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广东惠州2025届高三语文上册三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均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壬戌秋 ② 不知东方既白

    B. ①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② 日与徒上高山

    C. ① 不拘时 ②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D. ① 愚人之所以为愚   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涉及到作风混乱、学术不端、偷税漏税、违反法规、触犯公序良俗底线等不良事件,这些负面影响将其过往长期塑造的正向人设毁之几乎殆尽。

    B.如果年轻人只是围绕圈层作为一个立足点,并积极向外延伸和发展,实现个体兴趣的放大化,将自己的圈层与社会相连,那会是另一番现实的景象。

    C.随着信息社会中海量信息的涌入,使得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呈几何倍速增长,而人的注意力却是有限的以此无法掌握所有信息。

    D.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方面的关键词、以往浏览的相关数据以及学历、职业、爱好等特征信息,进行汇集、整理、跟踪和分析,了解和掌握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潜在需求。

  • 3、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笔者也在这里发表一些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高见。

    B.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的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C. 文学社的成立得到了专家的鼎力支持,王蒙、贾平凹等知名作家忝列其间。

    D. 得知贵公司明天举行开业庆典,本人届时将拨冗出席。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声呜呜然 ②可怪也欤

    B. ①水为之而寒水 ②其身也,则耻师焉

    C. ①惑不从师 ②侣鱼虾友麋鹿

    D. ①蚓无爪牙利 ②凌万顷茫然

     

  •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B.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等……,成为内心的永恒。

    C.家园——这个饱含深情的温暖词汇,其基础全在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D.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就是说,伐木要择时,不能滥砍、滥伐。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1】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B.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C.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

    【2】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

    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注重用形象说理。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两句以“木”“金”作比,论证了学习在成长中的重要性;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两句用“飞虫”“米粒”为喻,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2)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两句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愁思具体化;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___________”两句借“江晚山深”的苍茫暮色,表达沉郁孤苦的一怀愁绪。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雨巷》戴望舒

    (4)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徐志摩

     

  • 9、(1)《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曾经的强盛局面和英雄气概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按要求填空。

    (1)我有嘉宾,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感叹人如小虫般生命短促、如米粒般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 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 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潼关楼

    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①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本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曰“韩子”,顾谓左右曰:“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请为二三日惭之。”出谓诸发曰:“大王有命,客冠则以礼见,不冠则否。”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不得冀、兖之州,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今大国其命冠则见以礼,不冠则否。假令大国之使,时过弊邑,弊邑之君亦有命矣。曰:‘客必剪发文身,然后见之。’于大国何如?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梁王闻之,被衣出以见诸发。令逐韩子。《诗》曰:“维君子使,媚于天子。”若此之谓也。

    注释:①诸发:战国时越国的大夫。②天子之封:天子所分封的土地。③海垂之际:接近海边的地区。④以像龙子者:用来模仿龙王的子孙。⑤避水神:使水神逃避。⑥维君子使,媚于天子:君子出使,会受到天子的宠爱。

    1“维君子使,媚于天子”一句引自《诗经﹒大雅﹒卷阿》。《诗》中的风、雅、颂是按(   )来划分的。

    A.不同的地域 B.不同的时期 C.音乐的性质 D.篇幅的长短

    2解释下列加点词。

    有以一枝梅 ______ ②以列国之君 ______

    ③客则以礼见______   ④愿冠以见 ______

    3“梁王闻之,被衣出以见诸发”中的“被”与下列哪一句的“被”意思相同(   )

    A.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B.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送东阳马生序》

    C.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D.翡翠珠被  《招魂》

    E.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4 翻译“请为二三日惭之”。

    5诸发为什么要对魏国的大臣说“剪发文身”的习俗?。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孩子们问老师:“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

    老师答:“‘朝’是早晨,指一个人的少年;‘夕’是傍晚,指一个人的老年。少年时盛开的花到老年再捡拾。”

    孩子甲急切地说:“花很美,我等不到老年了,我现在就想捡拾。”

    孩子乙困惑地问:“我的少年怎么没有看到花呢?”

    孩子丙有些忧伤:“假如少年的花还没到老年就凋谢了呢?”……

    老师沉默了……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班(统称“高一3班”)同学写一篇演讲稿,立足你“少年时代”的经历,体现你对少年时代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月考试卷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