述的那个贝多芬为盲女即兴弹奏的传说,真的是不真实的?是子虚乌有?只是一个美丽却并不存在的幻影?
有时候,不真实的幻影,可能比真实的存在更具有动人的魅力,更具有长久的价值。在我心目中,贝多芬的那个传说,要比诗人雷尔斯达布在日内瓦湖上划船灵感一动想到的名字,要美丽得多。我相信,人们宁愿相信前者,即使后者是真实的。这么多年,知道后者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明明知道前者是想象的传说,却依然相信着。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仅仅真实,并不见得就是艺术。
与贝多芬这首《月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亨德尔(G·F·Handel,1685一1759)的变奏曲《愉快的铁匠》。传说,是夏日亨德尔在林间散步,突然雷雨骤然而至。他躲在林中一间小房的房檐下避雨,这间小房是个铁匠炉。铁匠并不管外面的雷雨,铁打得叮当叮当正来情绪,节奏明快的打铁声中,还唱起了欢快的歌曲,这些声响交织在一起在雷雨声中荡漾。亨德尔受到感染,即兴创作而成这首变奏曲。
这个传说弥漫着打铁的声响和林间清新的气息,确实美丽动人,但实际上,同贝多芬的《月光》一样是子虚乌有。事实是当时为亨德尔出版包括这首曲子的钢琴曲集的老板,叫林特恩的,年轻时当过铁匠,发财之后,怀念青春时光,再版亨德尔钢琴曲集时,他自己动手在这首变奏曲前加上了《愉快的铁匠》这个名字。
人们应该相信谁呢?哪一个名字能够给人更美好的想象呢?人们宁可相信前者,尽管它只是虚构的,但后来的人们还是特意跑到林间找到一间铁匠房,而且在房前还竖起一块纪念碑。
或许,这就是艺术的真谛。在真实与想象中,艺术架起一座美丽的彩虹。尽管,这座彩虹桥也不是真实的,但人们有时候需要这想象中的东西来慰藉自己的心,来对过于现实的丑陋、残缺,以及对心灵的伤害、污染,以一种抗击和平衡。这就是人们明白宗教其实也只是一种幻影,为什么还要对它顶礼膜拜的原因。人们对现实失望或不满足时,往往就要乞求于宗教和艺术。真正的艺术,是一种泛宗教,音乐在这所有艺术中为最。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辈子写童话的安徒生,我就明白了他为什么在那个晚祷钟声响起的味罗纳城,即使万分痛苦,也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心中热切爱恋着的女人叶莲娜·格维琪奥莉。安徒生自己说:“只有在想象中,爱情才能永世长存,才能永远环绕着光辉灿烂的诗的光轮。”
真正的爱情,和真正的艺术一样,只生存在想象之中。
亨德尔和安徒生一样,也是终生未娶,独身一人。
月光只在他们和我们的梦中。
【1】作者回忆二十多年前住在破房子时的情景,这段记叙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_____。
【2】本文题为“感受月光”,根据文意,对“月光”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
B.日内瓦湖月夜湖水上月光的美妙的倒影
C.关于贝多芬为盲女即兴弹奏钢琴曲《月光》的美丽传说
D.可以温暖人心和唤起渴望、想象的艺术
【3】“与贝多芬这首《月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异曲同工”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是______。
【4】根据文中两首乐曲得名的传说和事实的对比,简要填写以下表格。
(1)关于贝多芬《月光》:
传说:贝多芬在月光下,为弹琴的盲女所感动而即兴弹奏的曲子,因此名为《月光》。
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亨德尔《愉快的铁匠》:
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出版亨德尔钢琴曲集的老板因怀念青春时光在乐曲前加上了这个名字。
【5】作者认为,美好的传说尽管是虚构的,可是人们还是宁可相信一个美丽却并不存在的幻影,原因是______。
【6】文中提到的安徒生是十九世纪______(国名)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作品《______》等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7】以下对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关于《月光》的美丽传说同真实情况的对比,表现生活中想象的魅力。
B.再以亨德尔的变奏曲《愉快的铁匠》的得名为例强调突出全文的主题。
C.最后联想到安徒生的经历和所说的话来进一步说明文学艺术中想象的重要意义。
D.从解说二十多年前住过的破房子让人怀念的原因,引出关于贝多芬为盲女即兴弹奏钢琴曲《月光》的美丽传说。
【8】根据文意,另举实例谈谈你对真实与想象同艺术的关系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讨论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永恒时,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从不变的角度表述“而又何羡乎”这个观点的。
(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8、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刘裕北伐时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气势。
(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正面描写了热烈而隆重的送别场景。
(3)韩愈《师说》中用一句“__________”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__________”的糊涂做法。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边塞诗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都运用了“旗帜”这一物象。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蜀道之险峻后,发出呼唤,劝行人不必前往蜀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的《离骚》表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执着的理想追求。诗中的“___________”一句,表明他愿意为践行古代圣贤所推崇的正道而献身;而“_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现了自己与各有所乐的众人不同的爱好与追求。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劝学》中表达同样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醒来,梦中仙境消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阿房宫赋》中描写宫中走廊萦绕曲折,屋檐突起犹如牙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⑵《氓》叙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游山西村》中描写村中庆典将近、乐声不断,反映村中民风淳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宫春怨》①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①, 朦胧树色隐昭阳②。
①西宫春怨:此用班婕妤故事,抒写失宠嫔妃之哀怨。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昭阳,即昭阳宫,汉成帝的居所。②昭阳:汉宫殿名,赵飞燕之妹昭仪所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既点明季节,又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这句使用了衬托的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衬托主人公的青春美丽。
B.第三句“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形象生动,令人怜惜。
C.第四句“隐”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树影挡住了昭阳宫。
D.这首诗对宫人的幽怨情态,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描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是什么?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筠州学记
(宋)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选自《唐宋文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矜高远而遗世用 矜:夸耀
B.有庠序养成之法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C.州之士以为病 病:弊端
D.以干世取禄而已 干:干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寤后之学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 而母立于兹
C.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 异乎三子者之撰
D.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 余既为此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的文章,常以平凡之事示深远之理。本文标题为“筠州学记”,作者却并未拘泥于对筠州学舍建立的记叙,而论及历史上对先王之道的继承与学习、汉代人的教化风俗之美等。
B.对于当世的读书人,作者赞赏他们能够钻研典籍、效法古人的行为,同时也指出他们虽然明晓先王之道,但是能够尊重而奉行的,却未必有那么多人。
C.文章将汉代的读书人与当今的读书人相比较,指出由于推选人才的方式不同,他们所专注的方面不同,前者专注于自我修养,而后者更专注于学习
D.作者认为董君仪、郑君蒨二君对于筠州的政事,是有追求的。庆历初年,筠州地理偏僻,未能应召建校,而在二十三年后董郑二君选地建学舍,并亲自讲解先王遗文,使学子们学得知识。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
(2)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15、《窦娥冤(节选)》结尾,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两桩是全局的高潮。假如你是导演,请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