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自余为僇人”——僇人”同“戮人”,指受过刑辱的人,罪人。
B.“壬戌之秋”——“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
C.“项羽季父也”——“季父”指伯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季(伯)、仲、叔。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儿童长到 15岁的年龄要束发为髻,称为“束发”。
2、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岂不痛哉 ②死生亦大矣 ③遂见用于小邑
④则与斗卮酒 ⑤将有事于西畴 ⑥复驾言兮焉求
A.①感叹句 ②感叹句 ③被动句
④陈述句 ⑤状语后置句 ⑥主谓倒装句
B.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陈述句
④省略句 ⑤状语后置句 ⑥宾语前置句
C.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被动句
④省略句 ⑤状语后置句 ⑥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 ②反问句 ③陈述句
④省略句 ⑤宾语前置句 ⑥主谓倒装句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
B.不能容于远近
C.敢以烦执事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下列名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C.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D.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民族危难之际,主人公郭将军和他的战友们为保卫祖国,和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回肠荡气的动人战歌,像这样的小说永远不会过时。
②为了活跃学习气氛,同学们自编自演了课本剧《装在套子里的人》,同学们将小说中的人物演得绘声绘色,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③随着体育消费成为新的消费潮流之一,体育产业也开始风起云涌;据专家预测,在体育产业中占比最大的体育运动产品未来五年将强劲增长26%至42%。
④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10月1日晚间发生一起空前绝后的枪击案,事件造成59死527伤,64岁的枪手史蒂芬在警察进入他酒店房间之前开枪自杀。
⑤看到同桌在这次月考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不仅不赞一词,还造谣说同桌考试作弊,这是典型的嫉妒心作怪,这样下去很不利于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⑥国庆期间,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的“七一农业生态园”正式开园,看到如织的游人,十九大代表、七一村党委书记何德兴高兴得合不拢嘴。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⑤⑥ D. ③④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C.“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D.“国学”的“国”可指“国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的概念,最后明确了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以日本“国学”为例,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先提出何为中国“国学”之“本”的问题,再采用递进结构进行分析,层层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B.从时间上看,“国家”在阶级社会才产生,因此“国学”也应该诞生于有阶级之后。
C.“国学”与“国家”的自然环境、国民性格密切相关,后者决定着前者的内容。
D.我国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引用古代圣人从师学习的经历,阐明老师和弟子的区别在于“_______ ,_______ ”。
(2)杜牧《阿房宫赋》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把桥比喻为横卧河面上的长龙,使静态的桥有了动态之美。
(3)庄子《逍遥游》中,强调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
(2)《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的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观在《鹊桥仙》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爱情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最能反映自己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表达自己年轻时报国从军的夙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博学之,_______,慎思之,_________,笃行之。(《中庸》节选)
(2)物格而后知至,_______,意诚而后心正,_________,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节选)
(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________,乱红飞过秋千去。”“__________,________。”有我之境也。
(4)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国维《人间词话》)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将军列传》)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不如子房。 (《高祖本纪》)
(3)太史公曰:《诗》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世家》)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服度则六亲固。(《管仲列传》)
(5)__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进行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诚。
(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只要自己主观努力了,即使最终未能达到目标也可以没有遗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而北望故都,又“________________”,视线常被遮断。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
注释: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指崔希逸。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B.颈联采用白描手法,前句说出击,后句说防御,暗示唐军作战英勇,进军神速。
C.尾联写出朝廷要把镶玉的宝剑等珍贵器物,赐给得胜的边帅,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D.本诗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描写唐军的军事部署,是虚写。
【2】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指男子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中书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B.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C.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D.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2)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领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拦,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