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河南平顶山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依次填入下列文段对应的空格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通、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亲情是雨,带走烦躁,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快乐;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 ;亲情是河,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支流, ;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木柴,

    ①让它永不干涸澎湃向前 ②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③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黄河水遭到严重污染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B.为治理黄河,国家环保局已经采取了在黄河两岸植树种草。

    C.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国内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

    D.雾霾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恨(zèng) (xū) 移默化(qiǎn)

    B.阔(chuò) 栗(zhàn) 弄巧成(zhuō)

    C.然(mù) (jué) 怒不可(è)

    D.罚(chěng) (lòu) 不应求(gōng)

  •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孙悟空真是变幻莫测,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又会七十二变。

    B.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开通,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事。

    C.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让人目瞪口呆

    D.在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一群阳光少年的表演很栩栩如生,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 5、有种对联叫“集句联”,由名人诗文中分别选取两个句子组成。有人用明代诗人薛蕙的诗句“水如碧玉山如黛”作上联,请你从下列诗句中选出恰当的一句作为下联(     

    A.杨柳阴阴细雨晴(唐·武元衡)

    B.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

    C.新春偷向柳梢归(宋·张耒)

    D.云想衣裳花想容(唐·李白)

  •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舱外航天服的研发制作可谓精益求精,仅头盔面窗的制作就需要完成47道工序。

    B.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以色列方面积极斡旋双方的停火谈判,以色列官员称俄乌谈判进入关键节点。

    C.北京冬奥会宣传海报《热情连接世界》将中国结与奥运五环相结合,设计别具匠心

    D.“玉兔”探月、“北斗”组网、“天舟”、“神舟十三号”凯旋、对接等,一个个好消息从太空摩肩接踵而来。

  • 7、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B. 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认真并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C. 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D.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  _____          

    (2)人不知而不_____    

    (3)吾日三吾身_____     

    (4)好之者不如之者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谈谈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理解。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心态、情感)?

    【2】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年四月是我国“全民读书月”。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湖北省著名的百岁将军童陆生,他的健康经验有“三乐”,即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他深知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延缓衰老。至今,他除了读医学、文学杂志外,还整理出多个诗集和回忆录。

    材料三:《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2)针对材料三中的中学生读书现象,学校准备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3)针对材料三中的中学生读书现象,学校准备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如果让你去请材料二中的童陆生将军到学校为全校师生作报告,你准备怎样对他说?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古诗文默写。

    ①我劝天公重抖擞, 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 _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______________,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 《木兰诗》

    ⑥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 _______(作者)《逢入京使》

    ⑧韩愈《晚春》中,语带揶揄并用拟人手法描绘晚春繁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2014厦门)下面这首诗选自(作者)的作品《繁星·春水》,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到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聚居地,以“华夏一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服饰。虽然汉服本身在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汉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复原并改良了汉族传统服饰,且身着改良后的汉服进行推广,称之为“汉服运动”。

    (材料二)孔子是春秋时期的礼仪大师,在他的言论当中,有一句可以引申到着装且最具概括性的话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本质好但不会打扮,就显得粗糙了;本质差但打扮过头,就显得虚假了。只有本质和打扮配合恰当,才能算是君子。

    有一次,子路穿得非常华丽来见孔子。孔子说:“子路啊,你为什么要穿得这样华丽呢?你今天穿得这么华丽,脸上还得意扬扬的,天下还有谁愿意跟你接近、对你说真话啊?”子路恍然大悟,赶紧回家换了一身普通的衣服。

    在这件事中,孔子好像是反对学生穿着华丽,不喜欢“文胜质”的;而在另一个故事中,孔子表达了对“质胜文”的态度。《说苑·修文》中记载,孔子曾经带着弟子去访问子桑伯子。子桑伯子是一位有才德、贤能的隐士,他的观念与老子的观念相合,对穿着打扮、待人接物少了些讲究。所以,他见孔子时既没戴冠也没穿待客的衣服。孔子的弟子看见有人对自己的老师不礼貌,很不高兴,就在回来的路上说:“老师啊,您为什么要来见这样一个人呢?”孔子认为,“被褐怀玉”做隐士是可以的,但他仍希望这个人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益处。因此,孔子说:“这个人‘质’很美,但没有‘文’,我要说服他,让他‘文’一点,这样就完美了。”

    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是一种中庸态度,这样的为人处世、穿着打扮,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所以后来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单纯讲究美感,也不是单纯讲究实用,而是强调从内到外的综合修炼,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褐怀玉”是圣人的特征,只能为少数精英所追求;而“文质彬彬”则适合大众去追求。

    (材料三)屈原的作品《涉江》中有这样一句话:“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他所说的“奇服”,第一奇是帽子很高,有一种巍峨之态;第二奇是用红花绿叶来制作衣裳,看上去清新雅丽;第三奇是用香草作为披肩和配饰,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做了这样的点评: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志洁”和“物芳”一起成就了屈原卓尔不群的美感。这种和谐统一,从根本上看依旧是“文质彬彬”的,只是更强调视觉美感。

    (材料四)下面是关于“汉服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表(注:图中数据为人数比例)。

    1孔子和屈原着装的审美观有何异同?请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

    2阅读(材料三)的内容,说说屈原所好“奇服”“奇”在何处。

    3下面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文”指的是穿着打扮,“质”指的是人的本质。

    B.孔子的弟子认为子桑伯子的着装风格不符合“有才德、贤能的隐士”的标准,因此很不高兴。

    C.孔子称道的“被褐怀玉”是圣人的特征,而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则适合大众去追求。

    D.孔子强调的着装标准,符合他一贯提倡的“中庸之道”。

    4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复原并改良了汉族传统服饰,且身着改良后的汉服进行推广,称之为“汉服运动”,其基础是人类进入了21世纪。

    B.子路穿得非常华丽来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依据孔子“文胜质则史”的着装理念判断,子路是一个虚假的人。

    C.阻碍汉服推广的主要原因是汉服运动发起者对汉服及其推广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汉服存在“不与时俱进,缺乏创新”的缺陷。

    D.“志洁”和“物芳”一起成就了屈原卓尔不群的美感,这也基本符合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着装标准。

  •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乙己》节选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有关孔乙己的几件典型事件。

    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中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语意矛盾吗?请简要分析。

    4对于把书读到像孔乙己这样与社会格格不入、迂腐僵化近乎废物的读书人,你可能会有许多感想。请结合孔乙己的遭遇和结局,就“读书与生存”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这翘起的大拇指,展示着一种风貌,表达着一种态度,体现着一种情怀。

    这翘起的大拇指,向着你、向着我、向着他,向着那些留下我们足印的经历……

    题目:给_________点赞

    要求:补完题目,选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注意不出现真实地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真题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