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予更欲一觇北 觇:窥视 不复顾利害 利害:利害方面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料想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追购:悬赏捕捉
C.予除右丞相兼枢 密使 除:授予官职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D.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遽:立刻 殆例送死 殆:接近于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译文:能顺着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让它由着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
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译文: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心中的精气。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文:批驳歪理邪说,拒斥巧言献媚的坏人,不能算是拒绝劝谏。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卿(刺秦)作为策略,就开始加速祸患了。
3、对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久不见若影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子亦有不利焉
⑤夜缒而出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 ⑧人方为刀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⑤和⑥相同,⑦和⑧不同 D.⑤和⑥不同,⑦和⑧相同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本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C.及仇雠已灭 雠:与“仇”同义,仇人
D.举天下之豪杰 举:所有的
5、贾政等人在大观园游的第一处庭院“有凤来仪”是后来的什么地方?
A.怡红院
B.蘅芜院
C.缀锦阁
D.潇湘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一个是士大夫的文学传统,一个是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摘编自《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
材料二:
宋词是词艺术的发展高峰。《中国文学史》指出:“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同时,宋代唱词业十分发达,唱词表演和消费广泛存在于茶馆、酒肆、勾栏瓦肆等商业性场所,职业唱词人数众多,分布范围很户。
众所周知,宋代文人词的发展既是一个“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雅化”的过程。早期的文人词,如李白、白居易的词作,都自觉不自觉地用文人的话语来仿效民间的词调,在词中蕴含了文人的思想情趣。宋代文人更是常将诗的创作规范嫁接到词的创作之中,从而实现词的“诗化”。同时,又往往用作诗的话语体系来作词,从而实现词的“雅化”。不过,这些文人词一般并不适合民间演唱,尤其不适合商业演出。就美学产业而言,一首词在市场上要获得听众认可,必须反映主要目标受众——市民阶层的自身生活,体现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和审美追求。一般文人词由于不适合商业演出、不具商品属性,被排斥在美学产业之外,而不讲究措辞雅致和结构精妙,但贴近市民生活、俚俗风趣、追求柔美听觉效果的词作反而能够在市场上广泛流行。不过,并非所有宋代文人皆抛弃了词本身“俗”的底色,例如欧阳修、周邦彦等的一些词作。这些词作无论在创作时是否以商业演出为目的,从传播路径来看,演唱这些词主要是唱词业的商业行为,因而这些词具有了商品属性。
同时,宋代文人词之外还存在着众多民间词作。基于市场特质分析,宋代民间词主要用于唱词业的商业演出,是市场上的流行商品。
(摘编自尚光一《美学产业视域中的宋代文学审美俗趣》)
材料三: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加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传统的词学研究而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在诗、文、笔记等领域成果更多。
B.虽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是在宋词研究中应借助外部因素间接探索它。
C.外部研究和外缘研究侧重点不同,后者的研究意图是要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D.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也是一种批评。
【2】依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3】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对于宋词的探究,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肯定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B.材料一通过论述告诉读者,要了解宋词,走进宋词的世界,就要去做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的考据工作,阐明文学本质。
C.材料一论述了马里扬所著书籍的学术价值、出版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等,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D.材料三论述了词的发展,词最初是配乐的歌词,主要以娱乐为目的,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尊体之说。
【4】材料三对于“尊体”是如何论述的?请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尊体“两个层面”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3)开琼筵以坐花,________________。《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杜牧《阿房宫赋》中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在《逍遥游》中所阐释的真正的逍遥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
(6)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使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国家危在旦夕和自己人生坎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②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③《逍遥游》中,庄子以两个小事物举例说明“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刘义隆的典故,批判了南宋朝廷草率北伐的行为。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望见廉颇”“引车避匿”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山间早晚晴阴烟云变化之景。
(2)李商隐《锦瑟》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岁月的变化,表达对美好年华的思念。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万物和人生永恒的角度来宽解友人,表现了诗人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是“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
(6)据《论语》记载,孔子一生以“行道”为己任,具有自觉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连鲁国的守门人都感佩孔子身上那种“_____”的坚韧精神。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圆凿与方枘不相合,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秦国掠夺人民,挥霍无度。
(3)《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借助莺“争”燕“啄”的动作,描绘早春清丽景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连用五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后,得出的推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阐明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
(5)李白《蜀道难》中用自然景象中的“鸟”和“树”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悲凄胆寒氛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维《使至塞上》中巧借自然物象以自比,既勾勒出诗人的万里行程,又暗示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不属于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诗句一项是
A.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长卿
B.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张元干
C. 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万里香。——左河水
D.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
14、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
①元行冲,河南人。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②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著论以明之。
③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④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奏请行用魏征所注《类礼》,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将立学官。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检讨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书左丞相张说驳奏曰:“今行冲等解征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上然其奏,于是赐行冲等绢二百匹,留其书贮于内府,竟不得立于学官。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
⑤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并奏原之(______)
(2)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亦犹蓄聚以自资也( )
A.供给 B.资历 C.资费 D. 积蓄
(2)堪充旨味者多( )
A.心意 B.命令 C.美好 D.意义
【3】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B.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C.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D.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5】第①段画线句反映了仁杰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感动
B. 自傲
C. 庆幸
D. 欣慰
【6】第②、③段“编撰史书”和“察案”两件事分别反映了元行冲_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学生就要毕业了,教授在最后一节化学课做了水的三态这个实验。教授说:这是最简单的实验课,也是最深奥的实验课,水有三态,人生也有三态。水的状态是由水的温度决定的,人生的状态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当人生的温度是零度以下,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当人生的温度保持在零度到一百度,生活状态就处在常态,一掬常态的水,能奔流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当人生的温度保持在一百度以上;他就会变成水蒸气,成为云朵,飞起来,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
你对这则文字有何感悟?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