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己亥杂诗》的作者是( )
A.(宋)陆游 B.(唐)林升 C.(清)龚自珍 D.(唐)张继
2、与对联“风似剪刀花似锦”对应的最恰当的下联是( )
A.一路桃花迎客来
B.春回大地艳阳天
C.雨如银丝柳如烟
D.冬去春来万象新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在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举行。
B.诺贝尔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C.诺贝尔发明炸药主要是因为他不怕死
D.诺贝尔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4、词语积累,补充完整。
嫉贤(______)能 神机妙(______) 情不自(______) 一针见(______)
一声不(______) 肃然起(______) 确信无(______) 胸有成(______)
兴(______)勃勃 出谋(______)策 风平浪(______) 胆战心(______)
手忙(______)乱 仪表(______)庄 养(______)处优 精(______)团结
5、读句子,写字词。
(1)他拿出一条zhǎn xīn( )的bēng dài( ),给受伤的人扎上。受伤的人强忍疼痛,yī shēng bù kēng( )。
(2)经过严格的shěn chá( ),哥哥终于guāng róng( )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yóu zhōng( )地替他感到自豪。
6、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_______敌人来了,我们_____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
(2)秦王______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______有我们两个人在。
(3)冀中平原上的人民______坚持了生产,______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4)______一个人拿一根木棒,______可以把“孑口”守住。
7、给下面的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______)嘴里含着那颗宝石,(______)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
2.(______)说了,您马上(______)会变成石头。
3.您要记住,(______)动物说了什么话,(_______)不要对别人说。
8、积累运用。
1.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__。
2.山一程,水一程,____________,夜深千帐灯。
3.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随意春芳歇,__________________。
4.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晚上的时候总会格外思念自己的家乡,张继在姑苏城外的客船上吟诵:“姑苏城外寒山寺,____________。”纳兰性德的名句“________,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________”更是道出了词人身处羁旅荒凉之地的思乡情怀。
5.在《_________》中,写出了诗人张继触景生情、忧愁人眠的诗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___。”
6.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我不禁吟诵起了王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山居秋暝》中,一静一动,写出山间傍晚美好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8.每当读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时,我都会想到张志和的“____________,桃花流水鳜鱼肥”。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跳白
①作为一种捕鱼方式。“跳白”几乎失传了。只是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每每看到点点渔火在微漾的湖面上闪闪烁烁,我不知怎的总会想到“跳白”,并且固执地以为,这种原始的诗意的捕鱼方式一定是个落魄的文人发明的。
②造一条长长的、扁扁的、微翘、低舷的渔船,把船舷的一侧涂白了;再把早已预备好的篾片一根根插上,这篾片当然也是涂白了的;另一侧呢,则扯起高高的渔网。这样,“跳白”的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
③可以捕鱼了吗?还不行,必须选择适宜的季节和天气。并不是任何季节任何天气都可以“跳白”的,皓月当空、风平浪静的夏秋之夜才是最好的时机。
④鱼儿大都有行逆流、喜新水的特征,还有趋光性,见到白色船体驶过,以为是哗哗流水,受此诱惑,定然跃跃欲跳,这一跳也就跳到船舱中了。那另一侧的网儿则是阻拦鱼儿跃过船身而逃脱。
⑤当一轮明月悄然升起的时候,渔人出发了。没有伴儿,也没有捕钓工具,就这么一个人,一把桨,一条船。如果是个文人,起初,他还有点放不开架子,动作也就显得笨拙,但我们必须称他为渔人。渔人坐在船艄,轻轻地划着桨,让船缓缓地驶过河道,驶过湖面……这时,他的心里仍在担忧今夜“跳白”的收获,那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呢?
⑥不过,划着划着,他很快就忘了。天上是朗朗的月,船边是粼粼的水,湖中是柔柔的芦苇,耳旁是唧唧的虫鸣……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渔人忽然有点角色错位了。他有点恍惚,甚而有点兴奋。他只顾欣赏这难得的月夜美景而忘了此行的目的了。他是不是把每一次“跳白”都当做是一次泛舟夜游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古来多少咏月的诗句从今夜渔人的口中油然吟出:天上月、云里月、水中月,松间月、柳梢月、荷塘月,故乡月、边塞月、窗前月……咏者的思绪似乎已飞入蟾宫甚至有两行泪水顺着脸颊悄然流下……
⑦“扑哧”一声,渔人愣了一下;再“扑哧”一声,渔人缓过神来;又“扑哧”一声,惊喜飞到渔人的脸上。就在他“触月生情”时,舱里已经跳进好多鱼了,鲌鱼、鲢鱼、鲤鱼、鳊鱼……渔人哑然失笑,不禁摇了摇头,似乎为刚才的失态而自嘲了。
⑧就这样,渔人一边欣赏着河上的夜色,一边低吟着咏月的诗句,一边操纵着“跳白”的渔船……一路惬意,一路收获。他觉得这样挺好,有一种超然物外、羽化登仙的感觉,竟不知“东方之既白”了。
⑨都说渔家苦,谁知渔中乐?能够把捕鱼与赏景结合在一起的,“跳白”是个极好的例子。朋友,什么时候有空,我带你去“跳白”?遗憾的是,这只是愿望而已,我们现在已看不到“跳白”了。
【1】对“跳白”这种捕鱼方式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皓月当空、风平浪静的夏秋之夜是“跳白”最好的时机。
B.“跳白”利用的是鱼儿行逆流、喜新水的特征和趋光性。
C.“跳白”要将渔船船舷的一侧涂白,另一侧扯起高高的渔网。
D.“跳白”时渔人必须一边低吟着咏月的诗句,一边操纵着渔船。
【2】对第⑥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下捕鱼让渔人有超然物外的惬意之感。
B.渔人此时在感慨人生不易所以留下了两行泪水。
C.天上朗朗的月给“跳白”蒙上了迷人的诗意。
D.渔人已陶醉在月夜美景中,既是捕鱼,又是赏景。
【3】通读全文,“跳白,顾名思义,往白的地方跳。”这句话放在第( )自然段的开头最合适。
A.②
B.③
C.④
D.⑤
【4】联系全文想一想,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爱荷叶
古人的诗文中赞美荷花的的确不少,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而,我却更爱荷叶。如果没有荷叶,只剩一枝枝光杆荷花,孤独无依地站着,就显得单调。( )没有荷叶,(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长不出这些漂亮的荷花。
看啊,那满塘荷叶,墨绿、浑圆、厚重。久旱初雨,雨点儿哗啦啦地洒满荷塘。对像珍珠一样宝贵的水,荷叶一点一滴都不沾唇。它们总是小心地保存起来,留给湖中的鱼。风雨袭来,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吹雨打,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荷花。烈日吐火,它们个个撑起翠绿色的伞,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阴凉处的鱼戏虾游。
荷叶作为药材,可以去热清火;荷叶作为特别的包装材料,不怕浸,不怕油污;用荷叶煮成粥,碧绿馨香,清爽可口……
荷叶( )功德无量,( )它从不居功自傲。当人们指点荷花时,荷叶从不计较,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不论地位,总是默默地尽职尽责。
荷叶是美的,它的心灵更荚。我爱荷叶,我觉得荷叶更值得赞美!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分)
光杆(gān gǎn) 不怕浸(qìn jìn)
2.解释下列词语。(4分)
功德无量:
居功自傲:
3.在文章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4分)
4.填空。(2分)
荷叶不仅 美,而且 美,作者赞美了荷叶 的精神。
5.按要求画句子。(3分)
(1)用“ ”画出一对前后照应的句子。
(2)用“ ”画出荷叶作用的句子。
(3)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6.补充诗句。(2分)
(1) ,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2)接天莲叶无穷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7.仿照第3自然段写一小段话。(3分)
11、读书如“熬粥”
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起读书。
读书之法,责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级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知识和思想贫乏。”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依次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要耐住寂寞,甘守孤独。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爱玩儿,只有陈寅恪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终成大师。”
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爱益无穷。
【1】这篇短文主要想讲什么问题?用“ ”画出有关句子。
【2】“心急大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联系短文和生活,说说“心急火燎”地读书和“粗枝大叶”地读书各是怎样的。
心急火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粗枝大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如“熬粥”,“好米”是指_________________,“文火”是指_____________,“持续”是指_______________。
【4】秘鲁作家略萨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会有哪些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对文章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风车
古保祥
①有位哲人说过:生命原本是一个不断受伤又不断复原的过程。因此,每想起往事,我的心中总会充满莫名的感慨,许多回忆像微笑一样,带着一份阳光般的温暖和感伤,让人难以忘怀。
②18岁那年,我没能冲上那座梦想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的独木桥,望着桥上那些意气风发的同窗好友,我的心剧烈地疼痛着。
③有一个星期,我始终活在高考失败的阴影下,索性关了门,谢绝所有的人,包括我的父母亲,一个人躲在自己的小屋里暗自垂泪。那时候,我觉得上天对我太不公平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冲过了最后的防线,而比他们优秀的我却跌倒在战场上?一向自信的我,从来没有受过如此大的打击,难道命运是如此捉弄人,注定我终究走不出这生我养我却囿人视线的村落?
④一天下午,父亲可能怕我闷坏了,要我去外面走走,我很不情愿地答应了。这么多天来,父亲从来没有责备过我,也没有像母亲那样苦口婆心地劝我。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根。
⑤我们走在林边的小路上,父亲不说一句话,刹那间,我注意到父亲似乎苍老了许多。路边,一群小孩子拿着风车,这种纸做的迎风转动的玩意儿是我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由于没有风,我看见他们一个个哭丧着脸。父亲走到他们面前,问:“你们为什么不玩风车?”“没有风,风车不会转。”一个小孩稚嫩的声音。“我告诉你们,如果想要风车转动起来,你们不能在这儿等风,风是不会说来就来的,你们必须跑动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转动得越快……”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同时回过头看了我一眼。那几个孩子举着风车跑了起来,而那风车,由于受了外力的影响,越来越快,并伴着孩子的欢声笑语渐行渐远。
⑥我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⑦原来,希望本身就是一只美丽的风车,而如果想让风车转动起来,必须依靠风。但风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它就像人生的机遇,稍纵即逝。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要让风车转动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跑起来,跑得越快,你就越能接近成功的彼岸。
⑧从那天起,我从迷惘中苏醒过来,重新拾起书本,走上了自考的道路。两年后,我拿到了自考的大专毕业证,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⑨现在,我在舒适整洁的办公室里,想起父亲的话仍会感慨万千:要想让风车转起来,你自己必须先跑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会转得越快!
【1】结合全文看,“受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复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反映“我”从“受伤”到“复原”这一过程的词语有哪些?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3】想一想:父亲为什么“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父亲用心良苦的开导下,“我”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谈谈文中画线句有何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命原本是一个不断受伤又不断复原的过程。”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读书之美
鸟儿在天空飞翔,那是它们轻盈的身体在舞动。打开书,那是我们的思想在飞翔。书本教会我们各种美丽的飞翔姿势,带着我们飞翔到所有有文字的地方。
文字的神秘,在于它背后所蕴藏的广阔天地。思想在句子中穿行,如一只狩猎的野兽潜行在草丛里,如果离开文字,我的思想将无处藏身。赤裸而荒芜的原野是可怕的。文字在纸页上生存,就像一群羊关在圈里,打开栅栏把它们放养在我的视野里,这是我作为一个牧民的职责。
有的书很厚但内容却很薄
有的书很薄
但内容却很厚
读书的美丽,不在于我们读了多少页,而在于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营养。有的书读后,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如断了线的风筝;有的书读后,如一顿丰盛的宴席,滋养我们的思想。一杯水倒了,我们无法收回;一本书掉到地上,我们可以随手拾起而不会遗失一个文字。那杯中的水,是我们一去不复返的生命;那手中的书,是我们人类思想生生不息的家园。
【1】文中画“__”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中“野兽”指_____________,“草丛”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画“﹏”句子中的“”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并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有的书读后,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如断了线的风筝;有的书读后,如一顿丰盛的宴席,滋养我们的思想。”这句话中前一种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后一种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如果让你告诉大家“读书之美”美在何处,你准备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duò dòu)。上了点儿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 c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 ”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读了第2自然段,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再写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 的美,我是从 、 、 这几个词知道的。
【4】用“ ”画出文章中的俗语,自己再写一句生活中常用的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英雄》经过激烈角逐,“字典姐”陈怡曦不负众望摘得“汉字状元”的桂冠。在观众大呼“节目结束太快还不过瘾”的同时,参加节目的小选手也无不暗下决心,打算明年重返赛场,并呼吁更多的学生朋友加入《汉字英雄》的行列中来。由此可见,《汉字英雄》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收视率上,更体现在观众的口碑与他们对下一季节目的期许上。
材料二:
最近一项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2座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94.1%的人曾有过提笔忘字的经历,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人们更多地将此现象归因于“键盘时代”对汉字书写的冲击。人们天天敲击键盘,不习惯于手写,如果要记住字形肯定是有难度的。
【1】请“ ”划出能概括材料一主要内容的句子。
【2】读材料二,你认为汉字书写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汉字书写危机”,请你写一则宣传标语,向全社会倡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判断题
有人与狐狸为敌,因为狐狸经常危害他。有一天,他抓到了一只狐狸,想要狠狠地报复一下。他把油浸在麻皮上,绑在狐狸尾巴上,然后点上火。神灵却将狐狸引进那人的田地里。那时正当收获的季节,这人一边赶狐狸一边痛哭,因为田里将什么都收获不到了。
问:这故事是说,人们在极度生气时,往往会毫无理智地处理事情,从而招来更大的灾祸。(_______)
17、课内阅读。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1】选文第1自然段中,作者把白鹭比作_______,突出了白鹭________的特点。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选文第2自然段中,作者主要表明白鹭的色素和身段是_________的。
【3】选文第3自然段中,作者将白鹭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突出了白鹭的外形美。
18、画解诗意。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根据句意,把“钟山”、“瓜洲”和“京口”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2)作者当时的船停泊在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可以看出这里离他的家乡并不远。
19、阅读乐园。
一棵树
从前有一棵树,她很爱一个男孩。每天,男孩都会到树下来,把树的落叶拾起来,做成一个王冠戴上,装成森林之王。有时候,他爬上树,抓住树枝荡秋千,或者吃树上结的果子。要是累了,他就在树荫里休息,所以男孩也很爱这棵树。树感到很幸福。
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孩长大了。树常常感到孤独,因为男孩不来玩了。
有一天,男孩又来到树下。树说:”来呀,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来,在树枝上荡秋千,来吃果子,到我的树荫下来玩。””我长大了,不想再这么玩。”男孩说,”我要买东西,我需要钱。你能给我吗?””很抱歉,”树说,”我没钱。我只有树叶和果子,你采些果子去卖吧,卖到城里去,就有钱了,这样你就会高兴的。”男孩爬上去,采下果子来,把果子拿走了。树感到很幸福。
此后,男孩很久很久没有来,树又感到悲伤了。
终于有一天,那男孩又来到树下。树高兴得颤抖起来,她说:”来啊,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来荡秋千。””我忙得没空玩这个。”男孩说,”我要成家立业,我需要一间房子取暖。你能给我一间屋吗?””我没有屋,”树说,”森林是我的屋。我想,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造房子,这样你会满意的。”
于是,男孩砍下了树枝,拿去造房子。树心里很高兴。
之后男孩又好久好久没有来了。有一天,他又回到了树下,树是那样兴奋,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她才轻轻地说:”来啊,孩子,来玩。””我很伤心,没心思玩。”男孩说,”我想要条船,离开这里。你给我条船好吗?””把我的树干锯下来做船吧。”树说,”这样你就能离开这里,你就会高兴了。”男孩就把树干砍下来背走,他真的做了条船,离开了这里。
树很欣慰,但心里却很难过。
……
1.第三段中,小男孩为什么不来找树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孩给树都提了什么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男孩的几次要求,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树会那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中树欣慰的是什么?又为什么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万花筒。(10分)
(1)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话。
①塞外强悍的风呼啸着,仿佛诉说着长城的经历。
②它呈半球形,像一个竖着的大馒头。
(2)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话合并成一句话。
海洋是如此的富饶。 海洋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把下面句子改写成肯定句。
众多游客来西湖赏月、划船,一片欢歌笑语。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4)说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并用它的这个作用写一句话。
当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他们最古老的生命摇篮——海洋,又为他们奉献丰富的食物和珍贵的宝藏。
破折号的作用是 。
我来写一个:
(5)在海洋每年能奉献的两三亿吨水产品中,人类收获的不过七千万吨而已。
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我也试着写一句:
21、桂花开时很香。(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面这句话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跟我学: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句中涉及人称要换为具体的人名。此外,注意要去掉双引号,将冒号改为逗号。
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23、习作。
表妹小丽来信想让你给她推荐一本好书,请你写封回信介绍一下吧。
题目:给表妹的一封回信
要求:1.注意书信格式。
2.书的基本信息写清楚,推荐理由要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