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 蟹六跪而二螯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的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被追赠的人多为非正常死亡。
B.“六艺”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尚书》。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变徵、羽五个音级。
3、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宝玉所佩戴的玉上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湘云说这八字与宝钗的项圈上的八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配成一对。
B.贾母叫贾政、宝玉等人来猜灯谜,宝玉见贾政在此不敢长谈阔论,只唯唯而已。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泰然自若。黛玉本性娇懒,不肯多话。
C.中秋佳节,甄士隐闻贾雨村欲进京求取功名,但行囊路费一概无措,便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士隐本想写两封荐书并于黄道之期送他上京,但雨村当夜便上京了。
D.贾宝玉在沁芳闸边桃树下读《会真记》,见桃花落得满地,便将它们兜到了池边,抖在池内,正巧遇到黛玉。黛玉将宝玉带到花冢,这是本书第一次提及黛玉的花冢。
4、以下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侧身西望长咨嗟。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我赞许他能够行走在古人的道路上,就写下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C.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猪狗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检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存典籍中,“村”字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共两次。东晋的文献中,“村”字也时有出现,如法显的《佛国记》载:“从此西南行一由延,到那罗聚落,是舍利弗本生村。”葛洪的《抱朴子》卷五《茅君》载:“此村中诸已死者,谁可起之?”文人诗歌中也有一些,如陶渊明的“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等。诸如此类,既不太多,也不罕见,这是“村”字开始出现时的状态。
关于以“村”作为乡野聚落名称的起源,很多学者作了相关考证。如日本的宫崎市定认为,“村”字由“邨”演变而成,后世所谓的“村”与屯田产生有关。宫川尚志进一步指出:“村起源于汉代的乡聚,也有的是在魏晋时期战乱破坏的县城废墟上形成的。这些自然聚落的形成起初只是出于军事防卫的目的。”两位学者都将“村”的起源归结于军事原因。从魏晋时一部分村落的形成来看,确实如此。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实力雄厚的乡里大族多率领百姓逃亡山野之间,修筑坞壁以求自保,有时也称“坞”“壁”“垒”“坞堡”“壁垒”等。由于“坞壁”在选址时,就将耕作生产的因素考虑进来了,所以即使与外界隔绝,民众也可以自给自足。这可见其军事防御性特征。《魏书·尔朱荣传》载“贼锋已过汲郡,所在村坞悉被残略。”《晋书·李特传》载:“是时蜀人危惧,并结村堡。”根据这些史料的前后文可知,当“村”与“坞”“堡”连用时,一般都处于战事之中。而战乱消除之后,坞堡建筑以及周围的耕作场地并未遭废弃,而是继续被用来居住和生产生活,变成了普通的乡野聚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村”被广泛应用于乡野聚落的命名,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世家大族向乡野蔓延,出现了许多新的聚落;二是新出现的汉字“村”字逐渐普及。新兴的事物需要一个新的名称,于是原本与军事相关的“村”字就被用来命名新起的聚落,并对传统的聚落产生了影响。《颜氏家训·勉学》记载了某处由“聚”变成“村”的故事。尽管《颜氏家训》中记载的事例发生在北朝,但是以“村”命名聚落的习气并不局限于某个区域,而是具有全国性的意义。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在这一时期的相关文献中出现了许多确切的以“村”命名的村落。而且此时的某些村落已经以某一姓氏为主了,这或许可以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地方豪强为首结聚的聚落,在这一动乱时期,仍然有着顽强的态势,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了长足的发展。
正是如此,朝廷或者地方政府不得不开始承认自然形成的村落形态,并在某些情况下设立一个带有一定自治职能的行政管理架构,与郡县相协调。很多基层的事务,都表明是以“村”为单位进行的,具体体现在税收、行政管理、社会事务、村成为分封单位四个方面。当然,这四点还很难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村”已经被纳入正式的行政单位,并具有完备的行政功能与作用,但至少可以表明,“村”已经成为当时朝廷和地方政府对于民间聚落的习惯性称呼,并进入了国家管理的视野。正是这一时期以“村”命名乡野聚落风气的盛行与普及,所以到唐代的时候,它才最终成为国家管理体系中被正式规定的基层行政单位。
(摘编自吴灿《魏晋南北朝的“村”与乡野聚落》《光明日报》2019年03月27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宫崎市定和宫川尚志两位学者的相关考证说明“村”的起源与军事密切相关。
B.村坞、村堡因战乱结盟而成,出于安保需要,通常与外界隔绝,自给自足。
C.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村”字逐渐普及,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乡野聚落的命名。
D.“村”具有完备的行政功能与作用,政府不得不开始承认自然形成的村落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村与乡野聚落的关系为基础,论证了“村”的发展历程。
B.通过大量引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记载“村”的史料,文章逐步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村落的出现与军事战乱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村落起源与军事防御的密切关系。
D.文章以村落逐步具有一定的自治职能为据,分析了村成为基层行政单位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字最早两次出现于《三国志》,这至少说明在陈寿生活的西晋时期,“村”字已经开始被使用。
B.用“村”命名乡野聚落的方式被广泛运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村落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C.村落以某一姓氏为主,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血缘和地缘为核心的宗族观念与乡里观念。
D.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国家管理的视野的“村”,到唐朝才成为国家管理体系中正式的基层行政单位。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人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深秋山水景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为子贡解释“恕”的意义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认为《离骚》虽然内容细小但旨趣极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内容却很深远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认为江东英才良多,可助项羽东山再起,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疫情来临时,面对生与死,数十万“白衣战士”挺身而出,逆行而战,令人敬佩。他们的选择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所说的: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 ,当“_________, 。”
(2)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面对深邃的蓝天,连续发出了“ ________, ?”两个疑问,引发了对宇宙的思考。
(3)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苏轼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江水的汹涌。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鸟和鱼的状态的描述,写出了洞庭湖春天的景色之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写出阿房宫建筑群的走向,一方面突出其规模的宏大无比。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以“________”一句表现出宋武帝北伐时的声势,再以“________”一句描述宋文帝草率出师的狼狈之相,前后可谓对照鲜明。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__,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3)________,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4)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____,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7)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_________,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8)惊风乱飐芙蓉水,________。(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9)今逢四海为家日,________。(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10)_________,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1)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12)槲叶落山路,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12、(1)《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2)《逍遥游》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3)《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5)《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蜀府将
唐•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14、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列小题 。
张安世传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泰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①,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黑色粗布的丝织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沐”,休息沐浴,古人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后指政府官员的例行休假。
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去世也可以叫“薨”。
C.顿首,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顿首于稽首空首不同,一般来说,稽首是臣拜君,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或下对上的敬拜。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爸爸妈妈带着年幼的女儿去迪士尼感受童话世界,出于好奇专程绑了一个摄像机在宝贝的婴儿车上。游玩结束到家后他们回看录像时却发现,摄像机拍下的画面里,没有他们看到的那些可爱的动物朋友、美丽的公主、梦幻的旋转木马,有的只是杂乱的人腿和突然闯进镜头被放大的各式各样的脸。爸爸妈妈这才明白,大人眼里的世界和孩子眼里是不一样的。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呢?请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