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河北邯郸2025届高三语文上册二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中的字形及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息(bǐng) (zōu)生 道(hàng) 百争流(gě)

    B.阻(è) 廖(kuò) 斑(lán) 叱风云(zhà)

    C.颓(qǐ) 精(hàn) 激(kànɡ) 身不恤(yǔn)

    D.箫(shēng) 桀(ào) 校(lì) 博闻强(shí)

  •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组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从手法上分有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B.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一般指少年时代。“结发”指成婚,古代有新人成婚时行并坐束发合髻之礼。

    C. 毛泽东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 是“文采、才情”之意。其实它分别源于《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风、骚还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D.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荷塘月色》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

    B. 《口技》选自清代林嗣环的《梦溪笔谈》。

    C. 《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叶圣陶认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

  •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项王   常以身蔽沛公

    B. 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此亡秦之

    C. 道芷阳行   缒而出

    D. 越国以远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把健康当作一项毕生的事业好好经营,用健康的思维来引领自己的人生,这是对家庭的负责,对个人的负责,对工作的负责。

    B.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一切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超越范围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C.12家美国出版商在美国笔会中心的牵头下签署了一项承诺书,宣称将抵制外国作家的作品在中国出版时遭到的审查。

    D.丝绸之路,这条起始于2100多年前的商旅通道,作为连接亚欧贸易的桥梁和融汇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开拓了千古传颂的壮美篇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区有个五谷磨房

    安 谅

    小区是个老小区。五谷磨坊也只是底层的一个小卖部,连个石磨也不见。灶披间的窗台就是售货台,人来人往的,倒是十分热闹。

    苏北来的一家人长租了这小院,又别出心裁,在灶披间一隅,开设了这个五谷磨坊,专卖现磨的各类营养谷物,颇有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意味。

    这天周末正午,冬日的太阳懒洋洋的。五谷磨坊一片喧闹声。秦工程师正巧路过,瞥见自己的老母亲也在那里,眉飞色舞的,几位老伯伯老阿姨也兴致勃勃,围绕着这个灶披间窗台,你一句,我一句的,仿佛有什么便宜货,令他们兴高采烈。

    秦工程师凑近一看,果然,五谷磨坊又推出了新品。窗台上一字排开塑料包装的各类谷物,除了以前的红豆薏米粉、核桃芝麻粉等,什么黑色脉(就是黑麦片、黑芝麻、黑大豆等组合),阿胶派(以阿胶块、紫山药、紫米、红薏米等组合)、长辈乐(即是鹰嘴豆、葛根、银杏仁、高原青稞等组合),不一而足,搭配得很诱人。这些老人本来就对五谷食品着魔,这种创意又把他们勾得晕头转向了。看到秦工,秦母连忙招呼:“你想吃什么?”

    秦工笑着说:“你想吃啥就吃啥吧。”

    “你们秦秦有出息,也真孝顺!”几位老阿姨赞叹道。“那我给你再买点黑芝麻,里面什么都有了!”秦母脑子活络,对新组合已然了解。

    窗台内是一位胖姑娘,眼镜搁在鼻梁上,忙得不亦乐乎。这个外来妹是这苏北人家聘的打工者,说一口苏北话,干活还蛮勤快的。

    秦工也和气地与他们点头。回到家,读大三的女儿小静就嘀咕:“奶奶又在磨坊磨磨唧唧的,都快吃午饭了,还在磨蹭什么。”秦工笑咧了嘴:“你还真会说话,磨坊被你这么一说,更有意思了!”“你还笑,人家肚子都饿坏了!”小静嘟囔着,看来真有点生气了。“那你快去叫奶奶呀!”秦工说。小静老大不情愿地蹬蹬跑去了。不多一会儿从窗口那边,又传来了吵嚷声。秦工竖耳静听,似乎是女儿小静高分贝的斥责:“你这是有毒的,有毒的!”秦工连忙掩上门,急急地赶了过去。

    小静还理直气壮地指责着。那个胖女孩的眼眶里,泪水闪动,稍顷,有几滴快速而无声地滚落下来。

    秦工很快明白了。胖女孩用粉碎机在现磨那些五谷,高温细磨,倒是干脆,磨好后,她还特意放在铝盘里散了一会儿热,但时间显然短了些,谷物还是滚烫的,就被倒进塑料包装了。老伯们老阿姨们倒没留神,偏是小静下来撞见了,一阵连珠炮似的斥责,把刚才还和风细雨的气氛,一下子搅得紧张和严肃。

    秦工来的是时候,秦母此时一直无语。场面有些僵,秦工一来,也就缓和许多。

    胖女孩抹去泪,说:“都是老客户,如果觉得不放心,这一份我就自己留下吃了,我另磨一份给大家。”

    秦母点头不是,摇头也不是。因为,孙女已帮她做了决定:“就这样吧,也只能这样了,以后你不能这么匆忙装袋呀!”小静还是不依不饶。

    “那是我自己催她的,不能怪人家”,秦母总算开口了,“不是你在催我吃饭吗?”

    “算了算了,都别说了,下回都注意些就好,走吧,走吧,五谷待会再来拿吧。”秦工和稀泥。两个女人,一老一小,都是他的“宝”,他不想她们不愉快。

    “那就等冷却下来,再来拿吧。”秦母和小静也形成了共识,那胖女孩也点了点头,三人才离开五谷磨房。

    走出几步,秦母就悄声埋怨:“人家女孩也是打工的,这货一赔,她至少三天白干了。”

    “那也不能吃有毒物质呀,奶奶,你不是想健康长寿吗?这么吃可是适得其反!”小静也嘟囔着,有点不服气呢!

    “可是人家打工真的不容易。”秦母说。

    “谁让她这么没知识……”小静又哼唧了一声。

    “奶奶也是从苏北乡下来打工的,奶奶知道什么叫难……”奶奶喃喃着,还回头朝磨坊方向望了一眼。

    一下午,两“宝”半天不说话。傍晚,小静悄悄先下了楼,又悄声地回来了。过了一会儿,奶奶也什么话都没说,下楼去了。几分钟后又回来了,把一叠钱塞到小静手中:“难得你这么善良。钱还是我来付。”

    “是我伤了人家,该我来付。”小静说。

    “你的钱,还不是你爸妈的钱?等你赚了钱,再说吧。”秦母嗔怪了一句,眼光里闪出笑意。小静的脸上,也漾出一缕笑意。这时,胖姑娘敲门进屋,把一叠钱塞给秦母,又将一桶磨好的五谷食物搁在桌上,笑眯眯地说:“谢谢妹妹给我指点,我今后一定多学习,也会细心的。这个就是凉透了再装袋的,放心吃哦。”小静走上去,握住了她的手:“刚才我说重了,你别生气……”秦工笑着说:“五谷磨坊还真带来了健康快乐。”

    【注】灶披间:方言,厨房。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区有个五谷磨房”为题,既点明了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又交待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联结点,也设置了悬念,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开头两段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向读者介绍小区的特点、五谷磨坊的实质及五谷磨坊的由来及状况,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C.“五谷磨坊一片喧闹声”说明五谷磨坊在小区里很受欢迎,看似闲笔,实则别具匠心,几位老人的神情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为情节变化张本。

    D.“小静还理直气壮地指责着”“那个胖女孩的眼眶里,泪水闪动,稍顷,有几滴快速而无声地滚落下来”,气氛紧张尴尬,从这里看出小静是一个无情的、得理不饶人的人。

    【2】小说中秦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的“五谷磨坊还真带来了健康快乐”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作品加以探究。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一节,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远方的游子思念家人但又无法归家的感慨。

    (2)韩宜在《师说》中揭示了士大夫之流在“年龄”、“道德、学间”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而耻学于师的缘由,这缘由是“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______”。而燕国虽然小却在最后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借“月”表达不同的情感,《琵琶行》中“________”借“月”烘托四周环境的寂静,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借酬“月”来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

    (2)《荀子·劝学》中的“_____”是说君子的资质禀赋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3)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简笔勾勒出居住条件,显示出诗人生活的简朴。

  • 11、理解性默写

    (1)《诗经•氓》中,以儿时的快乐来反衬现在痛苦的句子是“______”。

    (2)屈原的《离骚》中“______”两句用荷叶、荷花做衣裳,来比喻自己的志向高洁。

    (3)苏轼《赤壁赋》中说,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观看,结果是“___”;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观看,结果是“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

    汪国真

    如果你是大河,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

    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

    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

    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______________。

    1请补充第一句中缺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句横线上应填哪一项:_________________

    A. 何必生气 B. 欢天喜地 C. 无所畏惧 D. 沉默不语

    3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本诗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的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二)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注】①说:说教。②兑:通“悦”。③硾(zhuì):拴上重物往下沉。④堇(jǐn):药毒草名,根部有剧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B.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C.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D.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此处特指有学问、修养、品德的人。

    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跬步”形容距离极近、数量极少。

    C.“疾学”中的“疾”是努力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

    D.学者,文中泛指求学的人,即学生,现在则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从事学术研究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通过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才能改变气质,拥有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情怀的论断。

    B.《荀子·劝学》中“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C.《吕氏春秋·劝学》指出君主父母不能得到忠孝之臣的原因是不懂道理信义,而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D.《吕氏春秋·劝学》善用比喻,批判当时学生不听教化、自以为是,而老师只顾说教,不懂如何使人心悦诚服的社会现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5】同是“劝学”,两则选文中,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

    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已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月考试卷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