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周树人——《狂人日记》
B.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少年中国说》
C.刘向——《战国策》——《鸿门宴》
D.徐志摩——《再别康桥》
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游侠列传》选自《史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作者司马迁,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B. 《林冲棒打洪教头》选自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由施耐庵著,罗贯中编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
C. 《项链》的作者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马克·吐温并列,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断魂枪》的作者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呈现出浓郁的“京味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茶馆》、《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等。
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我的能力,承担此任务实在是绠短汲深,但既然大家那么信任我,我只能勉力而为, 争取把事情办好,不奉负大家的期望。
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佛教厅内,各种美轮美奂的展品,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让参观者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气息。
③西南联大时期,刘文典鄙薄写小说的沈从文,甚至蓄意挖苦对方薪水稀少,沈从文从不计较,这种犯而不校的修养堪称一流。
④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家庭本来和睦温馨,但因一笔钱财家庭成员反目甚至对簿公堂,亲情在金钱面前缴械投降。
⑤如今电销产业发达,顺带而起的快递业务也风生水起,但手机等半大不小的物件在配送过程中却常有遗失,监管是个大问题。
⑥2018 年世界杯南美区预选赛第18 轮,阿根廷队因梅西连入3球,客场击败厄瓜多尔,不言而喻地证明了梅西仍是球队灵魂。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4、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移其粟于河内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弃甲曳兵而走 吾尝终日而思矣
D. 填然鼓之 吾从而师之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 B.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出不入兮往不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魅力之谜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那些具有超凡魅力的人拥有异常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这项研究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理冯·威斯曼教授领导的,他是第一个考察情绪感染力和公共领域内的魅力问题的科学家。“魅力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东西,对于某个人是否拥有魅力,我们大家都会有感觉,但是却很难解释出他为什么有魅力。”他说,“研究成果表明,情绪感染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项针对200多名参加以发现科学新人为目的的“名望实验室”比赛参赛者的研究证明, 那些被认为具有非凡魅力的人,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都得到了很高的分数,这表明这些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为了搞清楚究竟是什么使得某个人变得很有魅力,研究者要求所有参加“名望实验室”比赛的选手填写一张有13个问题的情感交流测试表,该表用来确定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该表包含了这样一些问题:当你与别人交谈时,你能否打动他们?你喜欢成为被人注意的中心吗?当你听到优美的舞蹈音乐时,你仍然能不为所动吗?在魅力等级和问题表得分之间显示出了清楚的关系。这表明,那些具有很强魅力的人能够轻易地和不知不觉地将他们自己的情绪状态传递给周围的人。
有趣的是,那些在魅力程度和情绪感染测试表上得分高的人,也就是那些在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因此,魅力显然是科学沟通方面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某些人是如何成功地做到用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别人的呢?研究者认为,有魅力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他们能够建立一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而测试表能帮助人们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那么不妨尝试一下这些方法:使用开放式的身体姿势——不要让胳膊或腿相互交叉,让你的手远离你的脸,当你说话时,让你的手分开,并且将手掌向上或向前;让人们知道他们很重要,以一种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表现出你喜欢他们身上的某种东西;当你与人谈话时,要不时地点头,拍两下那个人的上臂;不断地改变你说话的语调和语速;要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情绪;当你需要制造紧张气氛或强调某个问题时,应该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
(选自《科学时报》)
【1】下列不属于“拥有魅力”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能建立一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
B. 能不知不觉地向周围的人传递自己的情绪状态。
C. 能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得到高分。
D. 能用一些科学沟通的方法,使自己更有感染力。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测评情绪感染力问卷中得到很高分数的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
B. 具有超凡魅力的人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但魅力之谜还不能做出解释。
C. 在“名望实验室”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
D. 说话抑扬顿挫或在适当的时候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会有助于提升你的个人魅力。
【3】依据原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染别人才能证明一个人拥有魅力,因此,我们不必在意自己在众人面前表现出内心的痛苦或愤怒。
B. 情绪感染力的高低与魅力的高低密切相关,那些从事强调情绪感染力职业的人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有魅力。
C. 当我们感受到一个人拥有非凡魅力时,这说明他的情绪已经影响了我们,也说明他的情绪感染力较强。
D. 魅力与人的表情有关,只要脸上带着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你就会是一个魅力无限的人。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纪念刘和珍君》中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诗人以鸟和鱼作比,表达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与成语“青梅竹马”有着类似意蕴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_________”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不同志趣的人不能相安共处;“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志向的气节。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 ”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兼有的英雄气概。
(4)《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5)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用“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6)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7)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8)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樊哙用“大丈夫应不拘小节”劝刘邦赶紧逃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释】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B. 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C. 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D. 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E. 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B.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C.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D.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飨庙,“飨”通“享”。是指帝王祭祖庙。文中的“飨庙及郊”是指玄宗到城郊祭祖庙。
B.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文中“六经”和《师说》中的“六艺”相同。
C.省视,指看望父母、尊亲等。文章的“省”和《劝学》“参省”中“省”的含义相同。
D.李杜,杜甫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很有文才。杜甫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年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仗义执言。杜甫因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受牵连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救助。
C.杜甫时有率性。严武和杜甫是世交,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而杜甫对待严武常有放肆行为。
D.杜甫常年漂泊。杜甫年轻时曾游历吴越齐赵,曾经寓居西南天地之间,最后客死在耒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2)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5】简要概括杜甫为什么要替房琯辩驳。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截至2020年7月5日,已有1 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0所孔子学院,开设了1154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200余万人。
③近期,某地开展关于中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有20%喜爱与支持民族文化产品,28%喜爱外来文化产品,52%表示无所谓。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经历,以“传统文化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