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广东潮州2025届高三语文上册三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异乎三子者之      撰:撰写

    B.庖月更刀    族:优秀

    C.若无罪而死地      就:走向

    D.数项王   目:眼睛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的作品多以二战为背景,反映的是峥嵘岁月中罗马尼亚裔德国人的生活。

    B.全场欢声雷动,兴奋欢喜的脸上,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们怎能不为之息息相关的真挚情感的涌现而深深地受到感动呢?

    C.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D.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直至有新的发现。

  •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技盖至此乎

    D.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4、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

    B.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C.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文心雕龙·章表》中表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D.“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古代的帝号包括年号、尊号、谥号、和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自西汉到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明清皇帝多称尊号。

  • 5、下列选项中,有关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引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以及大济苍生的远大志向。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樊笼”与“尘网”照应,与“归园田居”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C.《声声慢》开篇从“寻寻觅觅”到“冷冷清清”再到“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运用七组叠词,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逐层深入,文情并茂。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从形、声、色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勾画出了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象,富有动态感,为下阕追怀英雄人物渲染气氛。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2】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3】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动人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而归”。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季氏将伐颛臾》中,面对弟子的推诿之词,孔子先引周任之言为论据,再以盲人走路作类比,最后用两个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批驳冉有、季路既失职又推却责任的事实,言辞有力。

  • 8、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毛泽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这一问,含蓄地提 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2)《鸿门宴》中,樊哙闯军帐中时“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两句与《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相同,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3)《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说真的猛士,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明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人常常借助“江”和“月”的组合来表达某种人生况味和生命情愫。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多处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说,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____________”,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_______”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3)《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且展现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由岳阳楼名联“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千古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离骚》中表达对百姓的同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爱国主义情怀。

    (3)《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含在人物活动和景物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斯乃上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始皇三十四年,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令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B.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C.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D.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B.四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指无学识、有勇无谋的人。文中指前者。

    C.诗书,指《诗经》《尚书》。汉儒将这两本书及《易》《春秋》《礼》合称“五经”。

    D.卜筮,指古代民间用龟甲、筮草等工具占问吉凶的方法,属于古代医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学有所成,为吕不韦赏识。李斯向荀子学习完帝王之术后,离开楚国,前往秦国,请求担任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器重他的才能。

    B.李斯献计献策,被秦王采纳。李斯向秦王献计游说诸侯,秦王接受了。后来秦王下令逐客,李斯上书,秦王又接受了李斯的意见,废止了逐客令。

    C.李斯反对分封,驳斥师古主张。李斯认为古今情势不同,古时天下不能统--,诸侯林立,而秦始皇统--了天下,天下都尊崇皇帝--人,不应师古。

    D.李斯主张愚民,禁私学没收书籍。李斯陈述私学的弊端,主张禁止私学,并建议秦始皇下令没收一切民间私藏的书籍,处罚那些不服从法令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斯因以得说。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2)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5】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为什么能说服秦王停止逐客?请结合所学《谏逐客书》的内容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古时中州(河南)有一蜗牛,痛感以往的碌碌无为,于是奋然立志。先是准备东上泰山,做一次壮游,计算一下路程,要走3000多年。于是改计南下长江、汉水,计算一下里程,也要走3000多年。蜗牛估量一下自己的寿命,不禁绝望。于是悲愤交加,未迈出一步,竟郁郁而终。

    也许蜗牛订立一个可行的计划,它已欣然到达;或者不只看重结果,只管砥砺前行,它也可收获沿途美景……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月考试卷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