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心谐力 众星拱月 美中不足 路不拾遗
B.应接不瑕 一知半解 奇珍异宝 风景名胜
C.成家立业 不记其数 举世闻名 天南海北
D.难以置信 完好无缺 相依为命 无穷无尽
2、观看“十一”庆典时,同学们开展“说成语颂祖国”活动,下面不恰当的成语是( )
A.国泰民安
B.金碧辉煌
C.太平盛世
D.政通人和
3、下列句子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很好。
B.密卡尔逊关于蚯蚓分布的论文,导致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C.我的脑子不再胡思乱想,而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张先生授课。
D.北京之所以是城市,是因为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很热闹。
4、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珍贵——(________) 启迪——(________) 品尝——(________) 轮换——(________)
领略——(________) 显现——(________) 破旧——(________) 闲逸——(________)
纠正——(________) 错过——(________) 留恋——(________) 兴奋——(_________)
气愤——(________) 荒唐——(________) 辛酸——(_________) 精彩——(________)
5、补全四字词语,并完成练习。
内( )外患 失魂落( ) 迫不( )待
应接不( ) 囫囵吞( ) 奇珍( )宝
1.以上词语中形容国家动荡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
2.以前我读文章总是_________________,经常看上几遍还稀里糊涂。
3.坐在观光车上,沿途的风景使我的眼睛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语境填空。
1.朱熹要求读书要做到“三到”,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还说:“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强调读书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
2.风雪交加的夜晚,在外地出差的叔叔吟诵起了纳兰性德的“风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看到我们浪费粮食,爷爷就用朱用纯的名句“一粥一饭,_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____”来教导我们要节俭;东东迷恋打游戏不好好学习,爸爸劝他“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
7、看拼音,写词语。
pū diàn xiàng mù jiǎng pái
( ) ( ) ( )
chéng jì shāo wēi kuǎ tā
( ) ( ) ( )
8、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一(____)半(____) (____)耳(____)聋 内(____)外(____)
兵(____)马(____) 失(____)落(____) 自(____)多(____)
9、课外阅读。
可爱的小鸟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一阵台风袭过,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在被卷到海里的木板上,乘流而下,姗姗而来。近了,近了,那银色的胡子、尖尖的嘴巴,喏,怪有意思。像天庭下凡的神仙,独乘木帆,忽而飘来。那个优雅劲儿,真是太妙了!
小鸟,那微小躯体,面对广袤无边的大海,它没有畏缩,在风浪过后,来不及沮丧、抱怨,便坚毅地站在生命之舟上,在左右摇摆中寻索,开拓着生命的小溪。
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顶盘旋了几圈,“噗啦”一声落在船上。或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撵它,它不走;抓它,它乖乖地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结成了朋友。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水手把它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桶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鱼肉分给它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的感情日趋笃厚。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舷窗时,它便敞开美丽的歌喉,唱啊唱,嘤嘤有韵,宛如春水淙淙。人类给它以生命,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奉献给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这样?艺术家们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们的人。
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返航时,人们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地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呵,哪儿也不如故乡好!慈爱的水手们决定放开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蓝去,回到蓝色的故乡去。离别前,这个大自然的朋友与水手们留影纪念。它站在许多人的头上、肩上、掌上、胳膊上,与喂养过它的人们,一起融进那蓝色的画面……
【1】读第3、4自然段,仿照例子,从文中找出或概括能反映小鸟特点或品质的词语。
第2自然段:无家可归
第3自然段:_______
第4自然段:_______
【2】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人类给它以生命,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奉献给了哺育它的人。
(1)这句话中的“艺术青春”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赞美你喜爱的小鸟,并为“爱鸟日”活动写一句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二。
①光绪末年,天津卫出了一个奇人,叫燕子李三。人叫李三,燕子是他的绰号。他是个天下少见的飞贼,专偷富豪大户。每偷走一物,必在就近画下一只燕子做记号,表示东西是他大名鼎鼎的燕子李三偷的。
②一天,燕子李三在天津卫把偷窃一事做到了头——他偷到天津最大的官直隶总督荣禄老爷的家。荣禄也不是凡辈,他使个法儿:在大堂中间放一张八仙桌,桌面中央摆了总督的官印,上边罩一个玻璃罩子,然后放出话去,说当夜他要关上大堂门,堂内不设兵士护卫,只他一人坐在堂上守候着官印。他要从天黑守到天亮,燕子李三有胆量有本事就来把官印取走!
③当夜总督大人就这么干了。桌子摆在大堂上,官印放在桌面中央,罩了玻璃罩子,然后叫衙役退出大堂,所有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总督大人自己坐在公案前,燃烛读书,静候飞贼。从天黑到天亮,总督大人只在近五更时,困倦难熬时略打一个盹儿,但眨眼间就醒了。整整一夜没听到一点儿动静。天亮后,打开门窗,阳光射入,仆役们也都进来了,只见那方官印还好好摆在那里,纹丝没动。总督大人笑了,说道:“燕子李三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然后,举起双手伸个懒腰,喝口茶漱漱嘴,喷在地上,准备回房休息。
④这时,收拾官印的仆人掀开玻璃罩子时,忽然发现官印朝南一面趴一个虫子似的东西,再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毛笔画的又小又黑的小燕子!燕子李三画的!
【1】“大名鼎鼎”中的“鼎”的读音是( ),你猜一猜这个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仿写一个这样的词:_____________。
【2】本文选自单篇文章《_____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_,这篇文章选自作者__________的作品集《俗世奇人》。
【3】请给文中四个段落各取一个小标题,概括本段大意。
答:① 李三出场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一段中,作者刻画“燕子李三”这个人物形象非常传神,写出了他的绝技和两个特点,他的绝技是____________;第一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第二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三到底什么时候来的?为什么?请你发挥想像来补充。
补充:原来在_____________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了。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1】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部分用的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两句话各采用什么说明方法,将这种方法填在括号里(两种方法不重复)。
(1)须鲸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______)
(2)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______)
【4】“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把句中带点的词语“主要”去掉后,意思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天色微明,就见鲁提辖大踏步走进店来,高声叫道:“店小二,哪里是金老的歇处?”小二哥道:“金公,提辖在此寻你。”金老开了房门,便道:“捉辖,官人里面请坐。”鲁达道:“坐什么?你去便去,等什么?”金老带着女儿挑了担子,谢过提辖便要出门。店小二忙连忙拦住道:“金公哪里去?”鲁达问道:“他少你房钱?”小二道:“小人的房钱昨夜都算清了,只是欠郑大官人的典身钱,着落小人看管他哩。”鲁提辖道:“郑屠的钱,洒家自会还他,你放这老儿还乡去。”那店小二哪里肯放?鲁达大怒,一掌就打得那店小二嘴里吐血,再一拳打得那店小二掉了两个门牙。店小二爬起来,一溜烟躲进店里躲了起来。店主人哪里敢出来拦他?金老父女急忙离了客店,出城坐头天定下的车子离开了。鲁达怕那店小二赶去拦截,从店里搬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估摸金氏父女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直奔状元桥而来。
【1】以上文段选自明代施耐庵写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以上片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情节。
【2】阅读以上的文段,结合书中内容分析一下鲁达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中国的“老玩意儿”得以传承
【材料一】中国的年画色彩鲜艳,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在墙上张贴年画,借此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室安泰的祈盼。
【材料二】中国各地的灯彩花色众多,风格各异:冰灯晶莹剔透,纱灯流光溢彩,宫灯端庄稳重……它们无不具有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灯彩为婚寿吉庆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
【材料三】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剪纸往往选择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祈盼——_______
奇特——_______
【2】上面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这三种中国的“老玩意儿”,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_______的思想感情。
【3】根据材料内容,归纳中国的“老玩意儿”得以传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当今的我们,该如何传承中国的这些老玩意儿?
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问题。
老海棠树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美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也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⑥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目光半天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毫无对我的责备。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远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第②段写道:“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对“海底捞月”一词理解最准确的是( )
①“我”喜欢倒挂着 ②“我”很顽皮淘气 ③“我”的动作敏捷 ④“我”很粗鲁野蛮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2】第⑦段中“奶奶。”“奶奶!”“奶奶——”,从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和语气来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是( )
A.无奈,伤了奶奶的心→着急,急于得到奶奶的原谅→不安,哀求奶奶
B.不安,伤了奶奶的心→着急,急于得到奶奶的原谅→无奈,哀求奶奶
C.无奈,哀求奶奶→着急,急于得到奶奶的原谅→不安,伤了奶奶的心
【3】作者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描绘了老海棠树的不同样子和奶奶忙碌的样子,在表情达意上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侧面体现奶奶的勤劳能干、自给自足
B.直接体现老海棠树不同季节的特色
C.间接强调老海棠树对“我们”家很重要
【4】第②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场景也让你有所触动吧?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外貌中选用一两种描写方式,写一写“我”和奶奶在老海棠树下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生命的一部分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
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 仍然)可惜﹐最可惜的是带出来的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出差时也同在家里一样,躺到床上后必然要读书,我不能想象,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睡。但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lài lǎn),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屋中书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权且当作一本书吗?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了那一摞台历。那是一份《中外历史知识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就此免去了空虚和寂寞﹐我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榻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bǒ bō),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凉 荒戚)时间,整天不读一行书呢?
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授知识的书,陶冶性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作为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虚有其名 名副其实),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无妨翻翻,发现某本书是“瞎糊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构成状况与人生面临抉择态势的道理。绝大多数读过一定数量好书的人自然而然地排拒那坏书的影响。
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zuì suì),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爱书吧,从你识字以后,书应是你不可离异的终身伴侣!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心悦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掉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3】“生命的一部分”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 ,从中你体会到了__________ ,第6自然段中作者的读书经验给了我们许多阅读启示,试着梳理出其中的两条①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
【4】找出和最后一段相互照应的句子,并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好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然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 通知书 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时,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不屑:_______
破天荒:______
【2】简要概述本文的主内容。_________
【3】找出写母亲两种表情的句子,并抄写下来。_______
【4】“流泪”在文中出现了多少次,说说妈妈流泪的原因。(提示:注意末次与前几次的不同)_______
【5】母亲每次开完家长会都对儿子说“假话”,你明白母亲这样做是为什么吗?说说母亲这样做的理由。________
【6】“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妈妈为什么而悲?为何而喜? ________
【7】儿子考上了人人羡慕的清华大学,按说应该高兴才对,他为什么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请联系自己的体验说一说。____________
【8】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深情海棠
王晓明
宋代诗人苏东坡歌咏海棠的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把“花中神仙”的娇柔之态活脱脱地勾画出来,流露出一片爱花之情。然而,这爱却远不及周恩来与邓颖超对海棠的眷眷深情。
位于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是周恩来夫妇的住处。庭院里种有许多海棠树。这些海棠树每年都是花丰叶茂,姿影绰约。虽然娇媚温柔却不妖冶,有超群绝类之势。我想,当年周恩来选中这里,定是被这海棠深深地吸引了。每当海棠花开时,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要抽空和邓颖超一起漫步欣赏那如霞似锦的鲜花。每每工作到深夜,累了,周恩来也爱在海棠树下散步。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使夜间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于是,一切烦扰和疲劳都被暂时忘却。
有时,周恩来走到海棠树下,赞叹地说:“海棠是一种非常清香的花,人人喜爱。”夜空中,花枝在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感谢周恩来的夸奖。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还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斯诺的夫人曾谈起,当年,邓颖超送给她一束新鲜的海棠花,并告诉她这是周恩来生前最喜爱的花。斯诺夫人高兴极了,给花拍了照,然后压在书中保存了起来。
1954年春,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而这时,周恩来正在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不能亲临赏花。于是,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标本,压在书中托人带给周恩来。真是“羁客有家归不得,对花无语两含情”。看到这蕴含着祖国亲人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周恩来十分感动。百忙之中,他压了一朵芍药花托人带回中南海。回国时,他又把那枝海棠带了回来。邓颖超随即用一张纸做衬,把海棠和芍药放在一个镜框里挂了起来。人们见了,都以为是一幅静物油画呢!北京——日内瓦,海棠——芍药花。直到现在,这两枝花还完好地保存着。看到它,会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啊!深情的海棠!
【1】文中“花中神仙”指的是_________ 。
【2】为什么说苏东坡的爱花之情“远不及周恩来与邓颖超对海棠的眷眷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恩来为什么爱在海棠树下散步?(用第二段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中“花枝在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感谢周恩来的夸奖”一句使用的是 ________修辞方法。
【5】为什么见了放在一个镜框里的海棠花和芍药花,会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出自苏轼的《海棠》。( )
(2)邓颖超给周恩来送了一枝芍药花。( )
(3)“虽然娇媚温柔却不妖冶,有超群绝类之势”这句是写海棠的。( )
(4)“羁客有家归不得,对花无语两含情”这句诗也是写海棠花的。( )
18、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则国胜于欧洲,( ),则国雄于地球。
【1】在文段括号里补全内容。
【2】用“ ”画出文段的中心句。
【3】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把少年与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少年与国家命运之间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4】结合下边的资料,说说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特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选自《少年中国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为少年的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想说的?想一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我来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故 乡
只因为我在故乡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几个年头,因而从离开它的那一刻起,思乡便成为一种病:无从治愈,无法自已。
每当深夜,皎洁的月光洒上床头,抑或昏黄的路灯将摇曳的树影投上天花板,我总要想起故乡的一切。在如泻如瀑的月光下,小伙伴们应该都已经甜甜入睡,屋子里只有轻轻的鼻息,衬托起夜晚的宁静;而我的老屋里却空无一人,月光银练般流过窗格,悄然落向闲置的床帷;田野上的小路寂无行人,只有庄稼在微拂着长大的阔叶;远处的河堤依稀可辨,桦树林传来遥远的叶动声;更遥远处,不眠人似有似无的歌声飘忽不定……
我是那样地思念故乡,它与我少年的彷徨,青春的无奈共存着。多少个无眠的夜晚,我为它写过无数首思念的诗歌,因为它是我永远的恋人。
故乡,抽象成一种情绪在心头,就像它的天空里轻纱薄翼般的白云,久久地漂浮着,衬着天空那种忧郁的蔚蓝。久久地,直到我长大。
1.从文中找出以下词语的近义词。
摇动( ) 空闲( ) 忧愁( ) 悄悄( )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无法自已:
(2)轻纱薄翼:
3.画线的句子中的“它”指的是( )。
4.找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写在横线上。
———————————————————————————
5.“明月千里寄乡思”,这段中作者除了写明月外还通过描述家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6.作者写过无数思念故乡的诗歌,你也背过许多思乡的诗句吧!看到明月想起“( ),( )。”当秋风起时想起“( ),( )。”
20、按要求写句子。
1.鲸的祖先后来才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缩句)
。
2.松鼠跑得飞快。(改为比喻句)
。
3.黄鹂的住宅难道不漂亮吗?(换一种说法,使句意不变)
。
2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微风吹拂着柔柳。(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报》和《中国少年报》是我最喜欢的两种报刊。(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鹅)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用加点字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例:左右为难
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悠然自得
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