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成语“吴下阿蒙”“扑朔迷离”分别出《史记》中的《孙权劝学》和北朝民歌《木兰诗》。
C.《陋室铭》《爱莲说》中的“铭”和“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
D.短语的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等。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黄河大合唱》后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B. 《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
C.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D.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3、依照文意,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北京,很少能够听得到惊蛰时打雷的。惊蛰的雷声,应该出现在南方。但是,没有雷声的惊蛰,还能够叫惊蛰吗?________________惊蛰的雷声,应该像是起床的铃声,上课的钟声一样,准点准时出现才对。那时候,惊蛰的雷声,只出现我的想象里。想象着雷声响了——小虫子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春天到了,这样一幕戏的三部曲,有声有色,次第出场,动画片一样。
A.那些小虫子能被惊醒呢。 B.世间万物能被惊醒么?
C.那些小虫子怎么能被惊醒呢? D.当然不能!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商酌/执着 别扭/久别重逢 颠沛流离/高山之巅
B.合拢/笼罩 忏悔/诲人不倦 悬崖峭壁/天涯海角
C.涉足/拍摄 拖沓/踏石留印 忧心忡忡/气冲斗牛
D.譬如/荒僻 凛冽/轰轰烈烈 当之无愧/惊心动魄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希望各级政府科学理财,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万不可不以为然。
B.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C. 父亲的诘问让儿子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D. 我们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要从大局出发,统筹规划。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门褴 愧作 酣然入梦 心不在焉
B.醒悟 疮疤 日不窥圆 迥乎不同
C.菩萨 震悚 微不足道 鞠躬尽瘁
D.惶恐 默契 五彩斑澜 降格以求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竹蔑 遗憾 孱头 语无伦次
B.告罄 猥锁 堡垒 海市蜃楼
C.服侍 蒙眬 无虞 五脏六腑
D.修润 稠密 衿持 毛骨悚然
8、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在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但微颔之/但手熟尔
D.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翻译下列语句。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3】在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睨之”、“但微颔之”是神态,动作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不以为然,同时为下文两人的碰撞埋下了伏笔。
B.“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几个句子,既表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的轻蔑态度反感,也表现出了他目空一切、不知悔改的性格。
C.“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表现了卖油翁不亢不卑、谦虚的品格。
D.文章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理由。
9、按要求默写句子。
①《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沧海》: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天净沙·秋思》: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⑤《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
⑥《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__________。
⑦《爱莲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⑧《望岳》中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下课后,我和同学探讨一道数学题,起初总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后来王林同学画出的一条辅助线,让我灵光乍现,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游山西村》)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澳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口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泥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5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根的窑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妥、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本文第①段说明了黄河的哪些特点?
【2】对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概括全面的一项是( )
A.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
B.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
C.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D.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
【3】读了本文后,你对“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理解的?
【4】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踏遍东南西北,以身许之山水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江苏江阴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与文学家。由于他在旅行中经常与朝霞暮霭为伴,友人们送给他一个别号“霞客”。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东起浙江东部海岛上的普陀山,西至云南西部的腾冲,北抵河北蓟县的盘山,南达广东罗浮山,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省区,留下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不仅在地理学上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而且文笔优美,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友人、著名文学家钱谦益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大族家庭,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无意做官,有一次,他在书中读到前人遍游祖国河山的一段经历,击掌而起:“大丈夫应当早晨还在碧海而黄昏远达苍梧,怎么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小角落里呢?”20岁时,他毅然走出书斋,踏上了“问奇于名山大川”之路,开始实地探索祖国锦绣河山的风貌与奥秘。
为了揭示雁荡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用裹脚布当绳子,三次攀登雁荡山探险,山石将布绳磨断,他险些葬身深谷。遍察雁荡山后,他纠正了关于雁湖在雁荡山顶的误传,也查明了雁湖与龙湫之水毫无关系。
广西东南的白石山、都峤山多有岩洞,有关的书上介绍说三山之间有暗洞相通,道家大师葛洪曾经在里面来来往往。徐霞客来这里后,深入到三座大山的各个洞穴,上下探索,左右寻觅,查清了这里的山形地貌岩洞的构造,否定了书上的谬误,并发出“谁进去过谁检验过”的感慨。
凭着这种寻根究底的精神,徐霞客常常深入到人迹罕至的荒险之外,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发现的新事物,也纠正了前人许多想当然的推断。他深入到西南地区数百个岩洞中探险,精确细致地记述了各种岩洞的状态与构造,成为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研究的先行者。在对长江源头的考察中,他时而登山远望,时而溯江而上,终于认定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否定了千百年来以岷江为长江水源的错误判断。
徐霞客的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为了探索山川的奥秘,因此历尽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他攀登黄山天都峰时,沿途结满了冰。他用登山的拐杖敲凿脚下的冰凌,凿出一个洞,就把前脚踏入洞中,再向前凿出一个洞,又把后脚迈一步踏入洞中,不停地向前敲凿,不停地向前移动,终于一步步攀上了峰顶。
他在云南考察一座险山,让同伴在路边看守行李等侯,一人迎难而上。山上无路可登,他就抓住草根往上爬,有时抓住山石爬,有的山石不牢,手脚一用力就摇摇欲坠,稍一闪失,就有生命危险。他每攀登一步,都使人胆战心惊,最后还是登上峰项。下山时,他干脆坐在地下往下滑,双脚在前,两手放在身后不停地拽着沿途的草根,以免下滑太快太猛。
徐霞客54岁时,在旅行途中得重病,被人送回家乡。第二年在家乡去世,实践了自己“以身许之山水”的志向。
【1】《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宝贵财富?他的友人为什么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呢?
【2】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研究的先行者”?为什么说他否定了千百年来的错误判断?
【3】“以身许之山水”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动力和原因使他“以身许之山水”?
【4】徐霞客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1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正在一天天长大的你,回首走过的路,沉淀在记忆深处的那些往事:妈妈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微笑,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学习上的一个感悟,天边的一片云彩,黎明的一道曙光……回忆往事,会让生命感动,让生活精彩……
请以“往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且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