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B.“它走了,它是匆匆的。”奶奶说:“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C.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D.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2、下列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快速读,遇到不懂的要回读。
B.带着问题也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
C.读得快还要想得快,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
D.俗话说:“熟能生巧”。提高阅读速度,我们要不断练习,努力做到眼睛看得快,脑子想得快。
3、歇后语大观园。(8分)
(1)把歇后语补充完整。
①姜太公钓鱼——
②八仙过海 ——
③千里送鹅毛——
(2)你一定还搜集了其它的歇后语,试着写两条。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摘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直把杭州作汴州”摘自《题临安邸》,作者是林升。
3.“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摘自《己亥杂诗》,作者是龚自珍。
4.“______________,穿尽红丝几万条”摘自《_________》,作者是林杰。
5.“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摘自《观书有感其一》,作者是朱熹。
5、按要求填空。
“悔”,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_____),再查音节(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部,再查(______)画。“悔”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觉悟到自己过去做得不对;②古指灾祸。在“懊悔”一词中应选第(_____)种解释,请用这种意思再组两个词:(_____)(______)。
6、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我的家乡附近,有一座dǒu qiào( )的小山,山上有一块状如仙人的巨石héng wò( )在山脚下,被当地人yù wéi( )“yíng bīn( )石”。巨石的周围yì lì( )着千年古松,像一道道绿色的píng zhàng( ),那儿也是我们儿时的乐园。
7、应用挑战(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或谚语)
(1)当我们上科学课做实验时,老师总要强调仔细观察的重要性。她常说: “ 。”
(2)小明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他说:“我就是上课不听讲也能考个好成绩。”你会怎样劝说他呢?
(3)达芬奇画鸡蛋画得不耐烦了,你能不能用你学过的话开导他?
。
8、照样子,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
喿 澡 ( 洗澡 ) 詹_____ (_________) 兼_____ (________)
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_)
9、课外阅读。
材料一
丽丽:周六妈妈带我去游乐园,因为游人太多,排队等候时间太长,我只玩了其中的三个游戏项目,真是太扫兴了!
刚刚:你入园后要去领取游乐园快速通行证!有了快速通行证就不用长时间排队,只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前往专用入口等待就可以了。这样你就能合理安排七大项目的游玩时间啦。
材料二
游乐园快速通行证免费提供,数量有限,派完即止。(注意:一次仅限领取一张游乐园快速通行证。在所持有的快速通行证底部注明了您可以再次领取的时间)
领取步骤:①去游客服务中心,在自助一体机上扫描门票。
②在自助一体机上选取景点。
③领取通行证,快速前往专用入口耐心等待。
材料三
友情提示:
游乐项目 | 注意事项 |
飞越地平线 | 游乐因人气最旺的项目,不刺激,老少皆宜 |
创极速光轮 | 游客身高需满足122厘米或以上,心脏病、高血压、严重晕车者不可乘坐 |
七个小矮人矿山车 | 游客身高必须为97厘米或以上 |
雷鸣山漂流 | 游客身高必须为107厘米或以上 |
其他项目 | 没有身高、年龄等特殊要求 |
【1】阅读材料一我们知道,使用游乐园快速通行证是为了( )
A.展示游戏项目
B.减少等候时间
C.检验游客身份
D.快速通过安检
【2】阅读材料二,下面关于快速通行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领取时需要交押金
B.为了方便可以一次性多领几张
C.全天无限量派送
D.每人每次限领一张
【3】关于领取快速通行证的步骤,正确的一项是( )
A.扫描门票——选取景点——领取快速通行证
B.扫描门票——领取快速通行证——选取景点
C.领取快速通行证——扫描门票——选取景点
D.领取快速通行证——选取景点——扫描门票
【4】假期里,爸爸带着强强(身高110厘米)和晕车的爷爷一起去游乐园玩。强强和爷爷适合玩哪些项目呢?请你联系材料三的内容,分别给他们安排一下。(每人至少匹配两个项目)
强强:_________________
爷爷: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我和祖父的故事
①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②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③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④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⑤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⑥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⑦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
⑧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⑨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⑩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⑪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首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首。”
⑫祖父于是就换一首,换一首不好,我还是不要。
⑬“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⑭这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⑮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⑯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⑰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我就总喜欢念这一首。
⑱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⑲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㉑祖父说:“这是说小的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说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㉒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㉓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老头,是从哪儿来的?’”
㉔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头发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
㉕心里很恐惧。
㉖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㉗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
(作者是萧红 选自《呼兰河传》)
【1】阅读短文,填空。
祖父______,我就______。因为不懂意思,我把__________________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的意思。
久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头传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祖父怎么教“我”学诗的呢?默读短文,从“祖父怎么教”和“我怎么学”两个角度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用“ ”勾出“我”心里很恐惧的原因。
(2)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体会带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这篇课文,你想起了自己和谁的故事呢?用几句话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起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医生说我女儿的眼睛要失明,那时我就决定把自己的眼睛捐给女儿。为了适应以后的生活,我开始闭着眼睛生活呢,其中也包括闭着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
④我听了鼻子一酸,哽咽着问:“后来呢? ”
⑤“后来,走熟了,脚竟认得那八道杠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⑥听着方老师的故事,望着那条“人间最苦的道”,我想到了许多许多……(选文有改动)
【1】请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侵犯——( ) 流畅——( )
【2】写出第②段中画线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1)方老师搬走停放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车,主要是因为( )
A.自行车挡了她的路 B.自行车摆得乱,有碍观瞻 C.自行车侵占了盲道
(2)“人间最苦的道”指的是( )
A.人行横道 B.盲道 C.人生的道路
(3)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 ) 来表达主题的。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4】找出方老师学走盲道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
【5】读完全文,请你说说题目“盲道上的爱”主要指哪两种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作答。
牵手
①女儿很小的时候,带她出门,总是伸一根食指让她紧紧牵住。那时的女儿多小啊,脑袋刚刚齐到我的大腿,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趔趔超趄,小小的胖手攥住我的食指,不要命地抓着,那真是甩也甩不脱,割也割不掉。不知道那只小手哪来那么大的劲,我的一根食指对她来说还是庞然大物呢。
②稍大的时候领她上街,牵手已经不够了,牵手之后还要用她的胳膊勾住我的小臂,结结实实的,一步不落,仿佛生怕稍不留意我就会从她的身旁逃之夭夭。我觉得小臂被她勾拉得像要脱臼;甩动不灵也妨碍走路。我会冷不防地用劲,从她胳膊里怀抱里抽出自己的手。她“嗷”地一声扑上来,仍然是不屈不挠地抓住,而且比刚才更加用劲。后来我就怕带她上街,或者喝令她去牵爸爸的手。她牵爸爸的手也是一样全心全意,她爸爸让她牵着也会一脸陶醉和幸福。
③女儿现在已经十三四岁了。十三四岁的女儿人高马大,我们俩并排走路,我不穿高跟鞋比她矮一个头尖。人高马大的女儿出门依旧牵着我的手,但不是攥住我一根食指了,是把我的食指中指无名小指捏成一排,而后囊括进她的掌心。我说不行,你太大了,你看街上有没有这么大的女孩子还牵妈妈手的?她“嗯”一声说,我想牵。我试图甩脱她,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但她固执地不让我的手滑开。她的手劲多大啊!我的指骨在她掌心里酥麻酥麻,只要她再加一把劲我就会叫唤出声。可我内心也喜欢这种指骨酥麻的感觉。
④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我嘴里说着:不要,不要。我心里默念着:牵吧,牵吧。我的孩子!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女儿把她的手交到我手里,她就把她的一切都交给我了:在她满十八岁之前,她无忧无虑,因为忧虑有妈妈担着,荆棘由妈妈去砍,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谁让我是妈妈呢?她的手不交给妈妈还能够交给谁呢?妈妈生来就是要牵着孩子走路的。
⑤可是妈妈老了之后,你还能这样紧紧牵住妈妈的手吗,我的孩子?跟现在你把一切交给妈妈一样,那时候妈妈也该把一切都交给你了。从前你交给妈妈的是花朵儿一样的身体,诗一般梦一样的年华;以后妈妈却要回赠你一段枯萎皱缩的躯干,一个琐碎不堪的灵魂。到那时候,你会牵我的这只手吗,我的孩子,我的女儿?
【1】联系上文理解④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
【2】用短语或者关键词概括写出文中的三处场景。选一处场景描写,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场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
__________号场景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
【3】读⑤自然段,两个问句意思相似,想想作者这样表达的效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用思维导图梳理全篇文章内容。
(1)用词语、短语概括自然段内容,填到思维导图上。
(2)文章④自然段坚定地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⑤自然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果作者是你的妈妈,你会怎么回答她,为什么?并从文中找理由。
(3)根据思维导图的梳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13、类文阅读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多,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1】(整体感知)读短文,找出第2~5自然段的关键句,我发现这4个关键句( )
A.都在段首。
B.都在段尾。
C.前两个在段首,后两个在段尾。
D.前两个在段尾,后两个在段首。
【2】(梳理信息)根据短文内容,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点明了书的重要地位。
B.读书要有针对性,小学生只要读好课本就行。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变锋利;读书的人要想宣扬一个人的主张,一定要先读这个人的书。
D.“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筛选信息)第1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于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候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并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句子理解)第5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请根据文中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___”的句子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知识拓展)下列选项中,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揭示的道理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D.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谚语
1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判断。
①农夫和妻子的善良给他们自己带来了幸福。(______)
②大拇指汤姆很小,小得以至于掉进妈妈调好的面糊中也没被发现,还被倒了出去。(______)
③农夫和妻子之所以为汤姆骄傲是因为汤姆为他们从王宫带来了好吃的东西。(______)
(2)填空。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_______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青年很有数学天赋,导师对他寄予了_______。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咦,怎么今天导师给我多布置了一道?”青年一边打开写着题目的纸,一边咕哝着。他也没多想,就做了起来。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十七边形。青年没有_______,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得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因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着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_______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_______。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十七边形。
青年很快做出下一个正十七边形。导师_______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道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有些事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們往往能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
【1】请从下面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题目( )
A.数学王子高斯
B.无知者无畏
C.学生与导师
【2】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①激动 ②亮色 ③自责 ④在意 ⑤厚望 ⑥开始
【3】阿基米德和牛顿都没有解出的那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是________。
【4】文章画“___”的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
【5】选文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______。
16、课外阅读。
对视
①有一天,萌萌望着我,忽然说:“妈妈,你的眼睛中有我。”
②接着,他又问:“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
③于是,我望着他说:“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
④“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呢?”他又问。
⑤“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听话,又不听话,有时还做鬼脸……”
⑥“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我。
⑦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我却由此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⑧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
【1】在第⑤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使其与“又听话,又不听话”相照应。
【2】“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这句话中的“样子”指的是( )。
A.人物外貌
B.人物形象
【3】“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中的“这一点”指的是:____________。
【4】联系文章内容,给下面正确的说法打上“√”。
(1)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因此,应该好好打扮自己。( )
(2)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但如果我们在做事之前能够想一想别人会怎么评价自己,那么我们可能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
(3)如果时时处处能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那么就可能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修养。( )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没有人喝彩的工作
有一天,我从学校里跑出来,流着泪,很( )地走回家。||
妈妈抱着弟弟,站在门口。弟弟向我招手,妈妈亲切地微笑着,欢迎我回来。
但是,我那带着眼泪的脸,使妈妈很惊奇。她连忙拉着我手,一边走,一边问我:“为什么这般伤心?”
我一边抹(mā mǒ)着泪,一边呜呜咽咽地说:“妈妈,我想要做的事,老师总不让我做。”“呀!到底怎么回事?”妈妈急切地问我。
“学校要开家长会……要演节目……但是老师不让我当主角(jiǎo jué),却只要我在后台工……工作!那小龙平时又很不爱文艺,这次反做主角了!”我呜咽着,连话也说不清楚。||
妈妈伸出手来,要我看着好戴的手表。
“云,你看,这手表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妈妈一面擦干我的眼泪,一面( )地问。
“那是一块玻璃,两根指针。”我回答说。
妈妈把弟弟放在一旁,脱下手表,把表壳打开,又问我说:“你看,里面是什么?”
“是小齿轮和螺丝!”这时我完全忘记了我的伤心事。
妈妈继续说:“当表的不走或走得不准的时候,别人就会说‘这表是虚有外表’。可是怎样使它会走,并且走的准呢?就得靠这些小齿轮和螺丝,也就是这些别人看不到部分。”
停了一会儿,妈妈又望着我( )地说:“这是没有人喝彩的工但却是重要的,而且是不能够没有的工作。”我听后( )。
【1】给加点字选一个正确的读音。
【2】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恍然大悟 意味深长 伤心 温和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喝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已用“||”将文章分成三段,请写出二、三段的意思。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读读文中画“ ”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填空。
①句中的“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你认为是“无人喝彩的工作”,却又是“不能够没有的工作”。至少写出三件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任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早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1】“逸”的本义是野兔逃脱猎人追捕,下面哪幅图是这个字( )
A.
B.
C.
D.
【2】根据文段信息,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当然美”三个字概括了落雪早晨的特点,一种毋庯置疑的赞美强势流露。
B.有霜的早晨,会生起炭火。霜之白,火之红;霜之冷,火之热:霜之静,火之动,两者相互映衬,韵味独特。
C.这个文段写出了动静、色彩的对比,表现了冬晨之美。朗读时要通过急促、高昂的语调,表达对冬天的赞美之情。
D.作者并未详写雪、霜的样貌,而是营造了宏阔的一片白的意境,绘就了手捧熊熊燃烧的炭火盆闲逸地穿过走廊的情景,文段选材视角新颖,读来余味悠长。
19、文学类阅读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道:“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和“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靠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① 吟“爆竹声中一岁除”,② 吟“清明时节雨纷纷”,③ 吟“明月几时有”,④ 吟“劝君更进一杯酒”,⑤ 吟“漫卷诗书喜欲狂”,⑥ 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半开玩笑地回答。( )
(2)比喻像潮水一样起伏的心情,难以抑制。( )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横线处
A.中秋时 B.清明时 C.过年时 D.喜悦时 E.慷慨时 F.送别时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⑤_______ ⑥_______
【3】短文中提到的汉字的特点有哪些?( )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B.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
【4】为下面的古诗词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句子补充完整
(1)清明时节雨纷纷, 。( )
(2)明月几时有? 。( )
(3)劝君更进一杯酒。 。( )
A.把酒问青天B.西出阳关无故人C.路上行人欲断魂
【5】短文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B.表示语意未尽或话未说完。
C.表示声音断断续续不连贯。
D.表示话题转换或语意转折。
【6】文中提到的“神州”“海内”“天涯”“知己”等词语分别指什么?
(1)“神州”指_________________(2)“海内”指_________________
(3)“天涯”指_________________(4)“知己”指_________________
【7】用“ ”画出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20、按要求写句子。
(1)荷花在白水边形成一条弯曲的边缘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字典是无声的老师。(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夜是美妙的。(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笑声是多么憨直淳朴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天小明向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说,书籍是______________。
22、句型转换。)
1、少先队员怎么能怕困难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不能影响老师的工作。(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乐园。
读了上面的短文,你是否被野鸭的精神所感动?生活中,你一定有喜爱的小动物、植物或者是小物件吧。它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得到它的?请你选择其中一样,把它介绍给别人,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对它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