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不都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 固知一死生为處诞
B.又欲肆其西封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正襟危坐而问客日 函封之
D.拔剑撞而破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 ②遂而鸡豚 ③端章甫 ④孰能为之大
⑤风乎舞雩 ⑥前辟四窗 ⑦乳二世 ⑧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 ①②④/③⑤⑦/⑥⑧ B. ①②/③⑤⑦/④/⑥⑧
C. 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D. 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3、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自我祖尔,三岁食贫 B.土也罔极,二三其德
C.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丈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据知,“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随后的荀子解决的。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因此,“为己”与“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摘编自陈祖武《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对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非常重要。
B.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在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主张之中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
C.毋庸置疑,先秦时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D.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中华文化中“为己”和“利己”的区别展开论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大量引用典籍中的经典论述,证明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
C.文章通过举例分析,对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的论断进行有力批驳。
D.文章在前面层层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重要论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经》《礼记》《尚书》的相关论述说明文化典籍对人与人关系问题都有论述。
B.中华文化中所说的“人”,都主要指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很少指单个人。
C.“今之学者为人”中的“为人”的含意与成语“舍己为人”的“为人”的含意相同。
D.有些西方学者因为没能准确理解“为己”的含义。产生了对中华文化的错误认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作者之所以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描写六国诸侯的祖辈、父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这篇短文中描写了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之句;李白在《蜀道难》中也用了这种写法叙说由秦入蜀难行,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
9、名篇名句默写。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和淳朴民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巧妙设喻类比来说明君子实现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方法。
(3)苏轼在《赤壁赋》中,客人先为生命个体感到渺小而感伤,接着又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手法、意境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与感谢,与友人共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在《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而在《赤壁赋》中苏轼化用此典,用“_____________”来表现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自由漂流的状态。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抒发诗人坚持理想,纵然万死也不后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通过动作摹写人行蜀道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的《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2)_________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蜀道难》)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4)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5)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 。(《锦瑟》)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①,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③。茂陵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⑤。
【注】①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②“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③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④茂陵:汉武帝陵墓。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⑤逝川:比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往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魂销”即“销魂”,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
B.颔联上句借“雁”“胡天”“月”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在绝塞牧羊的单调、孤寂生活。
D.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慨叹。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石屋记
明·姚奎
泰山东数里许有石屋,世传碧霞元君炼真之所。予公暇欲往观焉,从者曰:“径隘,不可輿。”乃易服帽報,以表带结腰,短策芒鞋。命道士刘教弘为前导,行三四里,无复蹊径,披蒙茸,攀巉岩,伛偻而上。愈进愈险,下瞰巅崖,惊汗法背。又三里,盘旋转冈,而石屋在望矣。
有羽士四人癯然,而迓予青松绝壑间,前牵后拥,乃获济焉。瞠目纵眺,上有削铁奇峰千朵,前有夷地可半亩。入其中,窈然而深,朗然而虚明。石窦涓涓,凝结玉柱,大十围,高丈余,晶莹可鉴。崖有元军手印,玉指宛然。后有石床,则元军偃息处。左偏一窍,透绝顶。顶有石楼,可坐三四人。冰滑不能升跻,攀数磴而下。力疲卧石床,毛骨洒洒。旁有圣水池,清冽而甘,不盈不涸。下有石,曰牛心,甚奇怪。又下有洗鹤湾,深不可测,一鹤鸣于上,似与人声相应和。实真仙境,与尘寰迥绝。
人之游泰山者,每以道左日穷为画,于斯罕到,孰知石屋之多奇乃尔哉!石屋于予,惜乎遇之晚也。嗟夫,世之豪杰固有终身未之遇者,遇矣而晚,奚病焉!
【1】文章第一段写到了攀登山路的艰难,其作用是___________。
【2】下列不能体现文中“实真仙境”一项是
A.前牵后拥,乃获济焉。
B.窈然而深,朗然而虚明。
C.下有石,曰牛心。
D.一鹤鸣于上,似与人声相应和。
【3】文章多用整散结合的语言形式,请对此进行鉴赏。
【4】文章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梁启超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习近平
在刚刚过去的3个月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令人猝不及防,牵动着每个人的心。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人失去了生命,有人送别了亲人,有人承受着孤独,有人承担着风险……同时,企业停产,商场歇业!在这次疫情中,武汉人民更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假设你是复兴中学的学生李华,请你结合材料,给武汉人民写一封信,体现你对新冠病毒的思考,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