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每小题中都有一个词语填入括号内最恰当,把它选出来。
【1】我们要以全新的( )迎接2020年的到来。
A.姿势 B.姿态 C.形势 D.样式
【2】警察用( )的目光看了一眼人群,一下子就把小偷抓了出来。
A.机智 B.机灵 C.机警 D.机巧
【3】下列词语中,( )和其它词语的感情色彩不相同。
A.平易近人 B.光明磊落 C.乐善好施 D.一毛不拔
2、下面和其他三个词语不同类的是( )
A.伙伴
B.得失
C.寻找
D.明亮
3、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其中静态描写的是( )
A.北风吹雁雪纷纷 B.西塞山前白鹭飞 C.明月松间照
4、把词语补充完整。
心安( )得 面面相( ) 心旷神( )
哀( )遍野 众星( )月 流光( )彩
浮想( ) ( )吞枣
5、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开______笑 千______万______ 乌云____________
______天______地 飞______走______ 狂风____________
6、读拼音,写词语。
huī huánɡ_______ diàn tánɡ_______ huǐ miè_______
biān jiānɡ______ bǎo lǎn_______ huán jìnɡ______
jū shù______ hónɡ wěi______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梁启超先生说:“少年智则国智,__________________,少年强国则国强,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自由则国自由,_________________,少年胜于欧洲,_________________,少年雄于地球,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青少年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性。
2.《落花生》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写了,“种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部分内容。你从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跟随作者______走进《鸟的天堂》,并和作者一起,分别在第一天的_______和第二天的_______两次看到了“鸟的天堂”的情景。
8、根据拼音写词语。
fēn fù luó kuāng lǎn duò fǔ chō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dīng zhǔ gāo bǐng fù jīng qǐng zu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9、快乐阅读,我能行: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本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作者是现代女作家__________。
(2)用文中原句回答,为什么“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本文要表达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桂花一开放, 母亲就开始担心了”。 母亲为什么要担心?请用文段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主要是写故乡的桂花雨, 而后却又介绍杭州一处小山的桂花, 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有一年春天,徐文长的伯父想考考孩子们的智力。他拿了两个装水的小木桶,把十几个年纪差不多的小孩子领到一座又矮又小的竹桥旁边,说:“孩子们,谁要是能双脚不沾水,把两桶水提过桥去,我就送给他一包礼物!“
“好!”孩子们欢呼雀跃,但看看这座桥,就不吭声了。原来,这座桥桥身很软,贴近水面,一个孩子只有拿不超过三五斤的东西才能勉强过桥,否则,桥身就会弯沉下去碰到水面。
大家正在思考,有个胆子比较大的孩子站了出来。他莽莽撞撞地提起两桶水想过桥去,可是才走了几步,鞋底就已沾着水面了,别的孩子看见后,个个都怔住了。
徐文长见大家一声不响,就走出来说:“我来试试吧!”
他找来两根绳子,把它们分别系在装满水的木桶的桶柄上,然后将木桶放到水里,双手牵着绳头,轻轻巧巧地走过竹桥,到了河对岸。
“好哇!”孩子们见徐文长过了桥,个个拍手称好。他的伯父一边点头称赞,一边把事先藏好的礼物取了出来。孩子们一看,咦?这包礼物不是拿在手中,而是吊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面。伯父拿着竿子,对徐文长说:“礼物就吊在上面,你要拿必须达到两个要求:一是不能把竹竿横着放下来;二是不能踩着凳子拿。你如果能设法取下来,这礼物就归你。”这时,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跳起来抓,有的说这礼物根本拿不到手……站在一旁的徐文长想了想,从伯父手里接过竹竿,走到一口井的旁边,然后将竹竿慢慢从井口竖下去。当竹竿放到和他身子一样高时,他便笑嘻嘻地把礼物从竹竿上取下来了。
【1】请给短文取一个题目《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欢呼雀跃:_______________
莽莽撞撞: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通过哪两件事写出了徐文长的机智聪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中写其他孩子们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学期,你一定还读过许多课外书吧!请选择一个你喜爱的民间故事,用简短的语言讲一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书
书,一度是我的堡垒,也是我的王国。
那是初病的几年,我面对日趋恶化的疾病、不可知的命运,真有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之感。
于是,我用书为自己建筑了一个很好的堡垒,躲在里面,可以忘掉病痛,忘掉一切不幸。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母亲为我出门借书,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家,都要敲门(问询 咨询 质问)一番。自己村子的借完了,就到别的村子去借,她常要走很远的路。而母亲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借来的书,往往在我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之下、三两天就“清洁溜溜”了。母亲只好一趟趟走得更远。
慢慢地,书为我开拓了一个新的人生领域,我又找到了自己,肯定了生命的意义。原来,生活的天地虽小,方格子的世界却广大无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由着我去创造,去发挥。由于写作,我的右臂一年四季肿胀不堪,硬得跟石头一般。父母亲友常劝我多休息,我却已沉迷其间,无法自拔了。对我,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享受。
就这样,我从爱书人又迈上了写书人的艰苦路程。(由于 虽然 尽管)学识不足,经历太少,我需要看更多的书,汲取更多的知识。家中除订了许多份报纸之外,也不断地买新书。每日看书写书,写书看书,我生活在书的王国,(信心倍增 其乐无穷 宠辱皆忘)。
我发现.一个人只要肯做,即使在三尺宽六尺长的病床上,也能为自己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1】联系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恰当词语,打上“√”。
【2】根据上文,我认为第3自然中“清洁溜溜”的意思是___________。我能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大意:____________。
【3】“对我,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享受”一句中“这”指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中作者详细地写了母亲到处借书,对其用意理解最恰当的是( )
A.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反衬父亲的冷漠。
B.以母亲到处为“我”借书来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
C.以母亲到处借书都供不上“我”看,衬托“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情景。
【5】短文的结尾段含义深刻,请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温馨
梁晓声
温馨储存在寻常人们所过的寻常的日子里,偶一闪现,转瞬即逝,融解在寻常日子的交替中。
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只狗,转眼编成一只虎,转眼编成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编什么。母亲每编成一种,我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的脸上浮现出了微笑……
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对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们也是。
上了中学的我,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家里里外外粉刷擦洗一遍。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
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
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得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和他对面养了十几条美丽金鱼的大鱼缸。这是父亲不能起床后我为他买的。十月的阳光照耀着我,照耀着父亲。他已知自己不久于世,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一点多,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备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
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
(选自《家人》2009年5月刊;有删改)
【1】短文中,“我”觉得“温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储存在______,融解在_______。
【2】为什么说“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常”在首段出现三次,判断其中的深意。(对的画“√”,错的画“×”)
(1)强调温馨就在点滴的生活中。(______)
(2)强调温馨无处不在,但又容易被人忽视。(______)
【4】“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这句对动作的细致描写,包含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六自然段对父亲病房的场景描写,是抓住搬桌到床边、相互对望、养着金鱼的大鱼缸、十月阳光这些内容来描写的,这样描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6】如果给这篇短文加个结尾,下面的内容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家人间无处不在的温馨,今天一想起来,常常油然而生无限的感动、感激和感怀的情愫,以致影响我们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节选)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1】语段中加点字的“这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力量”实际上是指生活中遇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警告的力量”实际上是指生活中遇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引入歧途”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样理解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
一天晚上,我从街上卖梨的摊子中间走过。突然,脚下一滑,我赶紧扶住旁边的一个木箱,才没有摔倒。就在我扶住木箱时,顺手抓了一个梨。当时,我不禁耳热心跳,回头一看,幸好没有人看见,便站起来,走了。这时,梨已稳稳当当地到了我的手心。
拿着梨,我心里老觉得不(老实 踏实)。手里的梨子怎么办呢?吃了,不好意思;扔掉吧,又舍不得。怎么办?怎么办?……①我边走边想,不知不觉就到了家。爸爸见我拿着梨,就问:“哪儿来的?”“梨……梨……是……②梨摊上的。”我脸红了,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这时,爸爸(严格严厉)地说:“从小不学好,长大怎么得了?明天把梨送回去,把丢失的东西找回来!知道吗?”爸爸的声音不大,但很有力。我盯着脚尖,红着脸说:“是,爸爸。”但我不明白自己到底丢了什么。
第二天早晨,我按照爸爸的吩咐,把梨送了回去。卖梨的阿姨(夸奖夸耀)我说:“真是个好孩子!”我脸红了,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时,我终于找回了爸爸说我丢失的东西——诚实。
【1】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
【3】结合上下文,写出文中两处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1)第一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和“明天把梨送回去,把丢失的东西找回来!”相照应的一句话。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白鹭(节选)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ēi shì) 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chéng dèng) 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jiān qiāng kēng qiāng)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用“一”画出选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孤独( ) 悠然( ) 恩惠( ) 清澄( )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嗜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铿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1.2自然段让我们感到白鹭美丽而不妖娆,有一颗孤独而又坚贞的心,请归纳这是白鹭___________图和__________图。
【5】“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白鹭是否真的在望哨?结合文中语句谈一下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2013年1月,习近平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此后,习近平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并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对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有关部门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实施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社会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
材料二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妇联,福建省人民政府,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厦门大学联合主办2020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会场活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在会上强调: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食安全带来的挑战,给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课”;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将是紧平衡态势,当前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在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在材料一中的横线部分填上恰当的名言。(所填内容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身边的同学也存在着餐桌上浪费粮食的现象,你将怎样去劝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现代生活条件好了,没必要提倡‘光盘行动’”了,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为“光盘行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认识5G
①5G即5G网络的缩写,全称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这一代网络与之前的几代相比,速度提升十分之快。一般来说,4G时代下载一部2GB大小的高清电影需要5.3分钟,5G时代,将缩减至6.4秒,甚至更快。
②5G将用户体验作为研究的重要核心。因此,5G时代,重要的不再是速度,而是提供更多的应用和服务体验。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将连成一体。手表、眼镜、自行车等个人物品,城市的停车位、路灯等基础设施,也可以连成一体。甚至,工厂里的叉车、机器人都将连接到移动网络,从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③不过,这么好的东西也有“软肋”。
④5G的波长很短,是毫米级的,传输距离远远小于4G。所以,5G基站的密度需要比4G更高,这就为运营商们带来更多的成本负担。目前为止,5G的覆盖率还不高,这影响了5G的普及速度。因此你的5G手机只能在有5G信号的地区使用5G功能,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更多情况下使用的还是4G网络。
⑤另外,任何一项新技术在普及之初成本都是居高不下的。5G手机高昂的价格同样是消费者们“剁手”前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以某品牌系列手机为例,4G版本官方售价为3999元,而5G版本最高售价达到了7899元。
⑥不过,随着5G技术的成熟,最终一个智慧的人类社会将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1】文章主要介绍了5G的速度、______、5G的“软肋”等三个方面。
【2】联系上下文,解释“软肋”的意思:______
【3】选文画横线的句子用到了( )( )的说明方法。(填序号)
A.作比较 B.列数字 C.打比方
【4】选文第一段中加点词语“一般”能不能去掉?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晓亮是一个月薪3千元的打工族,住在偏远的乡村里。听到市场上出现5G手机就蠢蠢欲动了,他说:“不吃不喝两个月,刚好购买一部5G手机。”请用文中信息给他提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我爱阅读。
嫦娥奔月
后羿射下九日,为人类立了大功,却把太阳的父亲帝俊惹怒了。帝俊就不许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再回天宫。
后羿对这件事满不在乎,嫦娥可不高兴了。她不愿意在地上老死,整天伤心流泪。后来,她听说昆仑山上的西王母有一种长生不老的药,就叫后羿到昆仑山上去,向西王母讨这长生不老的药。
后羿跋山涉水,不怕艰险,勇敢地爬上了昆仑山顶,拜见了西王母。西王母知道了后羿的来意,又见他不怕艰难,就把葫芦里装的长生不老药送给了后羿。后羿回到家,摇着葫芦对嫦娥说:“这葫芦里的药够咱们两个人吃,吃了就不会死了。”嫦娥听了很高兴,又听后羿说,这两个人吃的药,要是让一个人吃了,就可以飞到天宫里去了。嫦娥一心想回到天宫去,一天趁后羿不在家,就一个人偷吃了长生不老药。
嫦娥刚刚吃下了药,身子就一下子变轻了,飘出了窗口,升上了天空。飘着,飘着,眼看快到天宫了,嫦娥怕抛下后羿,自己回天宫受到天神们的责备,就一转身,朝月宫飞去了。
谁知月宫里非常冷清,只有桂花树和玉兔陪伴。
【1】请你根据上文的内容,续写出这篇神话故事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后羿和嫦娥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神话故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作的,表现了他们什么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来有一天,假如你成了宇航员登上月球,见到了玉兔和嫦娥,那将是什么样的情景?请你发挥想像,写出当时的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嫦娥奔月”是神话,可是人类登月却已经变成了现实,2004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_进入了太空,2005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_和________又进入了太空,对此,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与欣赏
尊重青春
程 刚
初中那会儿,父母亲已在南方做生意多年,家里生活条件很好,我过着富足而小资的生活。我的学习成绩不错,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市里的一所实验中学。
那时,学校搞勤工俭学,在校园西北角空地开了10亩地,分给各个班,让学生种东西,收获后自己售卖,挣到的钱作为班费。
王老师带着我们把这块地种上了菜,这是我头一次干农活,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
李同学家在农村,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学校每一届只在各乡镇招10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其实有些时候,我能从他身上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他每个月回一次家,然后带足干饼,再带些咸菜,大部分时间都是吃这些。他用的被子上还有补丁,而我则早已换成了又轻又暖的羽绒被。
种菜初期的新鲜感很快就没有了,我开始讨厌拔草,特别是施肥,简直是最难受的事了,刺鼻的粪臭让我一次又一次想吐。后来,一到劳动,我就找各种借口躲开。
这片菜地,多亏李同学打理,全班就他会种菜,就算老师不组织去菜地劳动,他也会自己抽空到菜地看一下。施肥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干得最卖力气,他说他在家就干这些活,早就习惯了。
我不去劳动的事儿,王老师看在眼里,他严厉地批评了我。我当时很不在乎,我的理由也很充分:到时候班里组织活动,我可以多捐点班费。
秋天到了,菜地收获了,是个丰收季,卖了800多元。班委研究这钱怎么用,大家一致提出要给李同学200元,因为数他最辛苦,我说我再捐400元作班费,却被王老师拒绝了。李同学也拒绝单独分给他200元,他说钱是班级的,不应该单独分给他。
这一周,李同学没回家。我在步行街买鞋时,在一家饭店门口碰见了他。他正在和一位师傅倾倒垃圾,我问他怎么在这里,李同学笑着说:“打个短工,一天30元。”我点了点头,没说太多就走了。那天下午,逛街累了,我便进了电影院看电影。可刚进影院,看到前面有两个熟悉的身影,是王老师和李同学,真是巧了。看完电影,李同学坐公交回学校,而我和王老师坐另一班车回家。在车上,我问王老师:“李同学家里条件不好,怎么舍得花钱来看电影?”
王老师沉默了一会,对我说:“李同学说从来没进过影城,还说我最近给他补习竞赛知识很辛苦,想邀请我一起看一场,我知道他家条件不好,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为什么?”我有些疑惑地问。
“老师尊重他的青春,他家贫穷,但他的青春里没有自卑,也不缺时尚,他把最苦的活当快乐,想看电影,就去打工挣钱,这是他最真实的青春,也是让我羡慕的青春。程刚,你尊重你的青春吗?你多交班费,你来看电影,可这些钱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吗?”王老师说完,认真地看向了我。
那一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我的心却在翻涌。从那天起,我知道了在青春里还有“尊重”这个词,人不但要尊重别人,更应该尊重自己,这样的青春才最有意义。
(选自《少年文摘》2019年5月版,有删改)
【1】“我们”班在搞勤工俭学的地上种什么?收获多少钱?( )
A.种粮食 400多元
B.种菜 800多元
C.种粮食 800多元
D.种菜 400多元
【2】下面哪一项不是用来表现李同学生活不易的?( )
A.他种菜很拿手。
B.他用的被子上还有补丁。
C.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吃从家里带的干饼、咸菜。
D.他每个月回一次家,然后带足能吃一周的干饼。
【3】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哪一项?( )
A.前后照应
B.场景描写
C.寓情于景
D.对比
【4】“程刚,你尊重你的青春吗?你多交班费,你来看电影,可这些钱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吗?”对王老师这句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老师在委婉批评程刚不该多交班费和看电影。
B.王老师在委婉提醒程刚青春要靠自己奋斗出来。
C.王老师在委婉批评程刚没有尊重自己的青春。
D.王老师在委婉提醒程刚,尊重自己的青春就是要用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5】有人认为李同学在班级勤工俭学中付出的劳动最多,但他却拒绝单独分给他200元,真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王老师明知道李同学家境不好,还答应和李同学一起看一场电影的行为,你怎么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的结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同学认为老师给他补习竞赛知识很辛苦,所以邀请老师一起看一场电影,对于他这样的做法,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孩子们跑来了,用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花。
“把”字句 。
“被”字句 。
2.那是一幅很美的劳动画面。
改写成反问句:
21、句子训练营。
(1)把句子写更具体生动。
这是你女儿叠的。
(2)仿照例句语境,请你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一片绿叶,饱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贺词,浓缩着我对你的祝愿。
(3)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在打比方的句子后面画“√”。
①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 ( )
②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 )
③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 )
④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柴,好像过节似的。( )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她是怕外祖母知道她在这儿。(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正是紧急的事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练笔。
读书要有比较,有选择,你认为哪本书对你是最有益的?用简短的几句话把这本书带给你的收获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