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辽宁锦州2025届高一语文下册一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邻国之民不少(更)   积土成山,风雨兴(兼词,在这里)

    B. 填然之(动词,击鼓)   非能也(用做动词,游水)

    C. 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赢粮而从(通“影”)

    D. 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    取汉中(向南,动词)

  • 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以音乐为主题,开创了新音乐体验方式和新文化商业模式。在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今天,其意义不可理喻

    B. 7月31日,第14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闭幕。大赛期间,相关部门各行其是,尽职尽责,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C. 乔布斯逝世后,不少苹果迷发帖表达哀思,其中一位说了句石破天惊的话:“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成就了乔布斯。”

    D. 今年,泰国发生了半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灾。针对这一灾情,我国政府迅速作出应对,发布紧急公告,强调要对泰国鼎力相助,提供资金和物流方面的支持。

  • 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陶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好为人师,甘做人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B. 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C. 艺术创作往往需经模仿,但如果一直只在别人的作品后面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就难成大家。

    D. 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 5、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那两位记者都说:“今天方博士舟车劳顿,我们明天早晨定会驾临府上聆教。”便转身向方老先生恭维,陪着一路出车站。(《围城》二)

    B.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C.萧云仙道:“小弟新到贵处,仰慕贤人君子。前日奉读老先生怀古佳作,所以特来拜谒。”(《儒林外史》第四十回)

    D.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承谬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过这边书院中来。(《红楼梦》第一回)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早年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针对中国乡村结构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在其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差序格局具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双重属性:前者以克己主义为内核,表达儒家道德理想;后者以自我主义为内核,践行在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克己主义的道德理想和自我主义的道德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

    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旨趣,与其说是刻画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毋宁在于以现代西方为他者,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呈现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深刻紧张。费孝通理性意识到,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世界大势决定了中国再也不可能独立于现代化洪流之外,然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既不是西方社会制度的直接转渡,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已。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决定了社会变迁决非一个彻底告别传统、辞旧迎新的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过程,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角力和冲突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在相容相克中蕴育出深刻的张力,这种张力决定了中国社会转型既不可能通过移植西方社会制度来完成,也不可能内生出独立的动力机制。

    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怎样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接榫之处和契洽之点,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意识,费孝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既没有沦为激进主义,也没有滑向保守主义,而是在探究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中表达他对充满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切忧思。

    近代以来,无论是戊戌年间的维新主义者,抑或五四时代的自由主义者,均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视为“现代化”的最大敌人。在思想上选择了“往而不返”的激进倾向,且一波比一波更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即只有破除一分“传统”,才能获得一分“现代化”。在百余年的反传统和现代化过程中,大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遭到工具理性的解构,而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在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机制中被不断地再生产。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深深地嵌入到中国现代性之中。并成为中国现代性的萌发、生成和扩展的资源、规则和逻辑。大传统与小传统间张力的消弭,在为现代性的生成和扩展开拓空间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刺激了社会成员的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的扩张。个体道德性处于快速衰退的态势,社会秩序也遭遇极大的危机。

    目睹这一情势。“志在富民”的费孝通到了晚年,谈的最多的不再是“富民”问题,而是“富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在他看来,前者是“生态”问题,而后者则是“心态”问题。说到底,“心态”问题是人与人之间道义关系的问题,是利害关系失去道德约束而衍生出来的问题。费孝通认为,道义秩序的重建和“心态”问题的解决只能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这一认识,既来自费孝通对西方文明弊病的深刻洞察,也源于他近一个世纪的现代性体验。费孝通晚年力倡文化自觉,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而不是走向西化或复旧。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正是其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二重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中国乡村以每个家庭为中心,依其势力划出大小不同的圈子。

    B.差序格局能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有助于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

    C.儒家道德理想和日常道德实践蕴育而生的张力,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D.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百余年来的不均衡发展,给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紧扣题意,首先诠释差序格局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双重属性的具体内涵。

    B.第二段立足世界大势和中国文化特性,指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C.第四段以差序格局被解构为依据,批判近现代激进倾向,体现以史为鉴的思想。

    D.末段从费孝通角度指出,要解决“心态”问题,应将儒家文化作为唯一精神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概念可用于研究中国乡村结构,也可用于分析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B.中国现代转型难以找到传统与现化的接榫之处,是因为其过程曲折艰巨和复杂。

    C.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扩张的积极意义,在于实现了“富民”目标。

    D.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与自身现化性体验有关,《乡土中国》是他力倡文化自觉的体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名句名篇默写

    ①《诗经•卫风•氓》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③《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曹操《短歌行》借用《诗经》表达对人才思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曹操在《观沧海》(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王国维的话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注]①前期:以前的期约。②狎兴:洒脱游乐的兴致。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由秋日的长安古道起笔,产生一种沧桑之感,为全词蒙上了一层愁绪。

    B.“夕阳鸟外”至“目断四天垂”三句,绘出一幅空阔寥落的茫茫秋野图。

    C.“不似少年时”,写出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眼下的失意。

    D.上阕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下阕则以“归云”为喻,写自己的洒脱和自由。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崔郾传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

    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谥曰德。

    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崔郾传》,有删改)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C.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D. 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时,每次选拔官吏,都亲自把握考查标准,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时,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 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 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 崔郾居室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漏雨,廊屋的宽度不足一步,到了下雨天,客人们只能打着伞穿着木屐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父母都是外交官,家庭条件优越,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此言一出,引发不少民众发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慨。

    ②杰克是个嗜酒如命的人,后因杀人罪而被判终身监禁。他的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大儿子与老爸一样有很重的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日前因杀人罪而坐监。小儿子却担任一家大企业的分公司经理,有美满的家庭,既不喝酒也不吸毒。当人们问起其中的原因时,两人的答案竟然是相同的:“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③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王宝池《劝学》)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综合几则材料的含意,就“家庭条件与贵子”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角度,但不能超出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月考试卷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