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水瓢 锻炼 辽阔 无垠
B.熟练 颤抖 备水一战
C.远眺 吆喝 无忧 无虑
D.由衷 渺小 高瞻远瞩
2、精读细品。(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在《有的人》一诗中,
(1)第一种人指( )。
A、不劳动而专门享受的人
B、封建帝王
C、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
(2)第二种人指( )。
A、古今一切革命者
B、鲁迅
C、鲁迅和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3)第一种人的本质特征是( )。
A、骄横腐朽,骑在人民头上想不朽
B、极端自私自利,一切从个人出发
C、名利思想严重,虚荣心极强
(4)第二种人的本质特征是( )。
A、克已奉公,任劳任怨
B、埋头苦干,不计名利
C、热爱人民,为人民甘愿奉献一切
3、下列作品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
B.《摔跤》选自《骆驼祥子》
C.《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
D.《刷子李》选自《俗世奇人》
4、词语俱乐部(把词语补充完整)。
失魂落( ) ( )耳欲聋 雪上加( )
来日方( ) ( )( )不安 聊( )于无
5、看拼音,写汉字。
sòng( )读一本好书,就像品尝一wǎn( )多味的食物,其中chōng( )满了suān( )甜苦辣。我喜欢书中的甜蜜,也不jù( )怕书中的苦和辣。我与书中人物一起欢笑,一起zhòu( )眉……
6、按要求填词。
用“望”字组七个词,恰当地填在下面这段话中。
小凡卡( )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 )了。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 )爷爷能接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 )。信寄出后,他整天( )爷爷快来。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很( )。半年后,乡下捎来口信:爷爷死了。凡卡从此( )了。
7、将以下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一个写一句话
( )山( )海 ( )天( )地 ( )头( )节 小心( )( )
( )钉( )铁 玲珑( )( ) 举世( )( ) ( )( )不舍
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看拼音写词语,字要写得工整美观。
lǎn duò ài mù huǐ miè fán zhí líng lóng
( )( )( )( )(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老家的县城,有一位年轻俊美的清洁工,①他每天早晨拉着垃圾车经过我家楼下时,都会晃动他手上的摇铃。②当我提着垃圾袋走向他时,他总是微笑着, 在垃圾车旁优雅地做个“请”的姿势,就像在说“欢迎光临”。
他总是打扮得很整洁,甚至是时髦,干干净净的,像是在做一件很体面、荣耀、骄傲的事。有一次,我还看见他用扫帚对准了地上的一个烟蒂,摆出打高尔夫球的姿势.一杆把烟蒂挥入距离两三步远的簸箕内,还顽皮地对我扮了个鬼脸……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正值青春年华,原本在省城一家宾馆里当迎宾先生,后来因为老父病重,便回老家照顾病人,同时兼做了一名清洁工。
在与垃圾打交道中,他总能抱着一颗感激的心,因为有事做是最重要的。我被他优雅、自信、有礼貌的言行所感动,③每次倒垃圾时,我都不忘说声“谢谢”。对此,他很激动,他说他永远不会看轻自己,但仍然在乎别人的尊重与肯定。
他把“劳动”两个字演绎得尊贵无比。
一天见他一次,真是三生有幸。因为,他( )帮我们带走了生活垃圾,( )净化了我们日渐蒙尘的内心。
【1】从上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高雅—________ 时尚一________ 发挥—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关联词,再用它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4】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爱管闲事的丹麦人(节选)
丹麦人喜欢“管闲事”。一个在丹麦工作多年的朋友对此印象极深。在公共场所,你的车子没有准确地停进划定的位置,或者你停车后没有及时熄火,从路上走过的任意一个人,或者一直在远处长椅上发着呆的一个什么人,便会走到你的身边来,请你把车子按规矩停好,或是请你让车子安静下来,停止排气。你在钓鱼,一些毫不相干的人会走过来。你以为他来给你助兴,不然,他其实是来看你的鱼桶。如果你钓的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他就会要求你把这些鱼放回水里去。并且,提出这些要求的时候,他们不只是提醒一下,说说而已,而是一直要在旁边监督着,直到你完全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们才欣然地跟你道一声谢谢,然后继续走他们的路或发他们的呆。邻里之间更是管得紧。哪家的房子油漆好久没刷了,屋顶上的草发黄了,别人就会来敲你的门:“你的房子该修一修了,要不要帮忙?”你如果说眼下没有工夫,或是要出门旅行,别人就会帮你请来油漆工或检修工。等你回来,把账单给你,你如数付账就是了。
丹麦很开放,许多方面可以说自由得不得了。然而一个人倘没有或缺乏维护公共生活准则的自觉,便会处处受制,颇不自由。丹麦是禁止养鸟的,但丹麦的鸟食市场却又大又兴旺。人们买了鸟食,便悬挂在自己的庭院里,专供自然界的鸟群食用。吃完了,他们又再去买。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
准确(zhǔn zǔn)
符号(fǔ fú)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喜欢——( ) 继续——( )
安静——( ) 开放——( )
(3)丹麦人喜欢“管闲事”,文中举了哪些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桂花雨》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②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揺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③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揺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④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⑤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成熟”在字典中的意思是:①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②发展到完善的程度。在②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用另外的一个意思造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列两个句子填空。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两个句子中的“________”字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表现了母亲的自豪之情。
B.“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句话写出了“我”迫不及待的心情。
C.“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句话写出了我激动、兴奋的心情。
D.“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表现了母亲不愿意接受杭州的桂花比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气浓的事实 。
【4】结合课文写话并填空。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在下面的情况下,母亲会说:
(1)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人很热情, 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里的月亮真圆,母亲会说 :“_________________。”
母亲这么说,是因为母亲在表达对家乡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情。
12、课外阅读。
夏之韵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a.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汽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b.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c.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色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d.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几个月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② 。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 )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 )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 )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 )。
③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辛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季的劳作与丰收的热望。
④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a句从( )觉的角度,写出了夏天草木的丰茂;b句从( )觉的角度,写出了蝉儿叫声的烦人;c句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写出了夏天的( );d句从视觉、触党和嗅觉的角度,写出了夏天的( )。
【2】把下列词语填在第二自然段的括号里。
蒸腾 冲刺 迸发 标志
【3】下列句子最适合做第二自然段开头的是(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4】用“——”画出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
【5】为什么说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____
1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练习。
京 剧
时间:10月15日上午10:00
时长:90分钟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区塔南路175号市京剧团
【1】根据海报上的图片,我们能猜测出演出的剧目与民间故事( )有关。
A.《牛郎织女》
B.《白蛇传》
C.《刘三姐》
D.《孟姜女哭长城》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本次演出的剧种是京剧,演出时间是10月15日上午10:00。( )
(2)A区的优惠价是180元一张。( )
(3)本次演出的结束时间是11:00。( )
【3】请你为这场戏曲演出写一则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 竞)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崖 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 豪)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副 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炉火纯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不教一日闲过”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你的积累中,表达相同意思的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顽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滴穿”这个词加上引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关于“滴水穿石”的表格。
人物 | “顽石” | 如何“滴穿” |
李时珍 |
|
|
爱迪生 |
|
|
齐白石 |
|
|
【6】请再列举一个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名人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短文。
毛遂自荐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王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到现在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最终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士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就像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就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和他一起去,找到了十九个,剩下的没有能选到。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那锥子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身边的人对您没有什么称道,我也没有听说什么,这表明先生没有什么能耐。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入口袋里呀!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是露出个锥子尖呢!”
【1】毛遂最初为什么没有得到平原君的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遂是如何说服平原君带他到楚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文章,完成习题。
梨一样的苹果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边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的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往常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来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画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温和,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的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一起,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世界上惟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意味,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页像梨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乖乖地走到米哈朵夫面前。令米哈朵夫吉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画的都好,只是在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察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似乎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快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⑦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的苹果。他来到护林员家里去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地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路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的苹果。”
⑧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学校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闯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梨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故事中得到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他说:“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尤里卡画好的梨苹果上,再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摘自《读者》)
【1】米哈朵夫最初用什么方法,想让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 )
A.狠狠的教训尤里卡
B.强迫他重新画一张
C.用说理感化的方法
D.把尤里卡的画撕掉
【2】尤里卡隔天上交作业为什么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
①尤里卡为自己嘲弄了米哈朵夫老师而内疚落泪。
②尤卡里为像梨一样的苹果画被老师撕掉而难过落泪。
③尤卡里为老师和同学不相信他说的话委屈落泪。
④尤卡里为课堂上遭受了同学们的嘲笑伤心落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第六自然段中,“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原因是什么? ( )
A.米哈朵夫感冒了,身体疲倦,提不起精神上课。
B.米哈朵夫还在为尤里卡话中嘲弄的味道而生气。
C.米哈朵夫不想上课,认为上图画课是一种折磨。
D.米哈朵夫为自己的粗暴行为伤害了尤里卡而自责。
【4】米哈朵夫为了求证是否有梨苹果,做了哪些努力? ( )
①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
②到护林员家里打听
③到西伯利亚大森林考察
④到莫斯科找米丘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第九自然段中,米哈朵夫对同学们说的“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这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 )
A.米哈朵夫喜欢看孩子们画出各种奇形怪状的苹果。
B.米哈朵夫要求孩子们画出的苹果必须和他不一样。
C.米哈朵夫鼓励孩子们画画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D.米哈朵夫要求孩子们今后不用按照他的要求画画。
【6】“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你认为这样的评价恰当吗?请说明理由。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三次写到了米哈朵夫的胡子,这样反复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空城计
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④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笑容可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骇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课文的情节可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①起因(第①段):司马懿兵临西城
②发展(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高潮(第③~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局(第⑤~⑥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课文第①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明为什么不弃城逃走?为什么敢使用“空城计”?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①不弃城逃走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敢使用空城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多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分析第⑤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我爱落叶
我爱春风和朝霞,也爱小草和鲜花,但我更爱落叶。它们像彩色的风筝,常常飘到我的梦里来。
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籁籁地飘到地上。当它们还高高地挂在枝头的时候,秋雨最后一次为它们洗去了身上的细尘,夕阳轻轻地为它们抹上一层金黄的色彩。于是,它们终于落下来了,从相伴了一个春夏的树上悄悄地落下来了。它们没有一丝哀愁,也不感到一丝悲凉。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自己的一生曾给人们献出了一片片绿阴,把大地装扮成绿的海洋。
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簌簌地飘到地上。当我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个老爷爷迎着火红的朝霞,把一堆黄灿灿的落叶轻轻扫到花园里,微笑着告诉我它是一种很好的肥料。是啊,它们落在地上,或者被踩在脚下,踏入泥泞;或者被烧成灰烬,埋入泥土。它们仍像离开树枝的时候一样,没有一点怨恨,也不感到一点悲伤。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虽然自己化成了泥土,但会换来更加美好的春光。
哦,朋友,如果你爱嫩绿的芽儿,那么,你也一定会爱这深秋的落叶!
(1)选字填空,组成词语。
〖彩 采〗 色___ 神___ 风___ ___虹
〖常 长〗经___ ___远 ___ 跑 ___ 识
〖怨 愿〗心___ ___望 恩___ ___ 恨
(2)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哪一句是打比方的,在后面画“√”,
①它们像彩色的风筝,常常飘到我的梦里来。 ( )
②它们仍像离开树枝的时候一样,没有一点怨恨,也不感到一点悲伤。 ( )
(3)落叶没有一丝哀愁,也不感到一丝悲凉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包含着一个疑问,可以提示全文的内容。读读这句话,你能提出这个疑问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
辣椒
①世界上有些国家、地区吃辣椒很厉害,如墨西哥、印度、匈牙利、朝鲜……中国某些省,如四川、湖南等也以能吃辣椒出名。有些人嗜辣椒已经到了“无辣不吃饭”的地步。A.美国宇航员成廉·勒努瓦在宇宙飞行时也带着辣椒。有一位指挥家,他走到哪里,辣椒就带到哪里,就连参加英国女王的宴请时,也照例带着辣椒酱,他解释说:“没有辣椒的饭菜好比是病号饭。”
②辣椒原产美洲,17世纪传入我国,故亦称“番椒”。此外,它还有“秦椒”“大椒”“辣茄”的叫法。B.辣椒有几千个品种,仅我国四川的辣椒就有100多种。辣椒有辣与不辣之分,甜椒不辣。云南有一种辣椒,奇辣无比,只要舌尖稍微碰一下,就会使人辣得难受,疼痛万分。美国制药专家斯克维尔于1912年制定了测量辣度的方法,后来人们就以他的名字作为辣度的单位。植物病理学家曾用这种方法,测出甜椒的辣度为零,最辣的辣椒有300000斯克维尔。
③辣椒能把人辣出眼泪,辣出鼻涕,辣出汗水,不爱吃辣椒的人不禁要问:“人们何苦要吃辣椒?”这是因为吃辣椒有三个好处:一是 。每100克辣椒的维生素含量大于100毫克,在蔬菜中占首位。此外,辣椒还含有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二是 。谚语曰:“三个辣椒,顶件棉袄。”《食物本草》中说,辣椒能温暖脾胃。如果受寒出现呕吐、腹泻、肚子疼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三是 。吃了辣椒后,大脑会指挥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
④辣椒,很多人越吃越想吃。据心理学家分析,吃辣椒后,“烧灼”信息使大脑把身体作为“受伤”对待,从而促进身体释放一种自体止痛剂。这种自体止痛剂就像少量麻醉剂,能起到一种轻微的作用,使人产生精神快感,专家称此为“辣椒微醉”。这也许是人们越吃越爱吃辣椒的主要原因。
【1】填空。
(1)辣椒有多种叫法,叫它_________,主要是因为它是从外国传人的。
(2)斯克维尔既是人名,又是________________。
(3)不爱吃辣椒的人认为吃辣椒苦,苦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只要舌尖稍微碰一下,就会使人辣得难受,疼痛万分”一句中,去掉“稍微”一词不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_____)
(2)第②段主要介绍了辣椒的品种、分类。(_____)
(3)辣椒中有少量麻醉剂,所以人们越吃越爱吃。(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A: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辣椒的三个好处。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注意运用动态或静态描写的方法)
过了一会儿,太阳落山了。
_______________
21、通过老师的帮助,使我改正了缺点。(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能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表现出学习的忙碌。
例: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题目:最美丽的
提示: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采撷一朵最美丽的浪花,温暖自己,感动他人。它或是一句话语,或是一个眼神,或是一处风景,或是一个瞬间……请你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如“心灵”“画面”“瞬间”“风景”等,把题目补充完整。
要求:1.表达有一定的顺序,语句通顺,内容要具体,有真情实感。
2.书写工整,字数在500字左右,不宜超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