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两句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 , ,缓慢而从不懈怠。
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 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马丽华《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A.雕琢着 切割着 端详着 想象着
B.雕琢着 切割着 想象着 端详着
C.切割着 雕琢着 端详着 想象着
D.切割着 雕琢着 想象着 端详着
2、下列短语中,结构相同的短语数目最多的是( )
狂风暴雨 积累经验 美丽大方 天气晴朗 废寝忘食 前程远大 一朵鲜花
A.动宾短语 B.主谓短语 C.并列短语 D.偏正短语
3、(题文)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烙印(lào) 澎湃(pài) 抽穗(suì) 脑髓(suǐ)
B. 要塞(sài) 脸颊(xiá) 地窖(jiào) 纤维(qiān)
C. 剔透(tī) 灵柩(jiù) 倔强(jué) 嫉妒(jì)
D. 胆怯(qiè) 鲜为人知(xiǎn) 发绺(liǚ) 叱咤风云(chà)
4、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以浙江乡村为背景,围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展开情节。
B.《台阶》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追求理想的农民形象。
C.小说中的核心意象“新屋”承载着父亲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理想, 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
D.《台阶》的语言细腻而富有节奏感,虽是叙事写人的小说,语言却更像抒情写意的散文。
5、下面短语结构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掌握技巧 家长满意 学习的榜样 民族感情
B.天空蔚蓝 苏州园林 黄发垂髫 死海不死
C.精神焕发 大千世界 竞选州长 唱歌跳舞
D.准确的判断 优秀党员 看清楚 庄严肃穆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B.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因此借月抒怀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切与安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感。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D.《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作家。天净沙是曲牌名。本首元曲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多踢一会儿足球,可是爸爸原形毕露,对我说“你再不回去做作业,小心晚上不给你饭吃。”
B.潜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而有关大禹精神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显得更为迫切。
C.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D.做学问最关键的是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见异思迁,终将一事无成。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名之不可(_________________) ④不可得而亲(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3】花中君子的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写在空格里。
香味:①莲——________________;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②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的品性。
9、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2)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5)《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远涉边塞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竹里馆》一诗中,写夜深人静、明月相伴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我眼中的杨绛先生》,完成各题。
我眼中的杨先生
铁凝
五月二十七日晨,在协和医院送别杨绛先生。先生容颜安详、平和,一条蓝白小花相间的长款丝巾熨帖地交叠于颈下,漾出清新的暖意,让人觉得她确已远行,是回家了,从“客栈”返回她心窝儿里的家。我把《杨绛全集》再次摆放案头开始慢读,我愿意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这样一位前辈。这阅读是有声的,纸上的句子传出杨绛先生的声音,慢且清晰,和杨绛先生近十年的交往不断浮现在眼前。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作为敬且爱她的读者之一,近些年有机会十余次拜访杨绛先生,收获的是灵性与精神上的奢侈。而杨绛先生不曾拒我,一边印证了我持续的不懂事,一边体现着先生对晚辈后生的无私体恤。后读杨绛先生在其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中写下“初识铁凝,颇相投”,略安。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九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
(甲)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曰:“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批注)这里是对杨绛先生外貌的细致描写,从一尘不染的黑皮鞋”“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细腻洁净”这些细节,我读出了杨绛先生朴素、爱干净、重细节的特点。让我感受到她虽年近百岁,但依然非常热爱生活。
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笑得很乐”这是杨绛先生在散文里喜欢用的一个句子。
“我来吧”“有我呢”
杨绛先生的朴素客厅给我留下难忘印象。(乙)未经装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靠窗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桌上堆满了文稿、信函、辞典。沿墙两只罩着米色卡其布套的旧沙发,通常客人会被让在这沙发上,杨绛则坐上旁边一只更旧的软椅。我仰头看看天花板,在靠近日光灯的地方有几枚手印很是醒目。
(批注)_______
杨绛先生告诉我,那是数年间她维修电灯留下的手印。正像《我们仨》里说的,家里遇上什么问题她都是“我来吧”“有我呢”。她觉得钱钟书先生和钱瑗是做学问的,自己应该保护他们,保证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用瘦小的身体支撑起整个家。七十多岁时她还经常将两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后演杂技似的蹬到上面换灯管。杨绛说,她是家里的修理工,并不像从前有些人认为的,是“涂脂抹粉的人”。
“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除了有时读书超时,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的“八段锦”,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
我想起杨绛告诉我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的健身。那更是一种从未间断的想念。杨绛晚年的不幸际遇,丧女之痛和丧夫之痛,在《我们仨》里,有隐忍而克制的叙述,偶尔一个情感浓烈的句子跳出,无不令人深感钝痛。她写看到爱女将不久于人世时的心情:“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送别阿圆时,“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摧垮杨绛,她说:“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从“我们仨”的失散到最后相聚,杨绛先生独自一人又明澄勇敢、神清气定地走过近二十年。她以惊人的毅力、决心和雷打不动的信念,打扫完了“现场”。(丙)先后推动出版了《钱锺书传》《宋诗纪事补订》以及钱锺书手稿集七十余册,还为完成女儿遗愿创作了《我们仨》。这一切都是在90至104岁的高龄完成的。我想人间已很难有词语来表达对她的敬意了。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也是个爱的奇迹。
(批注)这里列举了杨绛先生晚年的一部部著述成果,她在“90至104岁的高龄”,忍受着亲人的离别之苦,全身心投入工作,让我感受到了杨绛先生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对家人无尽的爱。
①________
有时候我怕杨绛先生戴助听器时间长了不舒服,也会和先生“笔谈”。我从茶几上拿过巴掌大的小本子,把要说的话写在上面。这样的小本子是杨绛用订书器订成,用的是写过字的纸,为节约,反面再用。我在这简陋的小本子上写字,想着,当钱锺书、杨绛把一生积攒的版税千万余元捐给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是那样地毫不吝啬。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杨绛参加了邓小平为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后举行的国宴,邓小平将《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国王和王后。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杨绛说。
初来封闭已久、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西班牙人对中国著名学者的朴素穿着感到惊讶并不奇怪,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单从穿着看去,大约都像女工或男工。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如同她反复说的,“我甘心当个‘零’”。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
我珍视和杨绛先生的每一次见面,也许是因为这个时代里一些人精致的俗相,以及一些不由分说的尖刻和缺乏宽容、理性的社会情绪,正需要经由这样的先行者,这样的学养、见识、不泯的良知去冲刷和洗涤。一个不断崛起、日益被世界瞩目的民族,它的风骨、情怀与人文生态,仍然需要一代隐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长久滋养。愿杨绛先生所秉持的智慧之烛,能光照我们的下一代,更下一代。
(选自《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有删改)
【1】文中的小标题命名均使用人物语言。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写①处小标题。
【2】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写人叙事的文章,其中的细节描写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你仿照文中的两处批注,完成(乙)处的批注。
【3】作者希望杨绛先生所秉持的智慧之烛能光照后辈。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学过的《老王》,说说你从杨绛先生身上汲取到了怎样的智慧。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绒绒
①我从小最怕和别人比。无非是比谁穿的衣服好看,谁的零花钱多,谁家亲戚又从一个很远、远到不知道叫什么的地方寄来了礼物……小时候,我家的生活不寛裕,又没有一个住得这样“远”的亲戚,所以我总是那个在一旁羡慕其他人的、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②后来,我终于发现自己有一项别人都比不上的技能——画画。
③美术老师经常让我帮他做一些事情。比如,学校的公告栏需要经常换板报,下午放学以后,老师就带着我把原来的板报擦掉,用各种颜色的粉笔画一版更加多彩、漂亮的板报出来。
④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只会躲在角落里羡慕别人的小女孩了。每次画完学校的板报,同学们第二天一早看到跃然于黑板上的画面,就会像他们曾经讨论衣服、零花钱和礼物一样,围到我身边,追问我是如何画得这么好看的。
⑤究竟是怎么画出来的呢?也许是因为好胜,所以每次的美术课,我一分一秒也不敢放松,每一笔线条仿佛都在我的脑袋里构思了半个世纪。放学以后,我会买彩色画笔和绘画本画画;绘画本画完了,就偷偷趴在窗台上,用画笔把窗台涂得五颜六色。因为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总应该有一样拿得出手、逢人便可炫耀的特长吧。
⑥后来一次机缘,美术老师帮我报名参加了全市中小学生美术大赛。
⑦我还记得我的参赛作品是一幅鹰的国画。为了画好这只鹰,我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练习。每天放学以后,我就一个人跑到画室,一遍又一遍地画。
⑧美术老师对我说,画一只鹰,最重要的是画好鹰的眼睛。于是我跑遍了小镇的书店,问店员:“有没有关于鹰的图画书?”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认识了世界上所有的鹰——它们的品种、它们的羽毛和它们的眼睛。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可是做了足足两个月的准备啊!
⑨等待结果的日子是煎熬的。教室与画室隔着一个操场,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每次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
⑩我得奖了吗?我没有得奖。
⑾当时对我最大的打击在于——我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瞬间被剥夺了。
⑿这着实令我难过了一阵子。相较于“我为什么没有得奖”,更令我无法释怀的,也许是“为什么我明明那么努力,却还是比不过别人”。
⒀后来,老师发現我去画室的次数少了,画板报也不积极了,分明变回了曾经那个躲在角落里、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⒁他得知缘由后,叫我去画室。我一进画室,吃了一惊。老师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我看见那些我曾经画过的鹰,一张一张地铺在画室的地板上,像是等待我检阅一般。
⒂老师让我先看第一张,然后跳过中间的无数张,直接看最后一张,问我有什么区别。区别显而易见——与最后一张画里有些睿智与凶猛的鹰相比,第一张画里的鹰简直像一只刚刚出生、丑陋又可怜的小鸡。
⒃我终于明白了“比较”的意义。这件事情过了很多年,我仍然记得当年我画的那只鹰的眼睛——犀利而有光,透着倔强和不服输的神情。
⒄我也终于愿意挺起胸膛告诉自己和其他人:“对,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选自(故事家)2018年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⑦段加点词“足足”和“一遍又一遍”表现出“我”的刻苦努力和争强好胜。
B.文中第(13)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突显出比赛失利对“我”的打击之大。
C.文章最后一段内容与题目相照应,表现出“我”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变得自信。
D.文章告诉我们“比较”的目的不是满足虚荣心,从失败中站起,便是最大的收获。
【2】“我”在不同阶段,对“比较”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请依据文章,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教室与画室隔着一个操场,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每次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当时对我最大的打击在于——我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瞬间被剥夺了”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文章开头写“我”从小怕和别人比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第⒃段说“这件事情过了很多年,我仍然记得当年我画的那只鹰的眼睛”,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多年后“我”对此仍记忆深刻。
12、以“啊,好美的花!”为开头,联系生活,描写一个画面。
要求:(1)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请在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2)描写生动优美,顺序合理。(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连贯。(4)字数在100-200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