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从中可看出( )
A.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D.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的志愿军将士们以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邱少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记者对其事迹进行报道时,最恰当的标题是( )
A.《托起炸药炸碉堡》
B.《烈火中的永生》
C.《舍身堵机枪射口》
D.《解放军好战士》
3、下面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洪仁玕写成的《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B. 失败原因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帝爱国的农民战争
D. 太平军后期主要与李鸿章的淮军、华尔的洋枪队和曾国藩的湘军作战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组织接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协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5、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我国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万隆会议
B.中苏建交
C.重返联合国
D.解决台湾问题
6、“一亩地要产五万斤,十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要产一两万斤玉米、谷子。”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大跃进”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7、“转换经营机制”“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责明确”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
A.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B. 国有企业改革
C.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D. 经济特区发展
8、1841年12月,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争执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这只不过是争端中的一个偶然事故,……战争的原因是磕头(马戛尔尼率来华被要求向乾隆皇帝行跪拜礼)。”有关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中英文化观念的差异 B.偶然性因素往往其决定作用
C.为英国的工业品开拓市场 D.中国政府的禁烟行动
9、1947年《人民日报》报道:“太行山的翻身农民,听到蒋胡军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消息,莫不愤怒填胸。他们一致喊出‘上前线保卫毛主席!保卫土地!’仅仅十余天的时间,已有数万青年涌上爱国自卫战争的战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抗战胜利提高了毛泽东的威信
B.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C.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D.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统治
10、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
B. | 12世纪的伦敦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 |
C. | 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
D. | 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 |
A. A B. B C. C D. D
11、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末的北京,想了解维新变法的思想,可通过的途径有
①阅读《时务报》 ②参加强学会 ③阅读《新青年》 ④参加兴中会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12、被列宁成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俄国伟大作家是( )
A.托尔斯泰
B.雨果
C.奥斯托洛夫斯基
D.梵高
13、1940年9月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在彭德怀的指挥下,我军在华北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日伪据点。”社评中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应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14、“到1959年,北京同仁堂制药厂职工人数由1948年的190人增加到539人,产值由16万元增加到1251.9万元,增长了 78.3倍;密制丸药由140万丸增加到6864.2万丸,增长了49倍。”材料表明
A.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医药业
C.我国已成为制药业大国
D.公私合营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15、这张工资表的组成结构能反映出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
姓名 | 年月 | 基本工资 | …… | 医疗保险 | 养老保险 | 失业保险 |
XXX | XX | XXX | …… | XXX | XXX | XXX |
A. 国有企业改革新突破 B. 义务教育的普及
C.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D. 对外开放的深入
16、近代史上“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心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17、康有为称严复为“中国西学第一”。这是因为严复( )
A. 编著《海国图志》,介绍外国史地
B. 发起“公车上书”,鼓吹变法
C. 译述《天演论》,系统介绍了进化论学说
D. 创办《新青年》,倡导民主科学
18、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对“胜利”和“失败”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来被袁世凯取代
B.明确了反帝宗旨,但帝国主义仍然疯狂侵略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祸国殃民
19、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的重点是
A. 加强对人员先期的经济掠夺
B. 引诱国民政府投降
C. 进攻敌后战场根据地
D. 进攻正面战场
20、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认为救中国应( )
A.发动“公车上书”
B.创办报刊进行宣传
C.提倡民主、科学
D.训练新军发动起义
21、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后来,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_______”的照会。
22、
(1)自古以来,状元最受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在清末偏偏有一个状元“舍本逐末”办起了实业,此人是 。
(2)是“中国人的光荣”——周恩来。 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3)中国西学第一人—— ,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23、鸦片走私:鸦片战争爆发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________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________。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24、【民主共和·制度保障】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____________的重要成果。
25、发展:时间:6月初,中心:___________,主力:___________。
26、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美国后来居上,提出________政策,与各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27、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_____________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1894年9月,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_____________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28、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________
29、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一部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
30、被誉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的城市是( )
31、翻开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清晰发现几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线索,一条是列强的侵略;一条是中国人面对侵略的抗争和探索。而近代化的发展贯穿在整个过程中,显得特别的耀眼。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近代化的发展与救亡图存始终交织在一起。《马关条约》 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了变法维新运动,支持变法的皇帝是谁?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3)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4)新文化运动体现的是中国思想近代化,请写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口号。
32、2019年是新中国70周年,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70年。根据提示,回答以下问题:
(1)1946年6月,蒋介石向哪个地方发起大规模进攻,标志着全面内战开始?
(2)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人民解放军是哪个部队?
(3)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揭开了全国战略反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哪个法律性文件使解放区近一亿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5)列举出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三大战役的名称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7)人民解放军占领哪座城市,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鞋,日戒谕将士虚心受辱”,以学习西人“秘法”,“我军惟有多用西洋军火以制之……始克有济”,促使他更“坚意要学洋人”。
材料二
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威立。李鸿章给轮船招商局的定位是:“无事时可运官粮客货,有事时装栽接兵军火,藉商民之国,而作自强之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兴办的企业有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洋务运动前期兴办的企业有何影响?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民高兴的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二: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荒滩野岭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外国人称深圳为“一夜崛起之城”。
——均摘自《中国历史》(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情况是我党的哪一伟大决策的结果?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决定的?
(2)材料一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体现了我党在农村实行的哪一具体政策?该政策最早是在哪里进行尝试的?该政策推行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写出一个与深圳同时起步的经济特区1例。
(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哪一体制加快了国企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