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江苏无锡高三(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纪年、月、日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C.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 D.在丁卯三月之望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既闻征所为,促召   今君处必争 B.征典书檄   从其尚

    C.太子蚤征言   以其尚 D.擢秘书丞   语终日

  • 3、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错误的一项:(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 4、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未之有也

    A.尧、舜帅天下以仁 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C.沛公安在 D.弟者,所以事长也。

  • 5、“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A.凤姐

    B.贾母

    C.探春

    D.黛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理性的,是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它将外在的、社会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的心理欲求,力求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压抑了个人的诉求。道家提出的“逍遥游”力求自然无为,追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消极避世性。

    儒家强调实践理性,提出以道德规范和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道家则强调“逍遥游”,提出精神自由,无拘无束,自然无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儒道两派在人生观上形成了约束和自由,理性和非理性的鲜明对比。然而,无论哪一方都存在片面性,都无法独立存在,这也就需要儒道互补。二者的互补是以实践理性为基础,从理性到超理性的一种自由的人生态度,同时这也是人生态度的最高境界。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的核心要求是“仁”,孔子给“仁”下了定义,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仁”的出现使得旧制度更具人性化和人道化,它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应该奋发图强,力求进步,事在人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强调以天下立心,积极进取。儒家将强烈的人的主体意识渗透到社会之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注重人为的高贵品格。

    道家追求“圣人不仁”,老子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提出“道法自然”。宇宙万物的生息运转只在一个自然之中,无须以“仁”强加作为,强调一切顺应自然,顺应“道”,超然物外。道家的“自然无为”观点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呈现,他将政治生活看作是“牢笼”,向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这是典型的道家文人的心态,通过恬静的生活来自娱,泰然处之。

    对理想人格的不同追求,使得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国士人的性格基础。儒家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主张要求个体的进步和完善,以此来担当起国家乃至社会的重任,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道家则反之,强调放弃社会责任,推崇“游”的人生态度,放弃功名、放弃利益、乃至放弃一切,只为追求人的理想而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格理想,一种“事在人为”,一种“无为而治”,彼此对立,又相互补充,给迷途中的人们提出了选择,指明了道路,像是一种力的平衡,使得中国士人出世和入世具有良好的平衡点。

    (取材于张子玉《儒道互补的由来及其社会意义》)

    材料二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也是儒道思想交替的历史,它体现在文学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同一个人的思想和著作中既有儒家的思想也包含道家的思想。《论语》强调的“立功,立德,立言”就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积极进取思想,然而孔子也提倡“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显然孔子的思想也不全是儒家,其中也包含着道家思想。这类文人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如李白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虽超然物外,不为名位所累,但也有报国的雄心,“愿斩单于头,长驱静铁关”便是最好的证明。同样,陶渊明的“隐”也是由于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他并不是真正的远离凡俗,否则也不会对世外桃源向往了。由此可知,在同一个人的思想和作品中,也兼融儒道,如果坚持一种思想便会走向极端,只有两者融而发展,才能达到完整的人格。

    在同一时代也出现了两种思想同时存在的现象。盛唐在经历了汉时儒学主导和魏晋玄学主导之后,出现了两家思想同时存在,没有哪一家占有绝对统治的现象。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盛,便开始对外征战来扩充疆土,这种趋势也让盛唐诗人们具有立功塞外,投笔从戎,吞并四海之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都体现了盛唐诗人们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思想,与儒家所倡导的忧国忧民,积极入世的思想相一致。盛唐时期还有另外一派的诗歌题材,即山水田园诗派。由于国力强盛,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便会转而追求精神生活。这些诗人纵情于山水之中,吟咏山水花鸟虫鱼,追求淡泊名利,驰骋自然的闲散超脱的心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种对自然静宁的追求就是道家天地与我合一思想的体现。由此,在盛唐便有了儒道思想的互补。也正是两种思想的同时存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使得诗歌的发展不至于太过单调枯燥。

    在我国文学的文论发展史上也出现了儒道思想互补的情况。我国文论围绕“言志”和“缘情”两方面发展,儒家主张的言志要求文学作品应有所寄托,道家主张的缘情要求文学作品的创作要依情而发。在文学作品中它们也分别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注重文章内容的实用,还是形式的华美,这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一直不断交替。魏晋以前评价作品都是以言志来衡量,孔子评价《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魏晋时期,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是道家重情的思想,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唐初,后来陈子昂主张汉魏风骨,一扫魏晋六朝重形式的浮靡文风。韩愈提出“文以载道”,显然是儒家言志的回归。到了宋朝,这种思想达到极致,二程甚至提出“作文害道”的思想。明清时期的评论家,又回归了老庄的赤子之心,重视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李贽的“童心说”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与老庄的赤子之心可谓如出一辙。

    (取材于朱哿的相关文章)

    1下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援木求鱼  踌躇满志  沂水弦(xuán)歌  讷()言敏行

    B.世外桃源  春秋笔法  见(xiàn)素抱朴 音声相和(

    C.截然不同  游刀有余  曲肱(hóng)而枕  仁者乐(yào)山

    D.攻成弗居  淋漓尽致  挟山超海(xiá)   靡()不有初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生态度方面,儒家重理性,道家强调逍遥游

    B.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强调事在人为

    C.道家追求“圣人不仁”,主张“道法自然”

    D.儒家消极避世,道家压抑个人诉求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既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有道家思想的存在。

    B.儒道思想的同时存在,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

    C.“言志”侧重形式的华美,“缘情”侧重内容的实用性。

    D.无论是文人,还是一个朝代的文学,抑或是文论的发展都存在儒道互补思想。

    4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对下列诗句体现的儒道思想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儒家

    B.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家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儒家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道家

    5综合两则材料,概括唐代出现儒道两种思想并存现象的原因。

    6《红楼梦》也渗透着儒道等思想,请分别写出一个具有儒家、道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并结合情节简要说明理由。

    (1)具有儒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

    (2)具有道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写无身体优势的蚯蚓,可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是因为用心专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螃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用心浮躁。

    (2)苏轼在《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突出吹箫之人技艺高超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的两句诗,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了两个比喻从正面论证坚持而不放弃的重要性,除“驽马”一喻外,另一比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即使是黄鹤和猿猱也难于通过蜀道的原因。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通过描写潭中小鱼的游动,从侧面表现了小石潭水澄澈透明的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如全选,则取前4题)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5)悠然心会,______________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 10、在括号里选出最恰当的选项

    (1)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写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句子是_____

    (2)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的句子是_____

    A.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B.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C.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D.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既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又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庄子《逍遥游》描写了大鹏高飞,后人从其中 ____________一句中提炼出成语“扶摇直上”;庄子认为山野中的雾气和空气中的尘埃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朝天子·咏喇叭》中,“__________”句,非常形象地预示了剥削将愈来愈重的发展趋势,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婪残忍本质,同时暗示明王朝将因此而灭亡的必然命运。

    (2)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4)《苏幕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拟人化手法,既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也显示出作者闲适心态和生活情趣。

    (5)在《师说》中,韩愈将讨论的焦点引到以“道”为师的态度上,并且发出强烈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张孝祥虽被贬岭南任职多年,但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表达了自己问心无愧的心理。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清和:农历四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概写杨村的好景致:走到石桥,看到桥的两头,溪的两岸,是村庄人家,炊烟袅袅,一派好景;和其他村子比起来(匹似诸村),一望平川,另是一种境界。

    B.第二三联从绘色的角度看,绿色的杨柳、葡萄架,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碧蓝的天空,色彩鲜明,构成一幅热烈美好充满野性的田园生活图景。

    C.第二三联从立意的角度看,田园美景如画,田园生活充满乐趣,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D.第二三联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对偶、叠词,整齐中充满节奏和韵律感,语言晓畅自然,充分传达出诗歌词句之美。

    2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苏洵的《六国论》,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   ③可谓智力孤危

    ④然后得一夕安寝   ⑤暴秦之欲无厌  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2对第二段文字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从历史上看,政治腐败是“因”, 割地赂秦是“果”。苏洵不从“果”入手,而从“因”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B.本文行文伊始就提出“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然后以论据论证论点。它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简捷明快。

    C.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直接提出来的,它的好处是顺应前文,连续自然,道理明晰,使人认识更深一层。

    D.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是在一问一答之中提出来的。这种提出方式便于思路自然顺畅地转折,也可引人思考,提请注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请以“坐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