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怯弱(qiè) 纨绔(kù) 戏谑(xuè) 敛声屏气(bǐng)
B. 拓片(tà) 琴弦(xuán) 鸡豚(tún) 锲而不舍(qì)
C. 庠序(xiáng) 孝悌(dì) 青冢(zhǒng) 韬光养晦(huì)
D. 吮血(yǔn) 省识(shěng) 迁谪(zhé) 饿莩遍野(fú)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关于枫桥,我不但读过张继的诗,还看过好些刺绣和绘画的《枫桥夜泊图》。我想象______________;我想象_________________;更想象着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在月落乌啼的寒夜,霜风如削,江上闪烁着星星的渔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都似曾相识,自己且俨然是客舟中独对孤灯、辗转不寐的旅人。
①寒山寺的梵宇,矗立在丛树之间,钟楼高耸天际
②那枫桥高耸的弓影,流水潺潺,有一二客船在桥畔停泊
③钟声如缕,悠然从水上飘来,会叩醒舟人的客梦,唤起他在人生旅途上的漂泊的悲哀
④那云水苍茫、烟波浩渺的秋江,沿江的红树沉醉在夕阳影里
A.①④②③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______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A.因为 倘使
B.虽然 倘使
C.不但 即使
D.虽然 即使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B.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C.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D. 伏惟: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话的习惯用语
5、下列表述中国文化的各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天祥是宋代状元,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节,溶进了民族的文化基因。
B. 魏徵的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是用来劝谏唐太宗的,作为诤臣他善于劝谏,李世民与魏徵也成为良好君臣关系的典范。
C. 五代时期政治混乱,欧阳修编著的《新五代史》,探寻“盛衰之理”,希望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五代惨痛历史的覆辙。
D. 司马迁认为“离骚”,即离忧之意,屈原遭遇忧愁悲愤投江,在黑暗与污浊中追求自身高洁,这份人生追求值得后世永远礼赞。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夏商周时期,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的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他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②其实,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术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可以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③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学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方面,儒家学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夏商周时期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儒学又最希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
④因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根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1】下列对文章①——③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汉代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有渊源,诸子百家的主张可能出自王官之学。
B.近代以来,对“诸子出于王官”持怀疑态度的学者提出了诸子之学产生于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新看法。
C.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所著的具有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务实的政治功利追求的代表著作都属儒家子学。
D.相对于诸子百家,儒学能够取得最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既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重视思想的创新与建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对“诸子出于王官”和“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辨析,为下文对儒学的论述提供了支撑。
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简单地倾向于诸子出于王官或不出于王官,而是提出了自己认为更合理的看法。
C.文章在第③段以儒学为例,证明了诸子百家之学的完整性取决于其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其他诸子之学真正结合的程度。
D.文章对儒学的阐述从历史传承和现实关怀两个方面展开,表明儒家的“经”与“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二者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诸子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诸子出于王官”说,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C.儒学在发展中致力于文化传承和积累自己的思想资源,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重要原因。
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成了完整的儒学。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比中有兴,诉说了女主人公无尽的忧愁与痛楚。
(2)《劝学》中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四组比喻,反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其终年漂泊,孤病无依的晚年生活加以概括。
(4)韩愈在《师说》中认为,择师学习不应受身份贵贱、年龄大小的束缚,而应注重“道”的学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确立了“择师”的标准。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词人以酒祭月,寄托思绪,与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自斟自饮,借酒消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下列对此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小令通过描写烟水、晴岚、人家、画檐、芰荷、沙鸥、香风、珠帘这些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意象,再现了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
B. “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
C.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淡”字表面上是指江南秋天景色的悠闲、恬淡;而实际上是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的反映。
D. 作者的情感含而不露,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
【2】试简要分析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出理延绥仓储,有能声。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内地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别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本府军饷,遂放遣守者八百人。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景泰中,超迁湖广右布政使。诸司供给,率取之民。恭与僚佐约,悉罢之。公安、监利流民擅相杀。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遣归,众遂定。寻迁江西左布政使。司有广济库,官吏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定均徭法,酌轻重,十年一役,遂为定例。
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法,恭劾之,削其护卫,王稍戢。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松诸府。按部,进耆老言利病,为兴革。与都督徐恭浚仪真漕河,又浚常、镇河,避江险。已,大治吴淞江。起昆山夏界口,至上海白鹤江,又自白鹤江至嘉定卞家渡,迄庄家泾,凡浚万四千二百余丈。又浚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诸水。民赖其利,目曹家港为“都堂浦”。初,周忱奏定耗羡则例,李秉改定以赋之轻重递盈缩。其例甚平,而难于稽算,吏不胜烦扰。恭乃罢去,悉如忱旧。
吏部缺右侍郎,李贤、王翱举恭。遂召用。置劝惩簿,有闻皆识之。翱甚倚恭,转左,父忧起复。宪宗即位,乞致仕。不允。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越五月,母丧归。服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职者数人。十一年春,命参赞机务。居三年,致仕。又二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敏。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蘷/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
B.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蘷/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
C.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蘷/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
D.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蘷/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帝王纪年,如“正统元年”“景秦中”“天顺二年”等。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
B.杨震,为官清廉,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拒绝深夜送金者,这里所说的“四知”的深层含义就是要求人能诚意慎独。
C.古时,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但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规定。例如,就官职而言,秦汉以前尊左,而明代尊右。
D.服,丧服,以生者和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分五种,叫做五服,包括大功、小功等。后来用是否出五服表家族关系的远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恭基管理有方,深得百姓爱戴,在莱州担任知府期间,将送给辽东的布匹按需预留,其他充作本府军饷。朝廷征调服劳役的人时,又能视情况为百姓争取权益。
B.崔恭为官正直,不包庇不惧弹,在江西任职时,面对官吏贪污,他据实上报于巡抚,使掌管看守的人都受到了惩罚。后来面对宁王不守法,他也出面弹劾。
C.崔恭进行革兴,重视水利治理。他巡视辖地,请年长有德者议论政治的利弊,进行革兴。与都督徐恭疏通常、镇等河流,免了险情的发生,使百姓获利。
D.崔恭深得器重,死后谥为庄敏。宪宗即位时,他请求退休未被允许。两次丁忧,都是服丧期未满就被召回京起用。又被任命参赞机务,死后被追太子少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遣归,众遂定。
(2)置劝惩簿,有闻皆识之。翱甚倚恭,转左。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轻灵的一声问候是一种简单,默默的伸手相牵也是一种简单;转身的一回眸是一种简单,温馨的一句话也是一种简单;温馨如故的家是一种简单,默默无语的凝望也会是一种简单。思想简单,儿童就欢乐多多;欲求简单,老人就快乐多多;处世简单,生活就幸福多多。铸就成功的本源是追求和找到事物的本真,深刻思想的本质是从复杂回归到简单。爱因斯坦研究了十年相对论,最终只是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了深奧的理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