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活用形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D.驼业种树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度,用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秀才”,原指优秀之才,始见于《管子·小匡》;汉时与孝廉并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唐宋间凡应科举者皆称秀才;后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
C.“先妣”,过世的母亲。古时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妣”,称已去世的父亲为“考”。成语“如丧考妣”中“考妣”就是此意。
D.“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以指代成童,可以学习各种技艺了。“束发”与“及笄”都指15岁。
3、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
B.懦者必说于色矣 而世不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C.灾未有巨于此矣 此子房教之也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何为久读此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B.假與马者,非利足也(借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察)
C.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D.噫吁嚱,危乎高哉(高) 人之相与(交好)
5、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慎而无礼则葸 葸:畏惧
B.不贰过 贰:重复
C.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偷:偷盗
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敬爱兄长
6、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各题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赏析第⑤段中划线句,指出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对文中①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喜欢诗仙李白的诗句是因为该诗句能引起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共鸣。
B.揭示了作者内心孤独的心理感受。
C.揭示了游子思家的心理感受。
D.文中引用李白的诗句为下文做铺垫。
【4】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并举出相应的事例。
【5】下列对本文的文体判断最恰当的一项:
A.说明文 B.散文 C.议论文 D.小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深》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欧阳修“醉翁”之号的由来是因为自己“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秋日色彩变化,南昌山水之美描绘出来。
(2)庄子《逍遥游》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空颜色成因进行探寻并发出疑问。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通过“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同舍生和自己在衣着方面的差别,表现了自己求学时的艰苦。
9、名句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表现李白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在《御街行》一诗中有此三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李清照在《一剪梅》中与之相似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宋荣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世人毁誉的牵制,有较高的境界。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正确填写下列名句
① 师者,________________ 。 ② _____________ ,官盛则近谀。
③ 闻道有先后,________ 。 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 。
⑤ _________ ,善假于物也。 ⑥ 顺风而呼,_________ ,__________。
13、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D.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2】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劭字仲远。少笃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孝康,辟车骑将军何苗掾。中平二年,汉阳韩遂与羌胡为寇,东侵三辅。时遣车骑将军皇甫嵩西讨之。嵩请发乌桓三千人。大将军韩卓议曰:“邹靖居近边塞,究其态诈。若令靖募鲜卑轻骑五千,必有破敌之效。”劭驳之曰:“臣愚以为可募陇西羌胡中善不叛者,简直精勇,多其牢赏。太守李参沉静有谋,必能奖厉得其死力。当思渐消之略,不可仓卒望也。”"韩卓复与劭相难反复,于是诏百官大会朝堂,皆从劭议。
三年,举高第,再迁,六年,拜太山太守。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众入郡界。劭纠率文武连与贼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生口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贼皆退却,郡内以安。初,安帝时河间人尹次、颍川人史玉皆坐杀人当死,次兄初及玉母并诣官曹求代其命,因缢而物故。尚书陈忠欲以罪疑从轻,议活次、玉。劭后追驳之,据正典刑。其议曰:“若德不副位,能不称官,赏不酬功,刑不应罪,不祥莫大焉。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百王之定制,有法之成科。”劭凡又删定律令为《汉仪》,建安元年乃奏之,曰: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利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
二年,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初,父奉为司隶时,并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时。后卒于邺。
(选自《后汉书·应劭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
B.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
C.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
D.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孝康:汉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B.三辅:指治理京城地区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后泛称京城附近地区。
C.高第:文中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最后一级中央政府组织的廷试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D.《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劭富有作战才能。三十万黄巾军攻入郡界时,他率领文武官员连续与黄市军作战,取得了丰硕的战果,保全了郡内,使郡内得到安宁。
B.应劭敢于坚持原则。尹次、史玉因杀人应当被处死,尚书陈忠包庇尹次、史玉,想要免除他们的死罪。而应劭坚决不同意。
C.应劭尽力建章立制。朝廷刚迁都到许昌时,不但旧典章全没有了,典籍记载也保存得很少,当时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大多是应劭建立的。
D.应劭具有文学才能。他年少时就博学多闻,后来撰写了许多的典籍,虽然其文不够典雅,但赢得了当时人的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以为可募陇西羌胡中善不叛者,简直精勇,多其牢赏。
(2)若德不副位,能不称官,赏不酬功,刑不应罪,不祥莫大焉。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太湖马拉松比赛中,主办方安排志愿者进入赛道,向正在冲刺的运动员何引丽递国旗。何引丽接住了国旗,却打乱了步伐节奏,跑了几步后,国旗掉在地上。最终,她以5秒之差屈居亚军。
赛后,马拉松运动员魏静称,何引丽丢国旗是把成绩看得比国旗更重要。何引丽解释,当时胳膊跑僵了,没拿稳国旗。主办方回应,让选手披国旗冲过终点是赛事的预定环节,但没想到造成了这样的意外。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何引丽、魏静、主办方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兴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