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句话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
A.高兴
B.失望
C.愧疚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妒忌 惊疑 扭扣 垂头丧气
B.摔跤 喉咙 拇指 手急眼快
C.樱桃 预计 轰然 龇牙咧嘴
D.航行 慈详 操纵 全神贯注
3、在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后面画“√”。
A.兴奋(xìng fèng)脑袋(nǎo dai)( )
B.腼腆(miǎn diǎn)餐桌(cān zhuō)( )
C.冲出(chōng chū)相当(xiāng dāng)( )
D.谨慎(jǐn shèn)断言(buàn yán)( )
4、完成下列名句填空。
1.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家乞巧望秋月,__________________。
3.不饱食以终日,__________________。——葛洪
4.__________,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____________。—陶渊明
5.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岳飞
5、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当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1)晋代葛洪曾用“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整天只知道吃得饱饱的,什么事也不考虑。
(2)《观书有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汲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6、按要求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1)船舱里父亲的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永难磨灭! 近义词——(_____)
(2)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反义词——(______)
7、把下面的字换个部首构成新字,再组词。
例:抡轮(轮流)论(讨论)
嗖______( )______( ) 跳______( )______( )
抗______( )______( ) 诮______( )______( )
谣______( )______( ) 诸______( )______( )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写_______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______,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是藉秋风。
3.《落花生》按__________的顺序,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的,以____________的方法揭示了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9、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
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
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阵子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
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但他没有得到回应。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对其求助置之不理。于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愤怒。他开始直呼父亲大人的名字并言辞不敬。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这时,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上来。
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叼着烟卷,悠闲地一动不动地钓着他的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1】给文章加个合适的题目,并填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2】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在坑里,发现自己危险后,他的第一个反应是 。第二个反应是 。而得到父亲的回应是 。儿子最后的办法是 。
【4】文中的父亲为什么对儿子的求助置之不理呢?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也发生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父亲或其他大人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蚯蚓》,回答问题
蚯蚓
(1)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烂结构,增强了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因此,自古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2)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也大得惊人。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浆残渣需要40万美元,而购进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便卖给附近的蔬菜农场,很快就收回了成本。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主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3)蚯蚓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因而成为现代畜牧业、渔业的优良饲料、饵料。近年来,人们把蚯蚓烹调成营养丰富的佳肴。将来蚯蚓有可能成为人类摄食的主要动物蛋白。
(4)由此看来,蚯蚓确实模养殖利用,让它为人类造福。
【1】第(1)段,蚯蚓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是因为它不仅能增强土壤的( ),而且它的粪便还是( )。
【2】第(2)段画线句用了( ) 和( )说明方法。
【3】蚯蚓为什么能成为现代畜牧业、渔业的优良饲料、饵料?
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蚯蚓是人类的挚友,请将作者列出的理由用横线画出来。
1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①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②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③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1】用“ ”画出选文的中心句。这句话在课文中属于 句,前半句写出太阳 的特点,承接上文;后半句告诉我们 ,引出下文。
【2】读画“ ”的部分完成练习。
第①句从正面写,有了太阳就有了______;第②句从反面写,没有太阳就没____;第③句总结____________。层次清晰,令人信服。
1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校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 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 到处是寒冷 没有风 雪 雨 露 没有草 木 鸟 兽 自然也不会有人 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从文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 )——( ) ( )——( )
【2】给第三段的句子加上标点。
【3】最后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用“ ”画出来。
【4】从以上片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太阳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高个子的长颈鹿
毫无疑问,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了。它伸长脖子,抬起头,足有六米高。通常我们住在二层楼房也不过只有五六米高。由于它的身体构造特殊,运输、饲养极不容易,因此被列为珍贵的动物。
像长颈鹿这样的高个子,生活在深山密林里是很危险的。因为它身躯高大,行动不便,加上视线不清,难以预防猛兽的袭击。但是长颈鹿又离不开树林,因为树叶是它的主要食物。于是它选择了有矮树和灌木丛的疏林草原区安家落户。它的一双大而灵敏的眼睛,好比安装在一座高耸的了望台上的望远镜,视野辽阔,最宜于侦察敌情。别看长颈鹿平时走起路来温文尔雅,倘若一有“敌情”,奔跑起来,连快马都赶不上它。它的皮很厚,因此能在荆棘丛中穿来穿去而不觉得痛。
长颈鹿极能耐渴,常常数月不饮水。这并不是它不需要水分,而是它能从嫩叶中得到水分。它的长颈既不便吃草,又不便饮水,但它靠不停地咀嚼树叶解决了这些困难。
高个子长颈鹿就是这样顽强地生活着。
【1】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长颈鹿的。
【2】作者为什么说长颈鹿生活在深山密林里是很危险的?
____________
【3】长颈鹿常常数月不饮水,为什么还没有渴死?
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之后,你有何体会?
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了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淘汰:____________________。
交口称赞:__________________。
【2】宋庆龄为什么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3】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
A.因为宋庆龄是中国人,她很有才。
B.因为宋庆龄不仅说得好,以理服人,而且说的话很有分量。
【4】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四季之美》,回答问题。
①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②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③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④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儿扫兴。
【1】短文是按________顺序来描述景物的,展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从中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_的感情。
【2】为什么“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的情景在作者眼里是那样动人,“大雁比翼而飞”的情景更令人感动?(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第②、③自然段,用几句话写一处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①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②大的,小的,花的,黑的,③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二)
④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文段(一)中的句子①②③分别写了什么?填序号。
句①:
句②:
句③:
A.鸟儿自由自在、姿态万千。
B.鸟大小不一、颜色各异。
C.鸟多而热闹。
【2】把文段(二)中体现“我”“应接不暇”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3】文段(二)具体描写了一只画眉,采用____(静态 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了鸟在“天堂”里的快乐和自由。
【4】怎样朗读这两个文段?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段的描写由静到动,朗读时要由快到慢。
B.“静寂”读轻一些,“忽然”的声音略高,突出看见鸟儿的惊喜。
C.朗读“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时,语调要高低起伏,通过轻快的节奏突出鸟儿的自由和快乐。
D.句子④中,“应接不暇”“这””那”“另”等字词要重读。
17、阅读芳草地。
南怀瑾拜师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农村,自幼年起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曾拜一位姓商的先生为师,学习古文。
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商先生看了后满口称赞。南怀瑾就问:“老师,假如我在从前参加科举考试,您觉得能考上吗?”“没问题,没问题,”商先生说,“凭你的水平,考个举人、进士不在话下。”南怀瑾听得心花怒放。
后来,南怀瑾又拜大名鼎鼎的袁焕仙先生为师。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之作兴冲冲地请教袁先生。先生接过,略扫一眼,就搁在一旁,全然不理。南怀瑾纳闷:老师怎么这种态度啊?过了几天,他又拿了一篇文章去请教。先生接过,仍旧往旁边一放。南怀瑾恭恭敬敬请教,袁先生这才冷冷地说:“就你这水平,还配写文章?”南怀瑾不服气:“老师,别的老师还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呢!”袁焕仙把胡子一抹,瞪了他一眼,说:“这事我听说了,你还真拿他的客套话当真?我问你,《史记》里的《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南怀瑾回答:“读过不止一次,我还能背呢!”袁焕仙说:“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南怀瑾低头:“不敢,还请老师指教。”袁焕仙发话:“回去,给我读100遍,读完了来见我,我再告诉你!”南怀瑾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粗暴的老师,心里非常不痛快,但是师道尊严,他只能忍了。
南怀瑾回家后拿起《伯夷叔齐列传》,读了三五遍,突然发现有好多新问题,以前都没有注意过。越读,觉得理解越深,感受越多。他按先生的要求,认真地读了100遍,觉得理解得差不多了,就高高兴兴地再去见袁焕仙:“老师,我读出道理来了,想讲给你听。”袁焕仙笑着说:“不需要再讲了,我相信你懂了。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文章时才会独具慧眼。”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字字珠玉: 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写了南怀瑾先后拜 _____ 和 _____ 两人为师。这两位老师对待南怀瑾的得意之作态度截然不同,第一位老师读后 ____ ;第二位老师读后 ____ ,他对南怀瑾的指教是 _____ 。
【3】请用简短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怀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怀瑾第二次遭受袁先生的冷遇,却依然恭恭敬敬请教,看出他是个好学的人
B.从南怀瑾回答“读过不止一次,我还能背呢”可以看出他是个狂妄自大的人
C.袁先生让南怀瑾再读100遍,南怀瑾不痛快却忍着,看出他是一个尊敬老师的人
D.“越读,觉得理解越深,感受越多。他按先生的要求,认真地读了100遍”,可以看出南怀瑾是一个好学的人
1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魏佳把点心丢了。上午休息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去吃早点了,只有魏佳站在一旁,一声不吭。
郭良问他:“你怎么不吃呢?”
“我把点心丢了……” “真糟糕!”郭良一边吃一大块面包,一边说,“到吃午饭还有很长时间呢!”
米沙问□你把点心丢在哪儿了□我不知道□魏佳小声地说□把脸转过来□米沙说□你大概放在口袋里□不小心丢的□往后得放在书包里□
魏佳越来越伤心。“呜……呜……”
沃罗佳看到了,什么也没有问,他走到魏佳跟前,把一块抹着奶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拉着这个伙伴说:“你拿着吃吧!”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声不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糟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第4自然段加上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处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短文前的“ ________”上加上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哪个小伙伴最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父亲的信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与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面才写上几句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很少有这种感觉。父亲像是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似乎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毛钱邮费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我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 。
【1】【想象补白】“到部队后”,“我”会怎样做?请发挥想象,用叙述性的语言在横线上补写后面的情节。(不得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细节】文章中的细节往往能传递很多信息,例如第3段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段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与马虎”,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握情感】第6段作者翻看父亲的抽屉时,看到了一沓贴好邮票,写好我名字的信封后,不由泪流满面,作者为什么会这样?( )
A.她没有从父亲的信中读到家的温馨和对她的想念之意,感到特别失落,所以泪流满面。
B.她得知父亲居然给她写了这么多的家信,非常感动,所以泪流满面。
C.母亲告诉她真相后,作者感到非常震惊。没想到父亲对她如此牵挂,默默地思念着她,她对自己之前的冷漠感到懊悔,所以泪流满面。
D.作者认为自己以后或许再没有回归的那一天了,舍不得离开父母,所以泪流满面。
【4】【对比感知】文章通过家信表达了亲人之间的挂念。题目用《父亲的信》或者《父亲的爱》哪一个更好?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5】【迁移运用】日常生活中你父母的哪些举动也曾让你感动,请简要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改为陈述句)______
(2)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用加点的词写句子)__________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仿写拟人句)_______
21、句子乐园。
(1)扩句。
①天空中撒满了星星。
②地震吓不怕汶川人民。
(2)将下面的句子改为比喻句。
月亮挂在天空。
(3)修改病句。
①全班的男同学、女同学和优秀少先队员都参加了捐款活动。
②这几天天下个不停,出门很不方便。
③在深圳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何翠青成为全国20名获得“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的小英雄。
(4)造句练习
不是……也不是……而是……
22、根据要求变换句子。
【1】小孩掉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改成反问句 )
【2】我童年的发现很可笑。我很快乐,难以忘怀。(用关联词连句)
【3】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像一排士兵似的排列在宽阔而笔直的马路两旁。(缩句)
23、学习作。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四大名著中的部分内容,里面的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某本书的某部分内容,仔细再读,写下你的读后感。题目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题目,写完后读一读,同桌互相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